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

ID:35037914

大小:4.37 MB

页数:53页

时间:2019-03-16

上传者:U-56225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_第1页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_第2页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_第3页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_第4页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邊.;%補;J^I%句4.分类号0206.3謂;;^:II!;—;麻課绿動腳>淹大聲咱硕壬学位论文裝圓.'.嚇.,..V會?中国数据新闻热研究讓--變-...1^:■心■^*藥拿^^:^:,:iV.4;:^#..^V簡苗輸春.,驅,顧讓寧学科、专业:传播学难議樊"媒>研究方向;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巧祈麥J成;’申请学位类别:/矣拿k4V:文学硕±麥、"打..如.;-申请人申亚美'严,./矜私:4r肩龜'、指导教师-:严励教授書-'/.;I寒帅争..^-..;^豁糸.;:|鱗穗終,一.二〇批若參\一六年六月^.4^^..&1^4賴^驚.歡"4%-户;-<i副.雪、—_聲..J':;!\1:^樣黨#讀枉無; TheResearchof-DatadrivenJournalismBoomininChinag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打llmentofthe民euirementsqfortheDereeofMgasterofArtsByShenYameiSuervisor:Prof.YanLipJune2016, 摘要近年来,数据新闻概念已为国内外新闻界广泛熟知,学界对其研究和关注日益增多和深入,业界对其实践也正向更高的台阶迈步。在世界大潮流之下,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紧随其后,几乎与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步,数据新闻热已然在中国大地形成并势头正猛。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研究以及对国内数据新闻实践的深度观察之后发现,在数据新闻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热点议题,一个是“大数据”,一个是“可视化”,并且在我国数据新闻继续大步向前发展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从“大数据”向“可视化”的话语转向。然而,这样的话语环境又会对新的数据新闻实践产生影响,如果不明确进行指正,那么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将可能会出现脱轨的后果。对国内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主体进行归类,则主要可分为三类主体,即商业门户网站、传统主流媒体以及企业自媒体三大类,不同主体的数据新闻实践过程中,各个环节不乏相似之处,亦不乏相异之处,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思辨的方法对数据新闻热在中国出现的深层动因及隐忧进行分析得出,大数据的外部催化作用、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诉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扩散是我国数据新闻热的深层原因。而在我国数据新闻热的背后也同时存在着新闻理念层面和业务操作层面的问题,新闻理念层面如“新闻”话语缺失、新闻客观性误解、新闻专业性弱化和西方文化潜伏等问题,业务操作层面如新闻标题雷同、盲目数据可视化、元数据匮乏等问题。但总的来说,数据新闻的前景还是被看好的,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问题可在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呈现以及数据安全等方面尝试解决,未来数据新闻的想象空间还很大。关键词:数据新闻热,数据可视化,动因与隐忧I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concept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hasbeenwidelyknownbypeopleallaroundthepresscirclesathomeandabroad,academicresearchanditsincreasingconcernhavebeenin-depthandindustrypracticehasitshigherlevelmovedforward.Underthetrendoftheworld,thedevelopmentofChina’sdata-drivenjournalismfollowedalmostsimultaneouslywiththeEuropeanandAmericancountriesandregions,theboomingofdata-drivenjournalismhasalreadybeenformedinthelandofChinaandthemomentumisfierce.Aftertherelevantliteraturein-depthstudyandin-depthobservationofthenationaldatajournalisticpractice,twohottopicsinthedata-drivenjournalismdevelopmentprocessarefound,oneis"bigdata"andanotheroneis"visual",andwiththedevelopment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inChina,ithasgraduallyemergedawordsturnfromthe"bigdata"to"visualize".However,suchadiscourseenvironmentwillaffectthenewpractice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ifcorrectionswerenotclear,thenthedevelopment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maybeconsequencesderailmentoccurred.Dataonthedomesticpracticeofjournalismonasubjectclassification,themainbodycanbedividedintothreecategories,namely,businessportal,themainstreamandtraditionalmedia,companymedia,theyarethreecategoriesofthepressinpracticedifferentsubjects,manyofthemaresimilarinsomeaspects,butalsodistinctaspects,theyallhavetheirownstrengthsandshortages.ByusingthetwomethodsofliteratureresearchandspeculativeapproachtothedeepmotivationandworriesofthepressinChinaappearsthehotdrawnfromtheanalysis,externalcatalyticbigdata,theinherentdemandsofjournalisticprofessionalism,userdemandformobileInternetera,Globalizationdiffusionofinnovationundertheunderlyingcausesofdataisahotnews.Intheback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sboominginChina,therearenewsconceptuallevelandoperationallevelissues,newsnotionssuchas"news"LackofWords,journalisticobjectivitymisunderstanding,journalismandweakeningofWesternculturelatencyandotherissues,operationalsimilarlevelssuchasnewsheadlines,blinddatavisualization,metadatascarcityissues.Butoverall,theoutlookisstillpromising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theproblemsofdatabehindtheboomingoftheIII data-drivenjournalismcouldberesolvedthoughfouraspects,theyaredataacquisition,dataprocessing,datapresentationanddatasecurity.Thefutureimaginationofthedata-drivenjournalismisstillverygreat.KEYWORDS:Data-drivenjournalismbooming,Datavisualization,MotivationandworriesIV 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1(二)文献综述........................................................2(三)研究方法........................................................5(四)研究问题与创新之处..............................................6一、数据新闻概述..........................................................7(一)数据新闻定义....................................................7(二)数据新闻特点....................................................71.数据驱动化.......................................................82.新闻可视化.......................................................83.新闻人性化.......................................................8(三)数据新闻生产流程................................................8二、国内的数据新闻热现状.................................................11(一)业界的数据新闻实践.............................................111.商业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112.传统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123.企业自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13(二)学界的数据新闻探讨.............................................15三、国内数据新闻的热点议题及其话语转向...................................17(一)议题之一:“大数据”...........................................17(二)议题之二:“可视化”...........................................19(三)从“大数据”到“可视化”的话语转向.............................19四、国内数据新闻热现象的动因探析.........................................21(一)大数据的外部催化作用...........................................211.从精确新闻到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212.大数据的外部催化................................................21(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诉求.........................................22(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23V 1.使用与满足理论..................................................23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23(四)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扩散.........................................231.