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

ID:35155257

大小:3.82 MB

页数:85页

时间:2019-03-20

上传者:U-56225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_第1页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_第2页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_第3页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_第4页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分类号TU986密级公开UDC学位论文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StudyonRecreationSpacedesignspecialforHill-Park—takingWanshouyanParkasexample何成钰指导教师姓名张华新研究员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名称风景园林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论文提交日期2015年5月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学位授予日期2015年7月答辩委员会主席孙振元评阅人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论文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研究—以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学位论文作者何成钰指导教师姓名张华新研究员指导小组成员张宏伟高级工程师中林东珠景观设计院(工作单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学位专业名称风景园林研究方向园林规划设计论文答辩日期2015年6月中国·北京 DissertationfortheDegreeStudyonRecreationSpacedesignspecialforHill-Park—takingWanshouyanParkasexampleCandidate:HeCheng-yuSupervisor:ZhangHua-xinAcademicDegreeAppliedfor:MasterofProfessionalDegreeSpeciality:LandscapeArchitectureDateofDefence:Juneof2015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ChineseAcademyofForestry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巧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W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巧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本研究生培养单位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与我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曰期:2^年月曰?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中国林业科学研巧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口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巧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可^^^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W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2。s年占月^。曰>(文年月言。曰I台 摘要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城市生活空间越来越拥堵,喧闹的城市环境使人的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为此,人们迫切的需要更多的自然空间去放松自己,而城市建设用地的有限性又制约了城市公园的发展,于是人们将目光放在了城市周边一些特殊地形的利用上。我国属于多山的国家,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着广泛的山地资源,开发山地公园成为缓解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山地有着其独特的空间、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条件,对于形成特色景观有着先天优势。但是,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难点,由于缺少科学现代的理论指导,建设过程中对山地环境的破坏随处可见;选址的随意性;忽视游人的视觉体验效果;游憩空间形式、功能的单一等等,大大降低了游人在山地公园中的体验乐趣。文通过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总结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四个特点——独特的环境因子、立体的空间特征、多维的视觉观景和多样的功能定位,将并这四点归纳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三个方面,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剖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以此作为研究的方向,总结出针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原则。文中运用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山地环境中的不同影响因子进行一个定量的分析,并根据景观生态学、外部空间设计等相应学科的要求进行一个定值的评价,将它们进行一个属性上的叠加,最终得到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的评价图,为空间选址提供依据。设计过程中注重游人的视觉效果与游憩空间的序列关系,把握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利用视线、空间情感将各个游憩空间串联,旨在给游人一个丰富、完整的游憩体验。关键词:山地公园,游憩空间,GISI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Chineseurbanization,urbanlifespacebecomemoreandmorecongestion,noisycityenvironmentmakespeoplefaceincreasinganxietyandstress,therefore,thereisanurgentneedforpeopletogetmorenaturalspacetorelax.Howeverthelimitationofurbanconstructionlandisrestrictingthedevelopmentofcityparks,sopeoplesettheirsightsonsomespecialterrainsurroundingthecities.Chinabelongstomountainouscountry,manycitieshaveawiderangeofmountainresourceandthereisnodoubtthatthedevelopmentofMountainParkisaneffectivewaytoalleviatethecontradictions.Mountainhasitsuniquespace,terrain,climate,plantsandothernaturalcondition,whichhasthecongenitaladvantagetoformthecharacteristiclandscape.However,therecreationspaceinthemountainparkexistmanydifficultiesindesignprocess.Duetothelackofmodernscientifictheoreticalguidance,thedestructionofmountainenvironmentcanbeseeneverywhereintheprocessofconstruction.What’smore,thelocationoftheconceptions,theneglectofvisitors’visualexperienceeffect,thesinglenessoftheleisurespaceandfunctionandsoon,whichgreatlyreducestheenjoymentofthevisitorsinthemountainpark.Inthispaper,thecharacteristicsofmountainparkrecreationspacehavebeensummedupbycomparing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ofthemountainparkrecreationspaceandotherrecreationalspace.Basedonthedirectionoftheresearch,themethodandprinciplefordesigningmountainparkrecreationspaceareestablished.ByusingtheGISspatialanalysistechnology,aquantitativeanalysisiscarriedoutthroughthedifferentinfluenceofmountainenvironmentfactors,and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correspondingsubjectssuchaslandscapeecology,externalspacedesigntoevaluateafixedvalue,thenputtheconclusionswhichonapropertyonthestacktoworkoutaconstructionsuitabilityevaluationmapofmountainparkrecreationspace,andfinallyprovidethebasisforspatiallocation.Togivevisitorsarichandcompleterecreationexperience,theprocessofdesigningemphasizepaymoreattentiontothesequenceofthevisualandleisurespaceeffectsintourist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individualspace,andthesightlineandspaceemotioninrecreationspaceseries.II Keywords:MountainPark,recreationspace,GISIII 