全球化语境......................................................232.创新扩散理论....................................................243.全球化语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扩散..................................24五、国内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隐忧.............................................25(一)新闻理念层面...................................................251.“新闻”话语缺失................................................252.新闻客观性误解..................................................263.新闻专业性弱化..................................................274.西方文化潜伏....................................................28(二)业务操作层面...................................................291.新闻标题形式雷同,缺乏创新......................................292.盲目数据可视化,形式单一........................................323.数据来源多二手数据,元数据缺乏..................................32六、国内数据新闻热的冷处理...............................................35(一)数据获取方面:开放与共享.......................................35(二)数据处理方面:人才与技术.......................................35(三)数据呈现方面:形式与体验.......................................36(四)数据安全方面:监管与自律.......................................37结语...................................................................39参考文献.................................................................41致谢....................................................................45VI 绪论(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与各种新媒体的出现,人类的行为数据得以日益完整的保存和记录。这些数据包括通常的结构化数据,更包括今天人们在使用各种网络购物平台、搜索引擎、社交媒体时所留下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各种计算机算法的开发推动着人类社会大步迈向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资源使社会各行各业都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甚至变革,例如,作为全球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行为进行分析发现,男性顾客通常在购买婴儿尿片的同时会再选购几瓶啤酒作为对自己的犒赏,沃尔玛因此推出了啤酒与尿布相结合的促销手段。类似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不胜枚举,新闻界自然也在其中。大数据及其应用对于新闻界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当下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新闻实践及其研究。国外一些主流媒体较早就开始了对数据新闻的探索,如BBC、《卫报》、《纽约时报》等。2011年以来,欧洲新闻中心、Google等机构也相继举办了各种有关数据新闻的全球性竞赛活动。国内媒体也纷纷推出数据新闻栏目,如搜狐的“数字之道”、腾讯的“数据控”、新浪的“图解天下”、网易的“数读”以及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央视的“数说”系列报道等。相比业界的实践,国内外新闻学界对数据新闻的相关研究起步稍晚,但在研究数量和研究领域方面都大为增加和拓展。可以说,数据新闻已然成为新闻传播业界和学界的“香饽饽”,一股前所未有的“数据新闻热”正席卷全球。对于中国而言,近年来,数据新闻热度同样只增不减,更有大涨之势。然而,放眼当下中国如火如荼的数据新闻实践以及目前国内日益增多的有关数据新闻的学术研究,真正对中国的数据新闻热现象进行反思的主体寥寥无几。绝大部分的媒体都在相互跟风与模仿,绝大多数的文献都在介绍跟风模仿下的数据新闻案例,抑或是在对数据新闻还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的情况下便开始其具体的生产实践研究甚至将数据新闻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待。基于此,本文在对我国数据新闻热现象进行阐述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数据新闻发展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分析我国数据新闻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我国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隐忧,期待为我国数据新闻实践的发展做一点贡献,同时也希望抛砖引玉,唤起1 更多人对数据新闻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意义。数据新闻作为新兴的新闻报道方式,相关的研究多实务方面,特别是国内对于数据新闻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之处。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我国数据新闻热现象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对我国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主体进行划分,总结并分析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的热点议题及其话语转向,并对我国数据新闻热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剖析,从而不仅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而且丰富了我国数据新闻研究的理论成果;二是实践意义。本文分别从新闻理念和业务操作层面上对我国数据新闻发展过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对我国数据新闻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前景展望,期望能够为其他研究者在研究数据新闻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关数据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数据新闻案例的研究这方面的文献主要出现在国内对数据新闻研究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对国内外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进行介绍。如陈昌凤在《数据新闻及其结构化:构建图式信息——以华盛顿邮报的地图新闻为例》中,对华盛顿邮报在最近所推出的地图新闻做了探索,并认为数据化地图的形式是围绕数据站点和服务展开的生态系统工具和实践的一部分。章戈浩的《作为开放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同样以《卫报》为例,对其在数据新闻实践中经常使用的的数据地图、时间线以及交互图表等三种数据可视化技术做了具体分析,对数据新闻在具体新闻实践中的运用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并指出了数据新闻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徐琦、宋祺灵在《国内电视媒体大数据新闻实践探析——以央视新闻为例》,对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实践现状及特点做了梳理和归纳,对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发展进行了探索。汪明香、刘莹在《数据新闻叙事策略分析——以搜狐“数字之道”为例》中,探讨了搜狐门户网站开办的数据新闻栏目“数字之道”。毕良宇的《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研究-理念、生产方式与应用》,重点以美国ProPublica为例,对国外媒体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做了着重介绍,还通过对具体数据新闻作品的设计制作过程来向读者详细介绍数据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操作步骤。王忻甜的《数据新闻在《华尔街日报》的应2 用》,则是对《华尔街日报》在数据新闻领域的实践做了总结,并指出国内的媒体应该在树立读者数据新闻概念方面做功课,同时及时培养自己专业的数据新闻人才。2.有关数据新闻呈现方式的研究由来自世界各国的数十位数据新闻学专家合作编纂而成的《数据新闻手册》中对数据新闻的呈现形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总结:使用数据和图表向读者传达有效新闻信息;通过开放数据实现与读者的互动;以数据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解释新闻讯息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王秀丽、王天定在《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反思与创新路径——以2014“数据新闻奖”作品为例》中,通过对2014年“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了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创新路径。覃爱媚在《国内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和发展趋势——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中,从具体案例出发,分析了国内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实践。郎劲松、杨海在《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中通过对数据新闻的理论脉络和实践积累进行梳理,对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做了探讨,提到了看图说话的数据新闻可视化新的传播方式,并对信息图、交互地图、动态图表等可视化元素做了介绍。余晓燕、常江在《2015:西方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解读》中指出,在计算机前沿科技的辅助下,新闻可视化呈现出三种技术和理念上的新趋势,即虚拟现实技术驱动新闻、实时交互视频新闻、可穿戴设备新闻,同时体现出一些典型特征。韩巍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以财新传媒为例》中,以财新传媒以及国际媒体的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对其新闻可视化路径做了探索,为其他媒体同行提供了借鉴。3.有关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研究“数据博客”的前主编罗杰斯将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总结为四个步骤,即分享数据、整理与筛选数据、分析数据以及呈现数据。著名的数据记者米尔科·劳伦兹认为制作数据新闻的过程首先应该对原始数据进行过滤,之后将其进行可视化,然后再用新闻的报道方式对其进行报道。英国互联网专家保罗·布拉德肖根据传统新闻学中的“倒金字塔结构”理论,提出了数据新闻生产过程中的正、倒“双金字塔结构模型”。倒金字塔包括了数据汇编、数据清理、数据情境与数据整合四步,然后再利用正金字塔使整个传播过程得以完成,具体为可视化处理、叙述新闻故事、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受众有选择性地进行使用,使新闻成为订制化的个人信息。国内学者徐锐、万宏蕾在《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中认为,数据搜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呈现是数据新闻3 生产的三个流程,并指出数据可视化的效果与所用信息是否干净、精确和有意义息息相关。方洁在其著作《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中,将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分为制作和传播两个阶段,其中,制作环节包含四个步骤,分别是发现和获取数据、整理和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传播环节阶段则引用了以保罗·布拉德肖的六种途径,即可视化传播、叙事传播、社交传播、人性化传播、个性化传播。4.有关数据新闻教育的研究沈浩、谈和、文蕾在《“数据新闻”发展与“数据新闻”教育》中,在对新闻报道方式的历史演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数据新闻的产生和发展,并对如何开展数据新闻的教育与培训问题展开讨论。张炯在《数据新闻学与新闻编辑能力重构》一文中,指出数据新闻在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对新闻编辑和记者有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呈现的数据新闻三个不同的生产阶段对新闻编辑的能力重构进行了分别阐述。祝建华在《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中,对数据新闻教育的课程专业设置、学生基本技能和相关师资来源等做了讨论。刘运来的《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变革的思考》指出,教育工作者可以探索从教学手段、应用自媒体的能力、知识系统等方面进行变革,进而培养出能够更好地适应大数据信息环境,能够更好驾驭大数据的人才。高雁在《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专业教育反思》中,对高校新闻专业教育进行了反思,并强调培养具有一定数据挖掘技术的复合型数据新闻领域的专业人才成为亟需。5.有关数据新闻理论的研究数据新闻理论的研究还较少,但已经有学者开始关注并进行研究。《卫报》前数据博客编辑、现在Twitter的数据新闻编辑西蒙·罗杰斯对数据新闻的5个“W”进行了探析,即Who(数据是谁提供的)、What(你想用数据告诉人们什么)、When(数据是什么时候采集的)、Where(事件发生的地点)、Why(所采集的数据有什么意义)。张超、钟新在《新闻业的数据新闻转向:语境、类型与理念》中对数据新闻的产生背景、发展模式以及生产理念进行了研究,指出数据新闻并不是在大数据的单一语境下产生,目前的数据新闻呈现出调查式、常规式和即时式三种发展模式,包含了内容与用户的关联意识、用数据讲故事的叙事意识、数据可视化呈现的用户体验意识、数据使用的批判意识和数据开发的增值意识五种生产意识。丁迈、金梅珍在《数据新闻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样态》中,将数据新闻与传统新闻报道做比较,分析了数据新闻的创新价值,从理念上对数据4 新闻进行解读。钱进、周俊的《从出现到扩散:社会实践视角下的数据新闻》,将数据新闻还原至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中,对新闻业求生的创新尝试、政府处理信息开放时的逻辑、开源软件对技术壁垒的消解、编辑部里人员结构的重组以及实践的全球扩散等做了考察。戴世富、韩晓丹在《增值与“异化”——数据新闻范式中的新闻价值思考》中对数据新闻的价值层面做了论述。曾庆香、侯雪琪在《数据新闻:社会精英话语权的消解》中,从社会精英话语权和新闻专业主义方面对数据新闻进行了探讨,认为数据新闻在消解社会精英在传统新闻中的话语权方面有一定功能,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目前国内已有方洁的《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该书对数据新闻做了较为全面详细的介绍,成为国内第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数据新闻教科书。综上所述,有关数据新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据新闻案例的研究、数据新闻呈现方式的研究、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的研究、数据新闻教育的研究以及数据新闻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涉及对中国数据新闻热现象本身的研究。(三)研究方法结合所需要研究的问题,本文中所运用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文献研究法和思辨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研究方法,具体来说,是有目的的查阅、搜集、整理以及分析文献,从而能够全面而正确的把握和了解所研究的问题,并能够从中发现新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能够帮助研究者加深对所研究对象历史和研究现状的把握,为研究者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数据新闻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通过对国内的数据新闻实践现状进行大量而长久的观察,找到了数据新闻研究的一个缺口,从而确定了最终的研究方向。2.思辨法思辨法是科学思维方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研究方法通常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以及分析综合等等。人们在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时候,思辨法是一重要的工具,对于所有的科学研究来说,思辨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结合本文的具体研究问题,思辨的方法贯穿全文,通过对学界研究文献的分析和对业界实践的观察,发现现象背后的问题以及原因,正是思辨法所要实现的目的。5 (四)研究问题与创新之处1.研究问题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有以下4个:(1)数据新闻热在中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2)为什么中国在这个时候出现数据新闻热现象?(3)我国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问题是什么?(4)未来我国数据新闻将会如何发展?2.创新之处(1)视角新本文以“中国的数据新闻热”现象为研究对象,区别学界对数据新闻惯有的业务研究、案例研究等实务性研究,思考现象产生的本质与动因以及隐藏在现象背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性。(2)结论新本文对中国数据新闻热现象的动因做出阐释,并发现我国数据新闻热背后的深层问题,分析其对我国新闻文化产生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新性。如今,数据新闻概念已经被国内的新闻学界和业界所广泛熟知,对其研究和应用也正在向纵身方向发展。一时间,数据新闻被认为是未来新闻业的新兴领域和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媒体和学者奋不顾身地投进数据新闻的热潮,想象和实践着未来新闻的样子。然而,回顾数据新闻的“窜红”史,一些问题总是无法回避:为什么数据新闻会在这个时候的中国出现?中国数据新闻热形成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数据新闻热背后隐藏了什么问题?既然无法回避,便只能尝试去一层一层地揭开面纱,寻找答案。6 一、数据新闻概述(一)数据新闻定义2006年,阿德里安·哈罗瓦提(AdrianHolovaty)在一次演讲中率先提出了“数①据新闻”的理念,即“报纸应该结束以叙述故事为核心的世界观”。此人为《华盛顿邮报》的软件开发人员,同时也是EveryBlock网站的创始人。他虽然并未直接提出“数据新闻”概念,但已经有了对今天数据新闻的相关理念。2010年,“互联网之父”蒂姆·伯②纳斯-李(TimBerners-Lee)宣称,分析数据将成为未来新闻的特征。同年,英国的《卫报》的维基解密事件报道则引发了“数据新闻”概念在同行业的广泛传播。然而,关于数据新闻的定义,国内外学界给出了多种定义。如欧洲新闻学中心(EuropeanJournalismCentre)和开放知识基金会(OpenKnowledgeFoundation)共同主持开发的《数据新闻学手册》(TheDataJournalismHandbook)中,给出的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的定义是:简单来说就是用数据报道新闻,它为记者将传③统的新闻嗅觉与运用规模庞大的数据信息结合起来报道新闻创造了可能。又如,刘义昆认为“数据新闻就是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统计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④现新闻线索,通过可视化技术呈现新闻故事的新闻报道方式。”再如,戴世富,韩晓丹认为“数据新闻(又称数字驱动的新闻),是以数字和图表为主要表现形式并体现一⑤定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等。但截至目前,对于数据新闻的定义尚无定论。本文中,暂且沿用章戈浩对数据新闻所做的定义,此定义也是被引用较多、演绎较多的一种定义,即“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又称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journalism)。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⑥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二)数据新闻特点查阅相关文献会发现关于数据新闻特点的论述不尽相同,通过对大量数据新闻案例①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②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③SteveLohr:TheAgeofBigData[EB/OL].TheNewYork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2/02/12/sunday-review/big-datas-impact-in-the-world.html?pagewanted=all,2012-02-12.④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2014(11).⑤戴世富,韩晓丹.增值与异化:数据新闻范式中的价值思考[J].传媒观察,2015(3).⑥章戈浩.作为开放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6).7 的观察和分析,本文认为数据新闻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1.数据驱动化数据新闻区别于以往传统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数据驱动的制作逻辑。所谓数据驱动,就是数据新闻以数据为根本,基于数据进行新闻叙事,而不是将数据作为一个辅助性的部分去配合文字作为解释。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下文会提到)中自始至终贯穿着数据思维,理论上更应该是大数据思维。2.新闻可视化数据新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新闻呈现方式的可视化。这里的可视化,本质上是数据的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是其主要的呈现方式,但不是唯一。现有的数据新闻可视化方式主要分为静态的信息图和互动的信息图。目前数据新闻中经常用到的可视化类型主要有数据地图、时间线、信息表、数据漫画以及泡泡图等。3.新闻人性化新闻人性化,也是数据新闻的一个重要特点。新闻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其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功能。相比传统新闻,数据新闻在为公众提供服务方面表现得更尽如人意,主要归功于其人性化的新闻服务。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将用户层层裹挟,信息对于用户来说不再是稀缺资源,但是,有用的信息将会成为这个时代用户新的需求。数据新闻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用户解决这些烦恼。(三)数据新闻生产流程相对于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即从新闻选题的确定到记者的采访写作,再到编辑的修改,最后的定稿播发,数据新闻有着截然不同的生产流程。