目录摘要..............................................................................................................................................1ABSTRACT................................................................................................................................II第一章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目的及意义...................................................................................................................11.3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21.3.1国内研究进展....................................................................................................................21.3.2国外研究进展....................................................................................................................31.3.3中西方山地园林空间设计的差异....................................................................................41.4存在的问题............................................................................................................................41.4.1对地形利用的不合理........................................................................................................51.4.2空间与空间缺乏联系........................................................................................................51.4.3游憩活动趋于单一化........................................................................................................51.5涉及学科理论.......................................................................................................................51.5.1GIS信息技术....................................................................................................................51.5.2外部空间理论....................................................................................................................61.5.3景观生态学........................................................................................................................71.6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71.6.1研究内容............................................................................................................................71.6.2研究方法............................................................................................................................81.6.3技术路线............................................................................................................................9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102.1山地公园.............................................................................................................................102.2公园游憩空间.....................................................................................................................112.2.1山地公园游憩空间..........................................................................................................11V 2.2.2其他公园游憩空间..........................................................................................................112.2.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122.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132.3.1复杂的自然空间..............................................................................................................132.3.2独特的自然资源..............................................................................................................152.4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视觉效果.........................................................................................152.4.1多变的背景轮廓..............................................................................................................162.4.2多样的视觉空间..............................................................................................................162.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活动.....................................................................................172.5.1不同年龄人群的活动特征..............................................................................................172.5.2游憩活动的类型..............................................................................................................192.5.3游憩活动的特点..............................................................................................................202.6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分类.................................................................................................212.6.1健身空间..........................................................................................................................212.6.2观景空间..........................................................................................................................212.6.3体验空间..........................................................................................................................212.6.4文化空间..........................................................................................................................222.6.5私密空间..........................................................................................................................222.7本章小结.............................................................................................................................22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233.1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233.1.1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分析..........................................................................233.1.2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的优点与特色..........................................................................263.2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263.2.1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分析..............................................................................263.2.2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的优点与特色..............................................................................293.3本章小结.............................................................................................................................29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30VI 4.1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设计方法.............................................................................304.1.1基于GIS的游憩空间选址.............................................................................................304.1.2游憩空间的平面形态设计..............................................................................................304.1.3游憩空间的竖向设计......................................................................................................334.2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视觉设计方法.................................................................................344.2.1利用游憩空间的高差变化构建视觉通廊......................................................................344.2.2运用过渡空间建立联系..................................................................................................354.