不同学者对数据新闻的生产流程有着不同的论述,但综合起来,数据新闻的生产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阶段。数据采集阶段,即新闻源的发现和获取阶段。数据新闻的数据源主要由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构成。大数据时代,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使数据新闻在数据采集阶段有了更丰富的资源,但同时也给数据新闻生产的第二个阶段,即数据分析阶段带来一定难度。数据分析阶段,即数据对数据加工处理阶段。这个阶段,是数据新闻生产的关键环节,主要的任务是对已经获取的数据源进行清洗、筛选、过滤、分析等的加工处理。在8 这个过程中,可以是对事先确定的选题的数据整理分析,也可以从中发现新闻新闻线索,从而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数据新闻。数据呈现阶段,即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呈现阶段。前文提到,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方式。数据新闻生产过程的最后一道程序便是将加工处理过后的数据进行适宜的可视化展现。数据可视化的过程需要设计人员与数据分析人员协同合作,最终创作出符合新闻自身特点又能引起用户注意的可视化新闻作品。9 10 二、国内的数据新闻热现状随着数据新闻在全球新闻界的传播和推广,我国新闻界对数据新闻的热度也持续高涨,无论是业界的数据新闻实践,还是学界的数据新闻探讨都将数据新闻视为“香饽饽”。(一)业界的数据新闻实践业界的数据新闻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国内的数据新闻实践主体或者平台日益增多,总体来看,可将其主要分为三类:1.商业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实践商业门户网站是我国最先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主体。四大门户网站纷纷成立了自己的数据新闻品牌,按照创建数据新闻栏目的先后顺序,依此为搜狐的“数字之道”(2011年5月创建)、网易的“数读”(2012年1月创建)、腾讯的“新闻百科”(2012年4月创建)、新浪的“图解天下”(2012年6月创建)。如表1所示:栏目名称创办主体创办时间栏目宗旨数字之道搜狐2011年5月数化万物,图悉生活数读网易2012年1月用数据说话,提供轻量化的阅读体验新闻百科腾讯2012年4月新闻说明书图解天下新浪2012年6月致力于新闻视觉化,以图达意,提供轻松直观的阅读体验(表2-1:四大门户网站数据新闻栏目创办情况)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数据新闻作品也日益增多,以新浪的“图解天下”为例,2012年至2015年间共发布数据新闻作品400件,其中2012年发布数据新闻作品45件,2013年发表数据新闻作品72件,2014年发表数据新闻作品98件,2015年发表数据新闻作品185件,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增长速率陡增(如图2-1)。11 (图2-1)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财新网的“数字说”。2012年10月25日,财新网推出自己的数据新闻板块“数字说”。与四大门户网站不同的是,财新网是我国第一家专门制作财经数据新闻的网站。其以“财新数字说,新闻轻松看”为口号,并以用数据解读新闻,用图表展示新闻,将数据可视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为定位,依赖天然的行业特性,在国内数据新闻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其在2013年成立“数据新闻与可视化实验室”,为其数据新闻的生产提供专门的信息和技术以及复合型人才团队的支持。2.传统主流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我国传统老牌主流媒体在数据新闻实践过程中也不甘落后,早在2012年,新华网就已经开始对“数据可视化”新闻进行探索,随后于2013年成立专门的数据新闻部,并创建数据新闻栏目,是国内较早一批进行数据新闻实践的主流媒体。在不断实践过程中,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分别于2014年6月和2015年12月进行了两次改版升级。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新华网已经累计推出数据新闻千余件,且更新频率较为稳定。其中,多篇稿件曾获得2013年、2014年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奖、新华社总编室表扬稿,作品《十八大数据馆》荣获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2015年,新华网数据新闻栏目又被被评为中国新闻名专栏,荣获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2 此外,央视的数据新闻节目则是我国电视媒体在数据新闻领域率先进行尝试的代表,从“数字十年”到“两会大数据”再到“据说春运”等一系列的数据新闻节目,都可以让人感受到电视媒体与拥有大数据的互联网企业在进行数据新闻报道方面进行联合报道的独特魅力和优势。还有《新京报》的“新闻纸”栏目、《南方都市报》的“数读”栏目等等,则是纸媒在数据新闻领域的大胆尝试。3.企业自媒体的数据新闻实践所谓企业自媒体,即企业自身的官网、公众号等对外传播平台。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企业自媒体也得到快速转型和发展。在数据新闻方面,一些企业自媒体拥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它们掌握着各自领域的用户大数据。如百度的“大数据引擎”、阿里巴巴的“阿里研究院”、“腾讯研究院”等,更有滴滴打车的“滴滴媒体研究院”,直接冠之以“媒体”头衔。以“滴滴媒体研究院”为例,其“数说出行”系列的数据新闻以其自身所掌握的用户出行大数据为基础,定时推送与用户密切相关的出行数据新闻,准确的说是大数据新闻。其主要的播发渠道是名为“50KM”的微信公众号,该公众号定时向用户推送来自滴滴大数据平台的大数据新闻。比如数说出行系列的“织网人的下班路”就基于滴滴快的大数据平台运用热力图对北京市在工作日和周末六个高峰时段的打车状况进行了大数据分析。作品通过对打车所要到达的目的地进行分析,呈现出上班的人在不同地区居住的比例(如图2-2);作品中还向用户呈现了打车成功率分布规律(如图2-3)。(图2-2来源:滴滴媒体研究院)13 (图2-3来源:滴滴媒体研究院)当然,也有与传统媒体合作的数据新闻作品。如如2015年8月21日推送的一则大数据新闻——《大数据解读北京限行如何顺畅出行》,则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与滴滴媒体研究院联合,从而基于滴滴快的大数据平台的实时出行数据分析所制作的据新闻作品。在该作品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由滴滴快的大数据平台直接生成的路况图(如图2-4),也可以看到出租车订单的热力图(如图2-5)等。(图2-4来源:滴滴媒体研究院)14 (图2-5来源:滴滴媒体研究院)除了商业门户网站、传统主流媒体、企业自媒体这三类主要的数据新闻实践主体外,我国在数据新闻实践领域还有政见网等公益媒体的数据新闻项目,这类媒体虽然不占多数,但依然不容忽视。(二)学界的数据新闻探讨相比业界在数据新闻领域的积极实践,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对数据新闻的研究稍显落后,但也表现出高涨姿态。以“数据新闻”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223篇,其中2012年1篇,2013年17篇,2014年76篇,2015年119篇,2016年10篇(截至2016年2月)。可以看到,国内学界对数据新闻的关注度持续高涨(如图2-6)。(图2-6)15 16 三、国内数据新闻的热点议题及其话语转向(一)议题之一:“大数据”近年来,大数据的相关概念已为社会各个领域所知晓,其应用也已开始得到广泛推广。然而,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依然没有定论,在这里姑且先沿用涂子沛先生在其《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一书中所给出的解释,即“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尺度,一般的软件工具难以捕①捉、存储、管理和分析的数据。”过去的2013年被称为大数据元年,中国的数据新闻热也在2013年之后逐渐兴起。在中国知网上以“大数据”进行关键词检索,得到相关文献9415篇,其中,2003年至2010年各出现1篇,2011年2篇,2012年68篇,2013年885篇,2014年2906篇,2015年5076篇,2016年470篇,呈逐年增长趋势(如图3-1)。与之前以“数据新闻”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检索结果做比较发现,在研究的文献数量上二者具有相似的增长趋势,有关大数据和数据新闻的研究是成正比例上升趋势(如图2-6),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①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17 (图3-1)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关于数据新闻产生背景的研究广泛存在着“大数据单一语境说”,即一些研究认为数据新闻是随着大数据的出现而产生的。如“数据新闻作为大数据时代的产物,以可视化的表现方式独树一帜”(王秀丽;王天定,2015);“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与变革,数据新闻(DataJournalism)兴起,并被视为新闻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李逸凡;薛国林,2015)。“数据新闻是‘读图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产物”(王振军;杨雅博,2015);“正是在这种大数据时代中数据新闻应运而生”(石雪萍,2015)等。此种说法起初在学界和业界流传甚广,也拥有较高的接受度,“大数据”与“数据新闻”似乎看上去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但凡提到“数据新闻”就离不开“大数据”。后来学者开始从历史的视角探讨数据新闻的由来,指出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与今天的数据新闻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大数据单一语境说”才渐渐式微。随后,还有学者将数据新闻从数据量上划分为“大数据新闻”和“小数据新闻”,意在说明数据新闻并非必须与大数据相关。再以“大数据”和“数据新闻”共同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得到文献139篇,其中2013年15篇,2014年48篇,2015年69篇,2016年7篇(截至2016年1月),可以看出“大数据”是我国数据新闻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热点议题和话语。18 (二)议题之二:“可视化”“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数据新闻研究和实践的另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对数据新闻的研究中,“新闻可视化”缕缕被提及,如《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反思与创新路径——以2014“数据新闻奖”作品为例》、《新闻演化规律的动力学与可视化——以三个典型新闻事件为例》、《数据可视化:数据新闻在健康报道中的应用》、《大数据时代电视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发展》等。同时以“可视化”和“数据新闻”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进行高级检索,共得到相关文献122篇,其中,2013年10篇,2014年44篇,2015年64篇,2016年6篇(截至2016年1月),由此可见,“可视化”已成为国内数据新闻研究的重要议题。国内的各大媒体在数据新闻的实践方面,无论是商业门户网站、传统主流媒体、企业自媒体、还是公益的媒体组织,无一例外的在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上采用可视化的手段。大部分的可视化作品还只是对一些静态信息图的简单运用,也有一些数量上的交互式信息图出现。(三)从“大数据”到“可视化”的话语转向在国内学界对数据新闻的深入研究中,关于数据新闻产生背景也出现了另一种说法——“历史说”,即数据新闻并非在大数据背景下才出现,它在新闻史上早已有之,其实际上是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新闻在大数据时代的延伸。如,“事实上,采用统计或量化方法分析数据并生产新闻的方式与理念在新闻学界早已有之,如菲利浦·梅耶的《精确新闻》与《新精确新闻》就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新闻学界又提出计算机辅助新闻(ComputerAidedJournal-ism/Reporting)的概念,以及新闻2.0、数据库新闻等一系列概念。”(章戈浩,2013)“作为精确新闻学的进一步延伸,数据新闻学使新闻生产过程更为精细化。”(郭晓科,2013)“作为异军突起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继承并发展了以精确新闻为代表的计算机辅助报道。”(苏宏元;陈娟,2014)“数据新闻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清晰的历史脉络可寻。”(陈昌凤,2015)在这里,着重提出的是,这种说法其实弱化了大数据在数据新闻方面的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为新闻专业主义(后文会提到)正名。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方洁在其专著《数据新闻概论》中将数据新闻按数据量的多少划分为“大数据新闻”和“小数据新闻”,这样的划分其实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使数据新闻挣脱了其在中国兴起的大数19 据话语环境。在业界的数据新闻实践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媒体由于自身缺乏真正的大数据资源,在其开辟的数据新闻板块中,主要推出的数据新闻作品都属于“小数据新闻”,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新闻比较少。而其着力点或者卖点都集中在新闻呈现形式的“可视化”方面。由此看出,我国数据新闻的发展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开始出现从“大数据”到“可视化”的话语转向,而这种话语环境又会对新的数据新闻实践产生影响。20 四、国内数据新闻热现象的动因探析(一)大数据的外部催化作用1.从精确新闻到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重视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并非始于数据新闻,在早期的“精确新闻”、“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中就已兴起。数据新闻也被视为精确新闻和计算机辅助报道的延伸。所谓精确新闻,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闻概念,指在新闻实践中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通过科学抽样收集资料,对之进行分析,并用数据来验证事实的报道①方法。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PhilipMeyer)提出“精确新闻”概念,其专著《精确新闻学——一个记者关于社会科学方法的介绍》,对精确新闻报道方法进行了详细地介绍。美国新闻界曾在20世纪70年代对精确新闻有过广泛探索,“精确新闻学”也在美国大多数的新闻院校中得以开设。然而,与数据新闻不同的是,精确新闻更侧重社会学的数据调查研究方法,其可获取的数据量和数据可能有的展现方式都远远不及今天的数据新闻。②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是用计算机来辅助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新闻报道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其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大型机处理政府数据库、发现和调查新闻事实的早期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通过PC机普及、商业和政府数据库的进一步开放形成的“以新闻报道为目的,对任何计算机化的信息来源的处理和使用行为”的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利用互联网进行③新闻采集、分析和制作的第三阶段。此时的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更多的被视为一种辅助工具,与今天数据驱动下的数据新闻报道方式有着很大的不同。2.大数据的外部催化大数据概念在我国的兴起与普及,使不同领域的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大数据跟本领域进行联系和想象,探索其可能成为的样子。我国的新闻传播领域也不例外。尽管前面提到用数据进行新闻报道早已有之,但大数据对“数据新闻”概念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①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②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5.③卜卫.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21 的大热有着不可忽视的催化作用。所以,导致一谈到数据新闻很多时候都不能绕开大数据。数据新闻在国外诞生是一个过程,并没有专门提到过大数据概念,然而在国内的研究却与大数据紧密联系,似乎一提到数据新闻就是因为大数据才产生的。尽管大数据的确为数据新闻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庞大的数据素材。涂子沛先生在其新作《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中指出,大数①据之大,一是指容量大,二是指价值大。大数据为数据新闻提供了生长的土壤,一方面大数据为数据新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数据资源,可以从中直接发现大量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为数据新闻的生产和制作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二)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诉求新闻专业主义不仅是一种职业价值理念,还是与之相关联的一套系统性职业组构方式及可操作化的工作模式,它至少包含了四个内部向度,专业新闻机构、职业新闻人、②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在过去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新闻完成了从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到一个专业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生产一直保持着其独有的专业性,突出表现为专业的新闻机构对新闻事业进行专业的组织和管理,职业的新闻人在业内普遍认可的新闻价值和新闻伦理等的要求下对新闻的生产严格把关。然而,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大量非专业的新闻生产机构的出现,打破了传统专业新闻媒体的垄断;越来越多的传统新闻机构视为的“受众”,正在或已经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出者,从而成为一个一个的“公民记者”,“人人皆可为记者”似乎正在成为现实,这使得传统的职业新闻人地位受到严重威胁;传统的新闻价值也在遭受冲击,新媒体时代,究竟什么是新闻,新闻是什么,越来越难以辨别,新闻价值及判断迫切需要新的共识。可以说,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渐趋消解,新闻业正面临转型的艰难困境。此时,数据新闻的出现犹如救命稻草,传统新闻业几乎不约而同的将其视为新闻业的未来与希望。由于数据新闻在数据获取、数据分析和数据呈现方面的专业要求较高,因此其专业化的新闻生产流程使得普通的公民难以驾驭和企及。新闻专业主义似乎又可以重新占据高地,赢得新媒体时代新闻生产的先机。然而,此时新闻专业主义已然不是曾经的样子,对于数据新闻的生产来说,媒体机构、职业新闻人、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伦①涂子沛.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8.②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2(2).22 理也都面临着新的建构。(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1.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是传播学效果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能主①动地使用媒介并且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能够准确概括自己的需求。1974年,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首先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相比之前的效果研究着重从传者视角研究媒介对于受众产生的影响,“使用与满足”理论则从受众出发,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2.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新的传播技术和新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流通速度空前加快,传播范围大大扩展,人类越来越沉浸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传统的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格格不入,快餐文化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字一句通篇阅读之后才知道新闻所要传达的信息,相反,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新闻信息,是当下人们所追求的阅读体验,因此简单秒懂的新闻信息自然是这个时代用户的阅读需求。此外,人类也正处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时每刻不处在繁杂的信息流中,然而,对于用户来说,真正对用户有用的信息却越来越难被发现。而数据新闻的出现恰恰能够满足当下人们的这些需求。一方面数据新闻可视化的呈现方式相比于传统的文字报道来说,可以大大节省用户的阅读时间,实现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数据新闻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对海量数据的处理过程,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信息筛选的需求。(四)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扩散1.全球化语境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概念目前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已经使全世界成为一个互联在一起的“地球村”,全球范围内的联系不断增强,人②类全球化意识也日益崛起。沃勒斯坦把全球化看成一个世界系统,把全球看作是一个整体。全球化语境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①刘颖.基于“使用与满足”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媒介使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5).②达雅·屠苏著.董关鹏译.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90.23 2.创新扩散理论1983年,“创新扩散”理论(InnovationDiffusionTheory)被埃弗雷特·M·罗杰斯(EverettM.Roger)在文章《创新的扩散》中提出。他认为,“创新扩散”是新的产品、思想和概念、技术信息以及具体实践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实现的传播,这种传播是指创新通过信息交流和影响的方式从一个源个体向另一个接受者的流动或者运动,这种交流和①影响能对接受者接受创新的可能性产生改变。通常情况下,一项具有成功性的创新成果,较易在社会中传播扩散。一般地,人们在接受创新时候的速率会呈现出“S”形的曲线,也就是说,创新在最开始的时候被接受的人较少,扩散较慢,经过一段时间后,扩散会突然加快,并且呈现迅速的上升趋势,而当接近到饱和点的时候,其扩散速度会再次放慢。罗杰斯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还提出了影响“创新扩散”的五大因素,即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性、可试性、可观察性,这对研究一个创新从其产生到推广提供了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模型。