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活动设计方法.....................................................................354.3.1登山活动..........................................................................................................................354.3.2观景活动..........................................................................................................................364.3.3攀岩活动..........................................................................................................................364.3.4山地自行车活动..............................................................................................................364.4多个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联系设计方法.........................................................................374.4.1“有形”的联系——空间序列设计..................................................................................374.4.2“无形”的联系——空间情感设计................................................................................384.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原则.........................................................................................384.5.1合理利用地形..................................................................................................................384.5.2丰富视觉感受..................................................................................................................394.5.3展现地域特色..................................................................................................................394.5.4重视游人安全..................................................................................................................394.6本章小结.............................................................................................................................39第五章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游憩空间设计......................................................................405.1项目简介.............................................................................................................................405.1.1地理位置..........................................................................................................................405.1.2外部交通..........................................................................................................................415.1.3场地现状..........................................................................................................................415.1.4主要游憩人群与功能定位..............................................................................................435.2万寿岩遗址公园的游憩空间的外环境与视觉设计.........................................................43VII 5.2.1基于GIS的游憩空间选址分析.....................................................................................435.2.2游憩空间的平面与竖向设计..........................................................................................505.3万寿岩遗址公园的游憩空间的游憩活动设计.................................................................565.3.1山地自行车道选线分析...................................................................................................565.3.2特色活动分析...................................................................................................................595.4万寿岩遗址公园游憩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605.4.1游憩空间的组织联系......................................................................................................605.4.2空间情感设计..................................................................................................................61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46.1结论.....................................................................................................................................646.2展望.....................................................................................................................................65参考文献....................................................................................................................................66致谢............................................................................................................................................68VIII 图目录图1-1技术路线..........................................................................................................................9图2-1阿根廷安第斯山麓(图片源自百度文库)...............................................................14图2-2香山公园山顶...............................................................................................................16图2-3儿童在“踩格子”.......................................................................................................18图3-1威廉高地公园区位分析图...........................................................................................23图3-2威廉高地山地公园的空间布局...................................................................................24图3-3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中的地形处理(图片源自必应图片).......................................25图3-4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中的视线通廊(图片源自必应图片).......................................25图3-5白云山公园的场地优势...............................................................................................27图3-6白云山公园空间分区图(图片来自项目文本).......................................................28图3-7白云山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图片源自项目文本)...................................................29图4-1莫比乌斯环(图片源自昵图网)...............................................................................31图4-2空间限定方法...............................................................................................................33图4-3空间竖向改造方式.......................................................................................................34图4-4玉峰塔、妙高塔的联系...............................................................................................35图4-5游憩空间组织模式.......................................................................................................37图4-6意境序列营造步骤.......................................................................................................38图5-1区位分析图...................................................................................................................40图5-2万寿岩主峰...................................................................................................................41图5-3现状废弃工厂...............................................................................................................42图5-4主要视觉空间...............................................................................................................43图5-5高程图...........................................................................................................................44图5-6坡度分析.......................................................................................................................45图5-7视域分析.......................................................................................................................46图5-8适宜性评价...................................................................................................................47图5-9建设适宜性分析...........................................................................................................48IX 图5-10场地初选.....................................................................................................................49图5-11入口空间平面图..........................................................................................................51图5-12入口滨水空间剖面图.................................................................................................52图5-13入口空间效果图.........................................................................................................52图5-14山腰空间一平面图.....................................................................................................53图5-15山腰空间一剖面图.....................................................................................................53图5-16山腰空间二平面图.....................................................................................................54图5-17山腰空间二剖面图.....................................................................................................54图5-18山腰空间效果图.........................................................................................................55图5-19山顶空间平面图.........................................................................................................55图5-20山顶空间剖面图.........................................................................................................56图5-21计划骑行路线.............................................................................................................57图5-22道路坡度对比图.........................................................................................................57图5-23道路剖面数据.............................................................................................................58图5-24山地自行车活动路线.................................................................................................59图5-25文化展示.....................................................................................................................59图5-26空间格局图.................................................................................................................61图5-27意境序列图.................................................................................................................62图5-28景观墙.........................................................................................................................63图5-29景观置石.....................................................................................................................63X 表目录表1-1中西山地园林空间设计对比.........................................................................................4表2-1坡度对游人和空间的影响...........................................................................................15表2-2山地公园游憩活动特征调查........................................................................................19表4-1不同地势下的空间拓展方式.......................................................................................32表5-1基址现场调查评价表....................................................................................................50XI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受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亲近自然山水的天性。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成倍数增长,然而随之也使得城市生活空间变得更加拥挤,人们的紧张感和压抑感也日益增加。人们迫切的渴望回归自然,获得一个安全、自然、优美的休憩环境,以此来释放生活工作中的压力。由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开发山地公园供人游憩休闲成为一种很好的有效缓解城市压力的途径。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能够帮助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缓解疲劳、释放压力。因此,在生态城市、美丽中国成为当今城市建设要求之际,如何合理利用山地公园的地形条件,设计出舒适的游憩空间成为山地公园设计中的一项难题。由于山地自身独特的地形条件,其设计远远区别于一般平地条件下的设计方式,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布置也更加困难,未来仍需要更多具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但是,目前国内对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理论相对比较匮乏。山地公园不单单是一种景观模式的构建,它更是一方地域特色的代表。综上所述,探究如何在保护山地资源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规划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给人们提供更多休憩的地方,使人们的精神压力能够在大自然中得到最大程度地放松,其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1.2研究目的及意义本文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为研究对象,希望归纳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不同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特点,结合文献的梳理,总结出现今存在的不足,并尝试用适当的设计理论与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总结出适用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一些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归纳出科学合理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原则,从而为人们打造一个生态美观、服务设施齐全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这样的研究有着长远意义。首先从人们的生活需求上看,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活与工作压力,因此也更加急切地需要通过户外活动来缓解这些问题;其次从城市的发展需求上看,随1 第一章绪论着城市不断地向外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内部休闲游憩空间开发潜力十分有限,这就促使人们对城市郊外山林地进行开发利用与建设;最后从社会发展要求上看,在提倡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而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是最能表现城市地域特色的场所,最能展现地区的文化特点,它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释放压力、增进人际交往的需求,也符合当今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发展的需要。1.3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1.3.1国内研究进展中国很早就开始了对于山地园林的建设。早在殷周时期,帝王爱将其殿建于山顶,以寓其天子之意,于是便产生了“台”,“台”是山的象征,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登高望远的空间平台,“台”的设计对后世的空间艺术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便是中国园林的开端[1]。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它自身的文化、艺术、思想起到引领作用,园林也同样受到影响。随着生产、知识的进步,人们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也日益丰富,特别是山川的分布、自然气候的变化,以《山海经》为代表,它以山为纲,对地理上的地貌、地形动植物分布、民俗风情等特征综合描述,表明当时的有识之士不仅对自然山水有了深入细致的观察,有了初步的自然科学的见解,此时的诸侯们多爱利用天然山水修建宫苑,大量利用山水盛景与园林相结合,促进了人们对山地空间的把握[1]。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山水式园林出现,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慢慢发展成“一池三山”的形态,无山无水则不成园,动乱的时局使得人们有了消极遁世的情绪,人们多希望隐居在自然山林中,使得山水私家园林发展迅速,同时佛教的盛行也推动了人们脱俗、寄情山水思想的传播[1]。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的《园冶》相地篇中,将园址分为六类,分别为江湖地、城市地、傍宅地、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并说“园地惟山林最胜”[2]。