3.全球化语境下数据新闻的创新扩散全球化语境下,数据新闻本身的属性决定了其创新扩散的速度和广度。首先,数据新闻相比传统新闻来说,其数据驱动的可视化报道方式使其拥有独特的优势;其次,前文分析可知,数据新闻能够满足当下用户的新闻阅读需求,因此也具有一定的相容性;再次,数据新闻的概念较容易理解,呈现形式简单明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较低;第四,数据新闻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很强,这也决定了其较高的可试性;最后,伴随着大数据的普及,数据新闻在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曝光度大大提升,不仅被学界和业界广为知晓,普通用户也对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所以数据新闻的可观察性不言自明。总而言之,在大数据的外部催化、新闻专业主义的内在诉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求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创新扩散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的数据新闻运动才得以如火如荼地开展。①廖泽俊.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博使用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24 五、国内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隐忧新兴事物的成长和发展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问题或者困境,数据新闻也一样。与传统新闻相比,数据新闻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我国数据新闻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有相当多的方面值得肯定。但在我国数据新闻热现象的背后也不乏一些问题,有宏观方面的,也有微观方面的。而这些问题在当下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劲头正足的今天往往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一)新闻理念层面1.“新闻”话语缺失前文提到,无论是学界对数据新闻的探讨,还是业界对数据新闻的实践,我国数据新闻的热点议题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和“可视化”两个话语方面,并且开始出现了“可视化”的话语转向。这样的话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反作用于新一轮的数据新闻实践。冷静下来思考,会发现当下我国的数据新闻议题话语中缺失了一个极为重要也最为基础的话语,那就是“新闻”。至此,可能又要回到那个新闻界争论不休的有关新闻定义的问题上了。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多种说法,最为常见的大致有四种说法,即“事实说”、“传布说”、“信息说”和“报道说”。1986年10月在南京召开的全国新闻理论教育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新闻的定义达成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即将新闻定义暂时统一为陆氏(陆定一)定义,即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缘于此定义不仅同时具备了唯物主义、科学性、权威性以及简洁性,而且还揭示出新闻相较于文学、历史、评论以及情报的不同之处。此后,陆氏新闻定义在国内的新闻学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大凡涉及到新闻定义的论文都会提到陆氏定义,大部分学者持支持态度,当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更有基于此定义提出的新新闻定义,但最终的倾向还是对此定义持肯定趋势。同时,新闻业界在进行新闻实践时,也一直秉持着此新闻定义。如果说数据新闻在本质上还是新闻的话,那么,每当一个数据新闻产品制作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应该是这些数据是否称得上是“新闻”。反观当下的数据新闻,会发现一些“伪新闻”披着“可视化”的外衣在新闻界“滥竽充数”。它们本质上或是一些研究25 报告的变体,或是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细细观察,还有很多可视化作品在充当着数据新闻。然而,出现这些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据新闻生产者或者制作者在数据新闻制作最初的环节就已经忽视了“新闻”话语本身,如此,就会出现新闻定位模糊的问题,对新闻学界和业界都不会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由报刊到广播到电视再到现在的互联网,这些传播媒介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新闻定义的变化。然而,目前相关的新闻定义还没有被提出,学界和业界依然公认的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一新闻定义。如果说一些在传统意义上不能称作新闻的“数据新闻”被业界和学界有意或无意的视为了新闻的话,那么,有关新闻定义的本质性探讨则在今天有必要来一轮新的探讨了。传统的新闻定义究竟还能不能适应当下风云骤变的媒介环境,新闻定义又该有哪些改进和修正,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2.新闻客观性误解有关新闻客观性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陈力丹教授在其《新闻理论十讲》中,将新闻的客观性原则分为两个层面,即理念层面与操作层面。理念层面的新闻客观性具有诚实;超脱、平衡、公正地对待事物;无党派色彩,不抱成见或持偏见、不固守己见;不牵扯个人利益;只相信事实,怀疑处于价值观的别人的判断,努力将二者分开等内涵。操作层面的新闻客观性则主要是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而言应该做到将事实与意见(包括价值判断)分开;以超脱感情的中立观点表述事实;努力做到公平和平衡,为事实涉及的各方提供应答机会等。数据新闻流行之后,一些研究者认为,数据新闻能够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对于此种说法,恐怕不能轻易做出定论。一方面,数据新闻中的“数据”并不能保证一定客观。出于对数据本身的考虑,大部分数据新闻的数据来源较为单一,且多数为二手数据、三手数据,真正拥有元数据的新闻媒体并不多,用已经加工过的数据再来重新制作数据新闻已经使新闻的客观性降低;此外,即便是一手数据也不能保证其客观性,因为数据供应商是否对其公开的数据做过修改,其它的数据新闻机构在引用或者借鉴时不得而知,其在客观性方面再次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数据新闻制作过程中依然存在“把关人”的过滤。在传统媒体的运作过程中,把关人可能通常只是涉及到传统的新闻记者和编辑人员,而在数据新闻的制作过程中,把关人除了涉及到传统的新闻记者和编辑外,还涉及到数据挖掘和分析人员、视觉设计人员等等。数据新闻的制作最终是由人来具体操作,26 从数据新闻的采集、分析到最后的可视化呈现,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参与,每一则数据新闻的出炉,都或多或少地夹杂着人的主观性因素。现在看来,这些主观性因素究竟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回到数据新闻是否会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层面,便不得而知。因此,数据新闻在新闻的客观性方面究竟有多大作用,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都不能一刀切,需要做到“具体新闻,具体分析”。当然,绝对的客观是不存在的,无论是传统新闻还是数据新闻,都应尽最大努力保证最大程度上的新闻客观。3.新闻专业性弱化新媒体的崛起使传统媒体无时无刻不在思考未来的出路,转型还是坚持的问题相信曾经或者现在困扰着传统的媒体人。前文提到,数据新闻的出现似乎是给当下亟待转型和变革中的传统媒体带来了一线生机,新闻的专业性方面好像得到了巩固甚至提升,似乎生产出数据新闻只能是专业的媒体来做的事情,似乎只要是增加了公民制作数据新闻的难度。也许,可能,的确是这样。但是,在这里,本文想要指出的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新闻的专业性在增强的同时也在被弱化着。可以肯定的是,数据新闻相比较传统新闻来说,在制作难度上的确有所增加,但这并不代表新闻专业性的提升。这里主要从三点来加以说明:其一,对于传统媒体自身来说,并不真正具备制作数据新闻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传统媒体大数据方面严重缺失,不得不向互联网企业寻求合作,否则,难以制作出真正专业性的数据新闻;另一方面,更多类型的新媒体平台尤其是拥有大数据的企业可以不再受制于传统的新闻法规,如采访权的问题。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从海量的原始数据中发现大量有用的新闻选题,而大多数时候,这些新闻的制作并不需要去进行现场的新闻采访,因为一切都已在数据中。当然,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新的新闻规范。其二,对于现在的公民记者来说,其实数据新闻的制作方法已经不再对其构成阻碍。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数据新闻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工具的使用已经在很多免费网络平台上可以轻易获取,讲解之详实不亚于现实的课堂,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普及,数据新闻也能够随之而得到更广泛地推广。其三,对于数据新闻本身来说,其制作团队的的新闻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数据新闻的专业性。现在大部分的数据新闻团队都是由来自不同专业的人组成,如新华网的数据新闻团队就是由数据记者、数据编辑、可视化设计师、前端工程师等组成,财新网的数据新闻团队也是由记者、编辑、设27 计和程序员等组成。这样一来,数据新闻制作者的新闻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做出来的数据新闻作品自然可想而知,很容易成为既有些像新闻,又有些似调查报告、还有积分设计图的感觉,俨然一个“混血儿”。因此,认为数据新闻能够使新闻的专业性增强的说法就有些盲目了。本身即是从群众中来的新闻最终还是会回到群众中去,真正的为人们所有,真正的为人们服务。4.西方文化潜伏中国新闻事业历史悠久,新闻文化源远流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唐代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更有邸报、小报、邸钞、京报等中国古代报纸的原型。然而,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却要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外国传教士,而非中国古代的报纸的自然演变。不可否认的是,外国媒体创办了大量的中文近代化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启蒙者。也就是说,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甚至根源上已经注入了西方的文化基因,它的一路成长必然带有西方的文化特色。而今天的数据新闻对与中国的新闻事业来说,则更像是西方文化的一剂强心剂,使中国新闻事业的西方文化烙印又加深一层。理想的数据新闻必然是拥有充足数据源驱动的新闻,结合大数据技术,数据新闻的个性化趋势将越发明显,而这与西方文化重个性的特点也不谋而合。当前国内的数据新闻只是在进行浅层次的形式上的模拟,本质上还带有大众新闻的属性,这是由中国特定的国情和悠久的文化所决定的,但实现从大众新闻到个性新闻的过渡只是时间问题。“今日头条”APP的出现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这种趋势。“今日头条”作为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一款个性化信息推荐引擎,专门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准确的说是信息服务。虽然它没有生产新闻,但其特殊的新闻信息推荐模式也是大数据时代新闻发展的个性化趋势。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形式是为了让新闻信息能够更加快速、直白、一目了然地到达人脑,为人所理解,从而可以省略人类在阅读传统新闻时所进行的大量的抽象思维活动。