清代,众多自然山水园的修建,包括颐和园、避暑山庄、香山静宜园等,它们在规划设计与园林建筑设计上都充分结合了自身所在山地的地形条件与有利因素,并且融合了南北方的造园手法,使当时的中国传统山地园林的发展达到了巅峰。2 第一章绪论到了当代,俞孔坚在《景观:生态,文化与感知》一文中对山地景观的整体风貌进行了综合的评价[3]。徐晶在《山地公园空间塑造和拓展研究》中通过分析山地自然空间中的各项因子,寻找其中的可利用因素,最后得出了由表及里、整体到局部的的拓展方法[4]。王海霞在《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中从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山地公园单个以及多个空间的设计要点与布局[5]。向丽珊在她的硕士毕业论文中从人性化的角度入手考虑空间设计的问题,对园林中的边缘空间以及空间可达进行了研究实践[6]。裘亦书在论文中借助ARCGIS软件,通过对坡度、坡向、水文等因子叠加后得出最佳的空间选址,为景观选址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7]。卢济威在《山地建筑设计》中通过对山地的自然因素影响进行分析,将其中的山地景观设计分为四个专项,分别是景观生态设计、景观视觉设计、景观空间设计、以及景观情感设计并进行了探讨[8]。虽然人们早已意识到山地资源的宝贵,并已进行了开发利用,但是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山地空间,这方面的理论成果仍旧不足。1.3.2国外研究进展山地园林在西方出现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亚述人,亚述人十分喜爱人造山丘,他们将宫殿或是礼堂一般都建在山岗或者是土丘上。[9]我们所知道的“悬空园”,也就是后来的空中花园,就是利用数层露台形成多层空间,营造出了山地空间的独特的视觉感受[9]。古罗马的城市型别墅大都尽量利用山地斜坡地形,以利于延伸空间,并且辅助以水作为装饰,比如吐斯库姆别墅、阿德丽安那别墅等。意大利式造园也称为露台建筑式造园,通常选址选在山坡地段,便于巧妙利用地形,形成多层空间,具体层数视斜坡长度而定,主体建筑被作为瞭望台,建在高处,又延续了古罗马的造园传统。水景视为意大利的建园象征,以动态水为主,利用多层的台地形成跌水、涌泉等,意大利台地园的很多设计理念与手法对于当代山地景观设计仍然具有很高的借鉴意义[10]。现代景观设计思潮源于欧洲兴于美洲,从19世纪起,西方人开始展现对自然的尊重与向往,不在是以往的王权至上,以“创造人与环境的和谐”作为景观规划设计的终极目标,而Olmsted的开放空间系统的观念更是进一步从操作层面深化了这一理论。3 第一章绪论[11]Norman.K.Booth在BasicElementsofLandscapeArchitecturalDesign中通过对山地中地形因子的分析,探讨了地形的山位特征以及它的可利用性等[11]。1.3.3中西方山地园林空间设计的差异由于文化与经济各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与西方造园有着很大的区别,如表1-1所示,中国山林园林在空间选址、造园观念、空间形态上都与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表1-1中西山地园林空间设计对比Tab.1-1ContrastofChineseandwesterngardens中国西方ChinaThewest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当中,人们崇尚天人合一、追西方人的自然观与中国相同,也是起源于宗教,但求天道的思想根深蒂固。对中国人来说,自然是一种是不同的是西方宗教提倡的是绝对的神权与权力,神秘的值得尊重的东西,让人对它产生敬畏。人在自传统山地讲究以人为中心。反映在园林上,就是指对自然的然环境中的地位是从属的,人们能做的只是尽量去观念改变与征服。在山地园林中,西方还是保持着王权接近自然、理解自然。对于山地园林来说,东方人表至上的观念,设计中利用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来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更多的是运用因借等手法,而不现去改变他的自然特征中国古代尤其是帝王将相特别喜欢将园林、宫殿建美索不达米亚的亚述人以及希腊人却热衷于将园空间选址在山顶上,一方面接近天,以寓天子之意,另一方面林、宫殿摆放在台地、山丘和谷地中,为了获得良也是借山之威严来展示他的权力好的气候条件,还为了与山体结合的更加紧密中国古典园林从商周秦汉生成期开始就向着风景园对西方而言,山地地形起伏较大,使得园林构图不的方向发展,在尊重自然美的核心下,由开始的模仿能够随心所欲,而西方的规划要求又是营造对称平空间形态自然到后来概括表达自然的意境,不论皇家、私家或整的空间格局,所以要对起伏的山地进行大规模的者是寺观园林,园林各要素也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整形,使其符合空间的需要[12]系1.4存在的问题我国虽然很早就有了山地园林的成功案例,但是从整体范围来看,我国在山地公园的设计上起步较晚,目前对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在设计的合理性、如何吸引人们前来和如何完善功能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因此,笔者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的研究,以及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中,针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总结出如下几点主要不足:4 第一章绪论1.4.1对地形利用的不合理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中,对山地条件下的地形地势分析不足或者说是太过主观,缺乏合理的依据。具体表现为游憩空间的选址、布局完全建立在设计师的感觉与想象之中,随意性较强,将平地建园的手法运用到山地造园当中,因地制宜、生态造园只是一个口号,结果造成对山体以及整个环境的严重破坏,最终导致了施工量的增大和山地自然景观质量的下降。1.4.2空间与空间缺乏联系空间联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的空间联系,即视线上的联系;另一类是“无形”的空间联系,即文化情感的联系。而在现下的游憩空间设计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设计的弊端导致景观视线阻隔的情况,导致游人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观景点,阻碍了与其他空间的互动关系,并且,游憩空间之间缺少一个文化感情线,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狭隘的空间环境。1.4.3游憩活动趋于单一化山地公园与普通平地公园不同的不同之处是,山地公园的游憩空间受地形、山位等因素的影响,其空间的功能也有所不同。但现在大多数山地公园中的游憩空间功能定位趋于单一化,仅仅给人们提供休息观景的场所,不能够利用山地地区的优势条件,丰富游客的游憩体验,比如缺少人与自然的互动与交流,也没有挖掘当地可利用的物质文化资源,使得游憩空间的丰富度下降,降低了游人的游览乐趣。1.5涉及学科理论1.5.1GIS信息技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各类技术手段正不断得到更新,这些技术使得人们在现今的工作中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完成任务。景观设计自5 第一章绪论然也在其中,GIS作为一个收集、存储、分析地球上某一块地区空间与地面信息的软件,越来越多的承担着景观设计里面对场地分析以及后期检验设计合理性的角色[1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因为其地形的特殊性,给设计师增加了很多的困难。但是,GIS能够对空间区域模拟出现状并且进行分析,这对于设计者来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1)地形地势分析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地形地势分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只有做到对地形深刻了解,才会有合理的设计,才能对空间进行正确的布局,使得设计符合实际情况。为了进行地形地势的分析,必须首先搜集场地的地形图,进行一系列的数据处理之后,生成三维的数字高程模型(DEM模型),这时候便可以在ARCSCENE对场地的模型进行分析处理。(2)坡度坡向分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坡度坡向分析。空间的坡度直接影响到空间的利用方式以及后期施工时候的施工量。空间的坡向影响景观空间的朝向、采光以及人们观赏面的变化,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所以在山地公园设计中,对地形坡度坡向的分析是一项基础而又重要的工作。(3)视域分析山地公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视觉效果,起伏的地形,岩石、植被、土壤都给山地公园带来了视觉的享受。视角的切换、视域的多变都会给游人带来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对于视线开敞的空间,开敞的视觉感受给游人心旷神怡、轻松的感觉;而对于一些半遮半掩的景色,“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更能刺激游人游玩的乐趣[14]。1.5.2外部空间理论外部空间设计对于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外部空间应当综合考虑人的视觉、触觉、嗅觉以及心理等多因素,利用经过不同处理的空间景观来改善外部空间环境,而人们在获得源于外部空间景观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的同时,应当更好的去保护、建设外部环境,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将空间环境的作用发挥到最大[15]。6 第一章绪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属于外部空间的范畴,在进行设计时要应用外部空间的理论,把握住空间限定性、通透性、参与性、动线、序列性等五个方面,对于不同游憩空间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游憩观赏空间就要有开敞的视野,锻炼健身的游憩空间就要有着明显的竖向变化,私密的空间要利用植被等进行围合。1.5.3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特点是把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整合在一起,强调生态学过程和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的空间格局[16]。景观生态学有利于山地空间的良性发展,结合景观生态学可以对山地景观要素进行适度的组合与优化,营造并促进形成一个更为合理的山地景观空间格局,从而增加山地空间的稳定性[17]。根据景观生态学中提出的“斑块—廊道—基底”的景观格局模式,在山地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应保护好山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斑块,因地制宜设计不同斑块之间的连通廊道,同时尽量减少对山地基底及其生态系统的破坏,使人的游憩娱乐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1.6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1.6.1研究内容首先,本文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为研究对象,在查阅国内外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不足之处。其次,通过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得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特征,而后分析这些特征,结合目前存在的不足,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得出相应的理论指导与设计方法,总结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一些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归纳出科学合理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原则。最后,选用一个实际项目用上述设计理论与方法证明它的可行性与合理性,从而为现今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提供参考。7 第一章绪论1.6.2研究方法本文以科学实践的方法来进行研究,不仅重视理论的总结与梳理,更加重视对实例的分析调查,并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使得出的结论与成果更具有科学性、可靠性。文章在论述、分析中主要运用了如下几种途径:1.6.2.1资料文献查阅现有的大量资料与文献已经得到了社会、科学的认可证明,通过查阅报刊、书籍、网络上关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笔者进行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理论借鉴与依据,为论文提供充实的理论基础。1.6.2.2实践调查实践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而又有效方法之一。本篇论文中,笔者根据自身在2013~2015年期间对南京、北京、无锡等地的山地公园进行的实地调查,并且现场拍摄了照片,来了解城市山地公园中不同年龄段的游客的活动与需求,通过交谈了解使用者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要求与期望,为科学合理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提供信息。1.6.2.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又叫做AHP法,是多目标的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18]。这种方法的特征是对比较复杂问题的影响因素、内在关系以及本质等等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思维过程量化,最终为多准则、多目标的复杂问题提供合理、简便的决策方法[18]。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针对山地中多个因子的影响,如何合理处理各个因子间的关系,使其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这是需要利用层次分析法来分析决定的。1.6.2.4基于GIS的三维空间分析方法通过GIS软件获得城市山地公园地形中各个因子的分析图像,比如视域、坡度、高程等,利用这些分析来进行场地适宜性研究,以此指导我们实际建设中遇到的问题[19]。8 第一章绪论1.6.3技术路线论文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图1-1技术路线Fig.1-1Technicalroute9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1山地公园在《辞海》中,山地的定义是“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它以较小的峰顶和面积区别丁高原.又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丘陵”[20]。地理学中也认为,山地应当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有一定的绝对高度;第二,有一定的相对高度。对于这样的一个指标,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个确切的衡量标准。在山地公园设计中,由于山地不同于其他平原地形,所以它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适合锻炼的环境、独特的心理感受以及视觉的享受,这些正是由山地地形的相对变化所带来的,而山地自身海拔的绝对变化并不能算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所以,本文在论述中的山地泛指的是地形起伏、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并且未对海拔做出要求的山地空间。对于山地公园,国内外并没有一个详细明确的定义。在我国,山地公园以南方山地城市居多,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说是特殊的城市公园,主要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休闲的空间并且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山地公园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利用自然向人们提供生态、绿色的环境。宋晋龙在论文《城市山地公园空间设计研究》中认为山地公园属于森林公园与风景名胜区的交叉,以保护与开发并重,规模处于城市公园与风景名胜区之间[21]。李渊在《重庆市山地公园园林建筑外环境设计研究》一文中认为山地公园是用地范围内基地地形为山地或者具备山地地形特征的公园绿地,属于人工和自然紧密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22]。综上所述,本文所研究的山地公园指的是以山地为主体,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因子,是一个以人们休闲锻炼为主要目的公园,同时建设有一定规模的娱乐、休憩设施,可以进行休闲、观景、健身等活动的场所。10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2公园游憩空间2.2.1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游憩空间是处于城市或是城市近郊的“游憩者可进入的”具有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观光、旅游、购物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建筑物及设施[22]。结合山地公园的概念,笔者认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指的是山地公园中可供游人进行休息、交往、锻炼、娱乐、观光等游憩功能的开放空间。山地公园由于所处的地形特殊,竖向上的高差变化较大,视觉空间丰富。山地公园重视游人的各种体验效果,比较注重对环境原生态的维护,在设计上尽量不破坏山体的本身面貌。山地公园有着独特的岩石、植被、土壤等自然条件,尤其是岩石资源。山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也多种多样,比如跑步、登山、远眺、攀岩等。2.2.2其他公园游憩空间本节中的其他公园泛指山地公园之外的各类公园,主要包括了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各种主题公园等等。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针对的是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所以本节中只是总结了其他公园游憩空间所存在的一些共同、主要的特点。通过查阅资料,对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如下:第一,大部分的公园游憩空间都是为了满足游人而设计,以人为本,让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之余放松自己。第二,多是平原地形的公园,公园游憩空间的竖向变化都依靠各种设计手法来解决。比如,设置、景墙、高台、下沉广场或是人工造山等。第三,公园大多坐落于城市之中,缺少天然的自然资源,为了丰富游憩空间的生态环境,多靠人工营造。第四,游憩空间的功能多种多样,文化、科学、艺术、生态理念在其中都能得到体现,也是为了丰富人们的游憩体验。11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2.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1)独特的环境因子影响环境空间变化的要素一般有植被、水体、土壤、地形、气候以及人工行为等等,而山地公园由于其复杂的地形条件,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地域特性。山地中的岩石、土壤、植被也造就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众不同的景观特征,与平原进行比较,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独一无二就更加明显。因此发挥山地的自然属性,让景观空间贴上属于山地公园自己的标签,是设计师所要分析研究的。(2)立体的空间特征起伏的地形变化可以形成山脊、山麓、坡地、谷地、盆地等特色空间,与平地造园有着很大的不同,它将游憩空间分别限定在不同的高度,使得整个游憩空间具有一个竖向上的变化,使得游憩空间具有丰富的立体层次[24]。(3)多维的视觉观景作为游憩行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视觉感受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游人整个游憩行为的质量,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由于其优秀的先天条件,很好的解决了这么一个问题。因为山地公园立体的竖向变化以及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人们在不同的游憩空间(静态观景)以及游憩过程(动态观景)中得到的视觉感受与效果也大有不同,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游憩乐趣,也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特点展现在游人面前。(4)多样的功能定位山地公园中多种多样的游憩活动就决定了它有着多样的功能定位,这是由山地公园自身的条件所造成的,如前文所说的健身空间、观景空间、体验空间、文化空间、私密空间等。多样的功能定位不仅明确了游憩空间的使用功能,也使得游人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体验得到一个提升。从城市的角度来说,山地公园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则是向外来人展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良好平台,对于宣传城市文化、地域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通过总结将以上四点特征归纳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独特的环境因子、立体的空间特征)、视觉感受(多维的视觉观景)、游憩活动(多样的功能定位)三个方面,从下节开始将分别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剖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独特性。12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2.3.1复杂的自然空间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是依托山地而建,所以,人们在游憩空间之中感受的更多是山地的自然特点,而它的特点主要从山位和坡度坡向两个方面来体现。2.3.1.1山位区别于其他地形,山地的竖向变化决定了不同的山位可以展现不同的空间环境,具体分为:(1)山顶空间山顶由于处在山体的最顶端,既可以成为视觉上的中心,也是整个景观与观景的最佳地段。山地空间是一个完全开敞的游憩空间,也是一个全向性视觉空间,人们在山体的任何位置大都能观望到山顶,并且,山顶的游憩空间对山体整体的轮廓线也有着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经常选择在山顶处构建建筑物,也正是利用了山顶良好的视觉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多山峰的山地景观,低山的山顶处于周围山体的包容之间,形成一个群体组合,这时的空间感受又是别有一番滋味[26]。(2)山腰空间山腰处于山体的中部,大都属于半开敞空间,其中又包含了山脊、山坡、山崖等,是山地游憩空间的最主要的来源。山脊起一个分割空间的作用,并且能对游客的行动路线起一个引导功能。山崖则因为其陡峭的地形,给人视觉带来一种冲击力与紧张感,并且,由于它的地形,可以在此处进行些娱乐活动,比如攀岩、蹦极等。山腰地区因为它的地形特征,是塑造特色空间的重要场所[5]。在山腰对游憩空间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周围山体的融合,也可以利用自然植被,打造一种若隐若现的意境。再其次就是要控制好游憩空间景观与山体、植被轮廓线的美感,不宜将景观做的突兀生硬。(3)山麓空间13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图2-1阿根廷安第斯山麓(图片源自百度文库)Fig.2-1TheArgentineAndeanfoothills山麓的大部分空间都比较宽敞,一面与山的上坡相连结,也叫山脚。[28]它是进入山地园林的第一位置,容易成为景观视觉中心,又处于平地与山地的过度地区,有利于植被的生长,为该地区的造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山麓地区的空间地形比较平缓,坡度比较小,能够表现出幽深、隐蔽的空间氛围,宛若“世外桃源”。在这一区域,凹地形有利于构筑物的隐蔽,使建筑物在谷地中若隐若现;凸地形则由于视野开阔,有利于空间的展示,并且将山体作空间的背景如图2-1所示[29]。2.3.1.2坡度坡向坡度坡向对空间布置以及游人的游憩活动有一定影响。