尽管当前国内的数据新闻可视化水平还有待提升,但数据可视化已被视为数据新闻的一种重要的呈现方式。数据新闻最终是要向用户讲述一个故事,而讲述这种故事的方式——可视化,恰恰是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方面的直观性和在叙事表达方面的直接性的体现。因此,数据新闻从西方向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传播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向中28 国以及世界的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过程。由于此时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被深深地隐藏在华丽的技术外表下而不易被人察觉。(二)业务操作层面微观方面,则主要是对当下国内各数据新闻实践平台已经推出的众多数据新闻作品形态的具体分析。1.新闻标题形式雷同,缺乏创新新闻标题在一则成熟的新闻作品中的地位重要性不言而喻,新闻标题拟定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该则新闻的传播效果。研究现有的数据新闻作品会发现,数据新闻作品的标题形式经常出现雷同现象。比如在相关媒体播发的数据新闻中就经常可见“一图告诉你不动产登记怎么登”、“一图明了2016中国经济工作部署”、“一图看懂农垦改革的顶层设计”、“一图速览:习近平在乌镇都说了什么”、“一图看懂国家版居住证”等等“一图式”新闻标题,尽管数据可视化是数据新闻的重要呈现方式,但模式化的新闻标题不免令用户产生审美疲劳。29 (图5-1来源:新华网)30 (图5-2来源:新华网)又如“汽车限购能否改善空气污染?”、“在日本,学术造假的后果有多严重?”、“给毒品打分:毒品们有多毒?”、“读大学选专业:读什么不能学以致用?”、“美31 国人到底有多‘穷’”等一般疑问句式的标题;再如“七成国人对中国水质量感到满意”、“仅49%中国人认为工作理想,居亚洲倒数第2”、“80%的中国人信任银行”等调查报告式的标题。大量观察可以发现,国内数据新闻的标题正在或是已经开始模式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受目前数据新闻自身的特点和其所发展的状态有关,但也与新闻制作者主管思维和新闻职业素养有关。模式化、批量化的生产虽然能加快数据新闻的生产速率,但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数据新闻的创新和成长,对数据新闻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2.盲目数据可视化,形式单一可视化的数据呈现形式是数据新闻的重要特点,但目前国内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形式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用户经常看到的数据可视化形式主要为静态的信息图,主要表现形式有传统的图表,如折线图、饼状图、柱状图等;根据时间和空间的数据绘制的信息图,如时间线和数据轴等。然而,大部分的数据新闻还是图表配大量文字的形式,展现手段单一,也与数据新闻的数据驱动特点相违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情况下,数据新闻的制作往往是为了可视化而可视化,也就是说,一些新闻其本身是不需要可视化就可以快速被用户理解和吸收,反而为了达到数据新闻的可视化效果,就硬生生地去将其可视化。这样,不仅耗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也没有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不同的人对不同的呈现形式会产生不一样的反映,有视觉型的用户,也有听觉型的用户,有形象思维的用户,也有抽象思维的用户,因此,可视化的传播效果只是对一部分人适用。数据新闻在呈现的时候,应该在新闻本身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目标人群去设计个性化的呈现方式。3.数据来源多二手数据,元数据缺乏数据来源方面,我国的数据新闻实践中呈现来源多二手数据现象,并且元数据严重缺乏。如新华网数据新闻《冷知识:打喷嚏这件小事》中,数据来源就包含了百度健康、网易、腾讯、光明网、财经网、京华时报、都市快报、国际在线、新华每日电讯9种数据来源;又如,《“赌城”将不赌?北京交通发展新目标!》中,其数据来源有光明日报、京华时报、新京报、北京青年报4种来源;再如,《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年都是什么味儿》中,其数据来源则有新华网、人民网、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周刊网、青年参考、央视网、河南商报7种来源。乍看上去这些数据来源比较多样,但细细看来,则大多数为二手数据源,元数据几乎没有。32 而在一些媒体中出现的元数据也大多通过实验法、观察法以及访谈法等社会科学方法获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获得的数据在数据客观性和数据量级上对制作数据新闻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大多数时候,媒体的数据新闻报道仅仅停留在“小数据”的报道,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新闻并不多,当然,那些拥有着行业用户大数据的企业自媒体除外。而所谓的“小数据”新闻,其可视化呈现与普通的可视化设计图并无二致,并不能体现数据新闻的竞争优势,因为这些小数据新闻往往不用可视化形式会让用户更加容易理解。33 34 六、国内数据新闻热的冷处理未来国内数据新闻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国内数据新闻热背后的问题可尝试从数据获取、数据处理、数据呈现以及数据安全四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数据获取方面:开放与共享数据新闻能否回归最初的“大数据”属性,做到实质意义上的数据驱动,关键因素在于数据是否能真正的开放与共享。在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开放运动背景下,中国能够多大程度上融入其中,对于未来中国数据新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被不同的机构所掌握。就中国而言,一些互联网巨头拥有着用户在互联网时代的几乎所有数据,如阿里巴巴掌握着用户的交易数据,腾讯掌握着用户的社交数据,百度掌握着用户的搜索数据,滴滴掌握着用户的出行数据等等。然而,由于商业等相关原因,这些数据无法得到真正的开放与共享,因而只能由这些企业自主发布一些行业性质的“数据新闻”。这样一来,一方面用户数据在各企业间的开放和共享度不会太高,另一方面,传统的的新闻机构则要主动与互联网企业群求合作,争取能够获得一手的用户数据,否则,只能望数据而兴叹,最多只是对二手、三手数据的再次加工。而此时的数据新闻,正如前文所述,已经在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方面无法得到保障。中国政府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开放与共享,然而,力度还有待加强,未来,数据可开放的领域可能会更多,数据开放的量级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数据开放与共享是我国数据新闻未来发展的核心保障,如果没有了真正的“大数据”为支撑,那数据新闻存在的价值也就大大折扣了,从而失去了其最大的生存优势。(二)数据处理方面:人才与技术数据处理是数据新闻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依然居于重要地位的是复合型的数据新闻人才。目前,国内对数据新闻人才有着相当大的需求。然而,传统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早已不能适应当今的新闻业界实践,在数据新闻领域体现得更为突出,如果不做出改变,无论对新闻机构还是新闻人才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可能双双面临着淘汰出局的结果。35 数据新闻人才的培养方面,一方面需要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做出重要改革,增设数据新闻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在数据新闻方面的操作实践。当然,这些动作的前提是高校能够引进数据新闻方面的专业老师,而问题就在于此,数据新闻在国内高校还属于新兴专业,大部分的高校还未曾开设该专业,因此,具有专业素养的数据新闻教师也会出现一定时间内的断层。不过,可以在数据新闻实践方面加大力度,多与开设数据新闻栏目的媒体机构开展合作,开阔学生对数据新闻的认知。另一方面,媒体自身也要培养自己的数据新闻人才。目前很多媒体都已经筹备或者正在筹备自己的数据新闻团队,这些团队往往由传统的新闻记者、数据分析师、视觉设计师等多种人才组成,这样往往导致一则数据新闻的生产在人力物力方面相较于传统新闻而言投入过大。所以,在不断的数据新闻实践过程中,媒体机构可以注重培养拥有着专业数据素养的数据新闻人才,以弥补当下数据新闻人才的空缺。数据处理过程中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技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技术在计算机领域早已有之,并已经在很多行业得到应用和推广。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不仅是资源,更是土壤,如何在这肥沃的土壤中撅到有价值的养分则需要与先进的大数据技术相联合。因此,媒体机构一方面应注重自身数据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现国外先进的数据技术并加以引进和应用。(三)数据呈现方面:形式与体验可视化是目前国内数据新闻的主要呈现方式。可视化的类型也主要集中在静态和动态的信息图方面,不免显得较为单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数据新闻在呈现方式上的想象空间还很大。举例来说,时下火热的VR(VirtualReality)技术,使虚拟现实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又缩小了一大步。这种技术其实就是通过综合地利用计算机自身图形系统以及各种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向用户提供沉浸感觉的一种计算机仿真技术。而由计算机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则被称为虚拟环境,就是经常被人提到的VE(VirtualEnvironment)。游戏、医疗、影视等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关注并涉足VR领域。VR应用于数据新闻领域也是令人期待的。充分利用和积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使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单一的数据可视化到数据体验化,让用户可以真正的如同在新闻现场一样。36 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会带来更多更难以想象的惊喜,数据新闻的呈现形式也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每一次进步和变革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但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拭目以待。(四)数据安全方面:监管与自律数据安全问题是大数据时代人类所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对于数据新闻的生产来说,也不可避免。大数据的出现源于互联网背景下每个用户个体行为的小数据,这些小数据某种程度上属于每个人的隐私范畴。如何对这些数据加以安全合理的利用,是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政府需要及时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企业对用户数据的使用。如不能对用户数据进行强制采集,更不能对用户数据进行买卖交易等。其次,掌握用户数据的企业应该加强自律,对用户数据应该做到严格保密,防止用户数据泄漏或者数据流失,采集用户数据的时候应该给用户自身留有一定的主动权。最后,用户个人应提升自身的数据素养,学习和积累相关的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方面的知识,注重自我数据隐私的保护。37 38 结语数据新闻热在中国的出现并非偶然,也不仅仅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当然,这其中的“大数据”因素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大数据的外部催化,也许到现在为止,数据新闻可能也不会被重视;而国内传统媒体亟需转型,数据新闻带来的新闻专业主义幻想也给数据新闻热在中国的出现加了一把柴;还有移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用户需求以及数据新闻自身所具备的创新扩散特点,都使得数据新闻在中国大“热”了起来。