根据屈雅琴在论文《山地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与规划设计研究》中的调查,总结如表2-1所示,针对不同的坡度,游人在进行游憩活动时获得的感受也有所不同;而坡向对于形成空间的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具体的坡向适宜性要根据地区地理位置以及山体的走向再做判断。14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表2-1坡度对游人和空间的影响Tab.2-1Theinfluenceofslopeandspacetotourists名称坡度对游人视觉、心理的影响空间利用DescriptionGradeTheimpactonthevisitorsSpaceutilization平坡地<3%这一区域是游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景视线的开敞度较高,地形平缓,与周围的空间缓坡地3%-10%观建筑、游憩空间的布置大多在此接触紧密,游人在游憩时比较轻松,属于可达展,这段的坡度通常被认为是最佳坡中坡地10%-25%性比较高的区域度陡坡地25%-50%视线受到一边山体的阻碍,地形的外轮廓出利用这种坡度可以设计成类似于意现明显的倾斜,使人产生险峻的的感受,并大利台地园类型的空间,多层的台地急坡地50%-100%且在该地段游憩对游人的体力有要求创造丰富的空间感受游人处在悬崖边上,会有种巍峨、仅限的感悬崖坡地>100%坡度由于过于陡峭,极少布置场地觉2.3.2独特的自然资源山地有着丰富的岩石、植物、土壤资源,由于受人工因素影响较小,山地的自然资源一般都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岩石与土壤是山地中最基本的骨架,是形成山地空间的主体,岩石形态的变化形成了山地的起伏,土壤由于所含成分的不同也会呈现的丰富的颜色变化。它们在长期的风化作用和地质作用下,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原生性。植物也是山地中的主要内容,它们附着在山地表面,可以说是山地的“皮肤”。植物的色彩、生长状况等直接影响了人们观赏的视觉效果,植物在山地中有着地域性与地带性的变化,不同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山地中的阴坡、阳坡会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合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可以为人们造就了一个不一样的空间体验。2.4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视觉效果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造成人们在不同的空间区域以及游憩过程中得到的视觉感受与效果都有很大的不同。15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4.1多变的背景轮廓首先,与平地上蓝天白天的背景不同,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景观背景是由山地的复杂地形以及不同类型的植物共同构成的,轮廓丰富。连绵起伏的地形,背景轮廓线的变化万千,都对人们的视觉感受有着很大的冲击力,比如,峨眉山、庐山连绵起伏,轮廓线柔和、轻缓,结人以秀美之感;而黄山、华山、恒山则大起大落、高耸挺拔,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会使人们产生相应的紧张度。2.4.2多样的视觉空间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不同的观景位置会形成不同视觉包容度的空间,从地形和空间特点来分析,存在着下面几种视觉空间:第一,多向型视觉空间,如:山腰、山脊等,内部联系较弱,形成半开敞的视线空间[4]。第二,全向型视觉空间,如:山顶、凸地形等,以环景为特点,内部联系薄弱,视野开阔,如图2-2所示[4]。图2-2香山公园山顶Fig.2-2ThetopofXiangshanpark第三,双向型视觉空间,如:峡谷、凹地形等,以视觉通廊为特点,两边以凸地形围合,中间形成线性视线通廊[4]。16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第四,单向型视觉空间,如:山脚等,内部之间有视觉联系较好,半封闭的空间[4]。第五,内向型视觉空间,如:谷地等,内部联系较强,形成密闭的视线空间,通常由山脊已经自然林带围合而成的空间[4]。2.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活动2.5.1不同年龄人群的活动特征我们可以按照年龄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主要游憩人群分成下面几类:(1)儿童户外游憩活动是儿童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户外的行为习惯与方式与成年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对儿童在户外的行为方式进行研究,有助于设计出更好的适合儿童的活动空间。儿童的心理特征比较特殊,他们更加喜欢的是吵杂的环境,人群越是密集,他们会显得越是兴奋与活跃,也就越是愿意表现自己,将儿童活动空间与其他功能结合,有助于提高空间的活力与人气。对于儿童游憩空间的使用要注意场地的选择,儿童比较喜欢聚集活动,喜欢三五成群,所以要求场地空间较为宽敞,选择的空间位置环境也应比较温和,并且铺装的形式也应该多样化来增加趣味,可以是硬质多样化的铺装,可以是一片草坪或者是碎石铺路如图2-3所示。在山地的险峻地段应当注意围合,避免发生危险,尽量规避尖锐棱角、滑倒、磕碰等隐患结构。17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图2-3儿童在“踩格子”Fig.2-3Childrenin"ongrid"(2)中青年人中青年人是山地公园的重要使用者,他们因为自己的素质年龄特点,平时大部分时间都要上班,生活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也较大,只会利用周末等闲暇时间来公园进行放松、调整,所以,他们对游憩空间的景观环境比较注重,更愿意选择个性化以及有着舒适宜人温度的游憩空间。中青年人在山地公园的活动主要是散步、爬山、聚会等,而这些活动一般会是朋友或是情侣结伴而行,他们对山地的需求更多的是来自于宜人的气候环境以及丰富的植被;还有一类是父母带孩子前来,这类是父母为了让孩子来接近大自然,提供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进行嬉闹,也是增进家庭亲情的重要方式。(3)老年人随着中国进入了老年人社会,老年人的人口比重逐年上涨。研究表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与他们所参与的户外游憩活动有关。同时,老年人也是户外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因为他们的空闲时间比较多,并且比较注重身体锻炼。老年人群的心理特征比较复杂,一方面老年人希望能够拥有一个安静的氛围,不希望受到交通等城市噪音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正是因为害怕孤独寂寞、渴望交流才会来到公共游憩空间,所以,应当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制造社会交流的机会[12]。18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能够独自进行活动,活动的类型也不受限制,而活动的空间则要求较为宽敞以及适宜的气候条件[35]。对于老年人的游憩空间营造应当满足安全、舒适、可达性便利等几个特点。特别是在山地这种特殊的地形中,要注意台阶、斜坡等地势变化较大的危险地段。大部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可能只到到山腰的部分,所以在这以下的空间设置功能上的选择要多考虑老年人的需求。老年人的视力不佳,要注意道路空间的趋向以及设置显眼的指示牌,增强空间的可识别性[23]。2.5.2游憩活动的类型为了更近一步地了解山地公园中游人主要的游憩活动内容,提高对游人游憩活动内容认知的准确度,笔者分别在南京、北京、无锡等地,选取了紫金山公园、香山公园、惠山公园等具有较大人流的公园,在不同的时段对游人的游憩活动进行了记录,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2所示。表2-2山地公园游憩活动特征调查Tab.2-2Thecrowdrecreationbehaviorinvestigation活动内容活动人群活动时间活动地段活动特征ActivitycontentActivitygroupsActivitytimeActivitylocationActivityCharacteristics多发生在早晨具有时间性,对场地的要求很高,多发做操、跑步、演以及上午,接大多在山脚到山腰老年人为主生在环境宜人的空间,并且具有很高的奏近十点左右活的区域进行驻足率动结束野营、钓鱼、朋多发生在上午友聚会、闲坐、在山地中的一些凹需要有开阔的场地,优美的环境,以草中青年人较多到下午三点左阅读、赏景、定地形空间进行坪为佳,最好配套有桌椅的景观设施右向越野各年龄段均有,儿傍晚之前都有覆盖大部分的山地这类活动对山地的设施要求不高,但需登山、锻炼童参与较少进行空间要有一个良好的步行环境[31]由上表可以发现,第一,在山地公园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的游憩活动有所不同。第二,时间对游人的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第三,可以发现,在山地公园游憩所从事的一系列的活动,主要包括做操、跑步、登山、眺望、聚会、坐缆车,另外在一些有着特定地形、文化的山地公园中还会设立一些攀岩、文化展示等的游憩活动。19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5.3游憩活动的特点大部分的公园都能够让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舒缓自己的紧张情绪,而随着人们休闲游憩需求的增加,公园也开始向功能多元化发展,基本上可以分为锻炼健身、学习交流、休闲游玩三个方面。湿地公园中,人们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娱乐休闲活动,还有具体包括普及湿地知识、观赏湿地植物、湿地探索、观鸟等科普活动。森林公园作为一个以保护生态为首要位置的公园,主要承担游人的观光、锻炼、认识树种、增加对森林的了解等。各种文化专类园让游人除了正常的休闲放松、锻炼之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让游人感受历史、感受文化。山地公园中的游憩活动也具有一般公园的几个内容,锻炼、交流、休闲等活动同样适用于山地公园。但是,山地公园与其他公园不一样的特征(地形起伏、竖向变化等)决定了山地公园一些游憩活动的特殊性。第一,在山地公园中进行登山、攀岩等特有的游憩活动时,所得到的心理、生理的感受是大不一样的,人们会获得更大的挑战,相应的锻炼效果也更加明显。第二,山地公园中,人们在游憩活动时所处的环境也是山地环境所特有的,山地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植物、土壤、岩石等构成,并且由于受人工影响较小,植物也有着很好的生长,原生态性较强,使人更易亲近自然。第三,大部分的游人来到山地公园主要都是健身锻炼,有着明确的目的性,不像其他公园,游人在进入时并没有明确的游憩目标,主要是以放松心情为主。第四,山地公园中很大一部分游憩活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对安全的考量十分重要。第五,山地公园由于其地形的高差变化,游人的游憩活动主要以徒步为主,或者是缆车,其他的交通工具极少使用。第六,山地公园的整体空间的可达性较低,游人进行游憩活动必须按照设计要求的道路行进,一些陡峭、打滑的地段是禁止游人攀爬的。20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2.6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分类笔者按照游憩活动类型的不同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进行了一个功能上的分类,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每个空间应当包含以下功能的一个或者多个。2.6.1健身空间山地公园中的健身空间分为两种,一种是健身步道,另一种是在山地公园设计中用于运动健身的场地。健身步道是山地公园中最常用的锻炼方式,也是山地公园最吸引游人前来的原因所在。遵循生态舒适的原则,对健康步道进行合理的塑造与布置,让人们在锻炼的过程中同时享受一种畅游山林的感觉。运动健身场地的选址多在山脚处,一般选择较为平坦的地形,借助锻炼的辅助器材,结合周边丰富的植物,加上山地空间的层次性,打造一块有氧呼吸运动的场地,林下草地的健身空间赋予了健身空间更多大自然的活力,使人们的运动环境更加舒适。2.6.2观景空间观景空间一般出现在山地公园的山腰或者是山顶区域,也是人群聚集的地方,空间具有比较高的开敞度,为人们提供了合适的交流、观景环境,也是登山客登山途中的休憩空间,在山地公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山腰处多为一些简单的小型场地,并且配以亭、廊等简单的建筑小品,而在山顶处,多为大面积的场地,除了受地形条件限制外,多为全开敞空间,具有极佳的视觉空间,是“一览众山小”的最优去处,并且空间还具有观景休憩、集散人流、商业(小卖部)等功能。