而在众人拾柴的过程中,数据新闻这把火最初烧向了“大数据”,随后又开始向“数据可视化”转化,这样的转化,可能不被人察觉,也可能有人察觉了却并没有引起重视。无论怎样,它已经开始转了,而且看上去越来越脱离既有的轨道。这样的转化有着主客观因素,但真正的数据新闻是不会被改变的,它只会随着自己的本性野蛮生长,而那些脱离了轨道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不能再被成为“数据新闻”了。当然,数据新闻热的背后还隐藏着不易被发现的忧患,已经提到的有新闻话语的缺失、新闻客观性的误解、新闻专业性的弱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潜伏。还有没有提到的,未被发现的,那可能将是更加致命的。但是,数据新闻的前景也是非常被看好的,未来的数据新闻会发展成什么样,我们拭目以待。39 40 参考文献著作类:[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郭晓科.大数据[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3]樊昌志,王勇,唐晓玲.传播学应用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4]郭昕,孟晔.大数据的力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5]黄颖.一本书读懂大数据[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4.[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7](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8](美)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著.马慧译,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祝洪凯,李妹芳.数据可视化之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0]高卫华.新闻传播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1]方洁.数据新闻概论:操作理念与案例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以及它如何改变政府、商业与我们的生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3]涂子沛.数据之巅:大数据革命,历史、现实与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4]达雅·屠苏著.董关鹏译.国际传播:延续与变革[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期刊杂志类:[16]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6).[17]郭晓科.数据新闻学的发展现状与功能[J].编辑之友,2013(8).[18]陈昌凤.数据新闻及其结构化:构建图式信息—以华盛顿邮报的地图新闻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3(8).[19]陈昌凤,乌日吉木斯.数据新闻与大数据思维的应用[J].新闻与写作,2014(4).[20]韩巍.数据新闻与可视化报道—以财新传媒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4(4).[21]黄玉洁.大数据时代呼唤数据新闻[J].无线互联科技,2014(2).[22]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2014(3).41 [23]卢一波,邓伟,彭兰.信息图表生产中的数据“众包”[J].新闻界,2013(14).[24]刘义坤,卢志坤.数据新闻的中国实践与中外差异[J].中国出版,2014(20).[25]刘义昆.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生产:现状、影响与反思[J].现代传播,2014(11).[26]刘杰.数据新闻可视化叙事初探[J].科技传播,2013(16).[27]卜卫.计算机辅助新闻报道:信息时代记者培训的重要课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6).[28]彭兰.“信息是美的”:大数据时代信息图表的价值及运用[J].新闻记者,2013(6).[29]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1).[30]彭兰.社会化媒体、移动终端、大数据:影响新闻生产的新技术因素[J].新闻界,2012(16).[31]史安斌,廖鲽尔.“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J].新闻与写作,2014(2).[32]文卫华,李冰.从美国总统大选看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J].中国记者,2013(6).[33]徐锐,万宏蕾.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生产的核心竞争力[J].编辑之友,2013(12).[34]颜清华,徐腾飞,彭兰.信息图表:如何更好地讲故事[J].新闻界,2013(24).[35]于毛毛.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的发展现状和对策[J].今传媒(学术版),2014(7).[36]王秀丽,王天定.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反思与创新路径——以2014“数据新闻奖”作品为例[J].新闻界,2015(09).[37]覃爱媚.国内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和发展趋势——以财新网“数字说”为例[J].青年记者,2014(35).[38]全晓艳,常江.2015:西方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新趋势及其解读[J].中国记者,2016(01).[39]沈浩,谈和,文蕾.“数据新闻”发展与“数据新闻”教育[J].现代传播,2014(11).[40]张炯.数据新闻学与新闻编辑能力重构[J].编辑之友,2014(03).[41]祝建华.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专业设置、学生技能、师资来源[J].新闻大学,2013,(04).[42]刘运来.大数据时代下高校新闻传播学教育变革的思考[J].新闻知识,2013(12).[43]高雁.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专业教育反思[J].传媒观察,2013(11).[44]张超,钟新.新闻业的数据新闻转向:语境、类型与理念[J].编辑之友,2016(01).[45]丁迈,金梅珍.数据新闻: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样态[J].青年记者,2014(21).[46]钱进,周俊.从出现到扩散:社会实践视角下的数据新闻[J].新闻记者,2015(02).[47]曾庆香,侯雪琪.数据新闻:社会精英话语权的消解[J].探索与争鸣,2015(03).[48]苏宏元,陈娟.从计算到数据新闻:计算机辅助报道的起源、发展、现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0).[49]赵江峰.可视化“数据新闻”:记者角色的新转换[J].新闻知识,2013(10).[50]张超.数据新闻的发展特点—以网易、新浪、搜狐的数据新闻为例[J].青年记者,2014(11).[51]徐琦,宋祺灵.国内电视媒体大数据新闻实践探析——以央视新闻为例[J].新闻界,2014(14).42 [52]汪明香,刘莹.数据新闻叙事策略分析——以搜狐“数字之道”为例[J].中国报业,2015(22).[53]戴世富,韩晓丹.增值与异化:数据新闻范式中的价值思考[J].传媒观察,2015(3).[54]章戈浩.作为开放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6).[55]刘丹凌.困境中的重构:新媒体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的转向[J].南京社会科学,2012(6).[56]刘颖.基于“使用与满足”探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媒介使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5).[57]王武彬.如何用数据讲一个好故事——从2013年数据新闻奖作品《“傻瓜”的艺术品市场》说起[J].新闻与写作,2014(5).学位论文类:[58]郭钦.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新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14.[59]徐岚.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新闻”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60]黄芯芯.数据新闻可视化(以篮球联赛为例)及工具开发[D].浙江大学,2015.[61]毕良宇.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新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62]王忻甜.数据新闻在《华尔街日报》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4.[63]郝丽伟.英国《卫报》数据新闻研究[D].河北大学,2014.[64]李希娟.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可视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4.[65]曾一.数据新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66]周承君.数据新闻:意义解析与特推探寻[D].南京师范大学,2015.[67]廖泽俊.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博使用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外文文献:[68]SteveLohr:TheAgeofBigData[EB/OL].TheNewYork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2/02/12/sunday-review/big-datas-impact-in-the-world.html?pagewanted=all,2012-02-12.43 致谢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让人真切感受到它的存在。七年的光阴一去不复返,七年前第一次踏入河大园的感觉仍然记忆犹新,七年中遇到的人和事依然历历在目。然而,开始就意味着结束,离开才是最终的归宿,心中虽有万般不舍,但更多的还是感激之情。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导师严励教授,她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认真的办事风格,深深地影响着我。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严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多次指导与修改,对细节问题反复推敲,并在遇到写作瓶颈时及时提出指导建议并鼓励我克服困难,正是严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严格要求才最终使论文得以如期完成。还要感谢我的社科院联合培养导师刘瑞生老师,他为人谦虚低调,善良宽容,对学术认真严谨的态度让我崇敬,在论文的写作中,刘老师提出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感谢杨海军老师、李勇老师、苏士梅老师、田欣欣老师、莫凡老师、董世斌老师对我的论文选题、框架以及内容细节方面提出的建议及指导,感谢赵建国老师、李建立老师、刘志杰老师、宋若涛老师在课堂上的分享与课下的交流。感谢新闻与传播学院所有的老师,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小伙伴,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开始意味着结束,但结束也是新的开始,脚踏实地,做有意义的事,向着阳光,野蛮生长。申亚美2016年4月15日于河大园44 ^|1..I.1"f/偏蘇燒mr.与-m終...孤.寿鸾講|.禱.r.、,.:變;這..*.;酸^這^&舞;早.^v禱:-.;;.;;.;.;'..V;;-a>.V.-難.痛V議.新民/:讀^■.,..;至善-J參..;...一.f备..T.。驻.義龜:聲I^a參户-啤V:^禱駿養..咬.議.窗枝..:義;參J參!V奔r.i心.讓..■.禱僞0.确.若:%.繁.遍妄籌.i.I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