2.6.3体验空间近年来,体验性景观的发展迅速,不断迎合着人们的需要,人们在游览公园时并不仅仅满足于“看”,而是想亲身感受。山地因为自身的地形高差变化,使得它具有了奇、险、雄等美学特点,这是山地公园的宝贵财富,也为体验性的活动提供了绝佳的资源。21 第二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概述这类活动一是可以充分贴近大自然,感受自然。二是作为素质拓展,提高人们的合作精神与锻炼胆量,拓展人们的见识等。目前国内山地公园大多进行的项目有登山、滑索、滑草、蹦极、攀岩、漂流、定向越野等活动。除此之外,在一些有着历史文化的地域,会将山地公园作为一个城市名片来展现城市的文化与底蕴,在山地公园中设计一些文化体验、民俗体验类活动来推广城市的知名度。2.6.4文化空间中国自古就有寄情山水的说法,许多的名川大山跟一些诗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佛教、道教也多爱将寺庙、道馆建于山地之中,比如五台山、峨眉山等;还有中国古代的园林也常建于山地中,比如香山静宜园、万寿山佛香阁等。这些都赋予了山地浓浓的文化氛围,在此类山地公园中,要挖掘文化的内容,设置一些展览空间将文化展示,让人们在锻炼休憩的过程中,还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推广。2.6.5私密空间这类空间在山地公园中,多处于浓密的树林之中,私密性较好,属于封闭型空间或是半开敞型空间,多利用植物进行遮挡,营造私密的气氛。由于植物必须具有一定的隔离性,而又不破坏私密的氛围,所以对植物的要求比较高,一是要求植物的层次感丰富,二是多种植观花观叶的植物,为私密空间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2.7本章小结本章通过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总结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四个特点,将这四点归纳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三个方面,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剖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独特性,深入了解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为下文的设计方法提供研究的方向。22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3.1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3.1.1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分析威廉高地公园是欧洲最大的巴洛克式山地公园,占地有两万多平方米,建于一七零一年到一七一七年,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依山势而建,是一个巴洛克人文建筑与自然山地结合的公园。公园中的文化、自然景观和园林艺术完美融合,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艺术整体。世界著名的大力神海格力斯雕像便坐落于此,山坡上座落着两座宫殿和一个骑士城堡——狮子堡。五个瀑布沿着山势分布,秀美的小筑散布于湖畔林间。该山地公园及这座大力神地标性雕像均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位于卡塞尔西郊五公里处,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无形中成为了城市空间的延伸,拓宽了城市的范围,高度的通达性使得该座山地公园同时兼具了部分城市公园的功能,让人们的户外游憩空间得到了扩张,如图3-1所示。图3-1威廉高地公园区位分析图Fig.3-1ThelocationofBergpark23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通观整座山地公园可以发现,受西方规则造园的影响,公园中主要的游憩空间之间有一条很明显的轴线,由于该处山体的坡度较缓,并且有着较长的纵深,使得游憩空间的延展性得到了加强,空间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如图3-2所示。图3-2威廉高地山地公园的空间布局Fig.3-2SpatialarrangementofBergpark进入公园的道路有很多条,可以沿着小路漫步而上,也可以沿着山地的中心轴线向着至高点攀登。公园在一些特殊地形,并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很好的利用了这些不利条件,使其成为了特色的游憩空间。如图3-3所示,设计师通过弧形的台阶将这块崖壁变为了特殊的游憩空间,创造出巍峨、雄壮的空间体验。24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图3-3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中的地形处理(图片源自必应图片)Fig.3-3DesigntocomplexterrainofBergpark在位于山脚的威廉姆斯厄尔宫的广场上能够很清晰的看的远处位于山顶的大力神雕像,设计师刻意强化了这条轴线,将这一条视线轴上的植物都进行了修剪,使得人们的视觉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如图3-4所示。在山顶空间中,人们可以远眺望到威廉姆斯宫与隐藏于密林中的狮子堡,有景可看是衡量一个观景空间选址成功与否的标准。图3-4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中的视线通廊(图片源自必应图片)Fig.3-4Sight-galleryofBergpark25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威廉高地山地公园的水景是它的一大特色,超过75万升水从雕像底部的基座喷涌而下,形成总长12公里的巨大河道,最后汇流至宫殿池塘中的巨大喷泉,喷泉中的水在自然压力的作用下可以腾空52米高。3.1.2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的优点与特色(1)该山地公园利用城市主干道将公园与卡塞尔城相连,使之成为了城市的拓展空间,紧密了山地公园与城市的联系,有助于提高山地公园的可达性以及人们的参与度。(2)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有着明确的轴线关系,这条轴线可以是空间轴线,也可以是视线轴,并且通过类如植物种植等手段强化了这条轴线,增强了空间的有序性。(3)该山地公园的游憩空间顺应了地形的变化,将地形特征在游憩空间中得到了体现,比如位于缓长坡地之上的中轴游览线,不仅降低了施工量,减小了对山体自然环境的破坏,还反映了山体的地域性特点,更好的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4)通过视觉通廊强化了公园的视觉开放性,也使得游憩空间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5)该山地公园有着丰富的路径体系,但是赋予它们不同的风格,比如规则或是自然。这样不仅提高了山地公园的可达性与开放性,也丰富了游人的游憩体验。(6)该山地公园在悬崖、崖壁等不利于设计的地形面前,充分发挥创造力,使得这些地形因素都成为了游憩空间中的一景,转不利点为有利点,让山地公园景观的特点更加明显。3.2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3.2.1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分析白云山山地公园位于台州市椒江区境内,紧邻台州市政府,椒江区五座主要山体中的西部。白云山海拔156米,山体北陡南缓,植被葱郁,它所在的椒江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如图3-5所示,项目的基址有着八项优势,如何合理运用好这八项优势,是该项目成功的关键。26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图3-5白云山公园的场地优势Fig.3-5Fieldadvantage白云山山地公园将整个空间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是提升改造区、旅游接待区、生态休闲区、户外运动体验区,如图3-6所示。27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图3-6白云山公园空间分区图(图片来自项目文本)Fig.3-6SpacepartitionfigureofBaiyunPark提升改造区位于项目东段,里面白云阁和景星寺,充足的人文资源对于构建特色游憩空间有着重要帮助,可以展现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标识性景观。旅游接待区在项目区中南坡,北邻休闲游览带,主要任务是商务接待,兼具综合服务、总部办公、商业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引领市区山体公园发展,凸显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城市综合形象。商务接待中心建设入口形象、养生机构、文化展示、会议中心、度假会所六大分区,建成后的商务接待中心将是浙东地区最高端、规模最大、资源配置最高效的多功能接待中心。休闲游览带从西到东几乎贯穿整个项目区,集休闲、观景、健身及亲子互动于一体,是连接各个功能区的一条休闲廊道。游览带将结合所经山体各地块不同资源特色以及不同观景视角,营造可持续性的景观,达到东西串联项目区、为居民提供运动、休闲、观光、旅游场地的效果,如图3-7所示。28 第三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案例分析图3-7白云山公园中的游憩活动(图片源自项目文本)Fig.3-7RecreationalactivitiesofBaiyunPark3.2.2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的优点与特色(1)该山地公园的场地基址有着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游憩空间的设计中也尽可能的运用了这些资源,丰富了游憩空间的功能,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对文化进行梳理,空间之间缺乏整体性。笔者认为可以运用主题公园的设计手法,总结出它们的共性,打造一个合适的文化序列来串联各个游憩空间。(2)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增加了商业接待的功能,由于该种类型的空间会对山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这项功能有待进一步商榷。(3)该山地公园有着丰富的路径体系,并且在特殊地形前增加了许多开放性活动,比如攀岩、漂流、山地自行车等,也丰富了游人的游憩体验。3.3本章小结本章选取了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与浙江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作为案例来进行分析总结。这是因为这两个山地公园山地空间特点具有普遍性,能够代表大多数山地公园的地形特点,并且一个是规则式造园,另一个是自然式造园,让笔者能够对不同造园方式下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针对山地游憩空间总结它们的优点与特色,为解决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29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4.1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设计方法4.1.1基于GIS的游憩空间选址由于山地公园的特殊地形条件,设计师无法通过现场考察或者现场照片对场地的空间特征有一个全面直观的认识,使得在进行空间分析以及后期的游憩空间选址时困难重重。广泛运用于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的软件GIS在处理这类复杂地形的空间分析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对场地的建设适宜性进行精准的分析、评价,使得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选址更加科学合理。首先,将搜集的山地CAD地形图,利用GIS生成TIN地表面,并通过TIN地表面生成相应的坡度图,坡向图,高程图,按照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建设预期,对坡度、坡向、高程进行一个定量的评估,结合论文2.3.1部分的理论内容,拟定一个适宜建设的数值范围。然后,要确定整个山地公园中的多个重要景点,然后通过GIS中的视景点分析,得出各个视点的视域范围。最后在GIS中针对山位、坡度、坡向、视域四个方面进行联合叠加分析,得到适宜游憩空间布置的区域。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设计师可以从山位、坡度、坡向、视域四个方面将游憩空间的选址控制在自己需要的数值范围之类,达到精确科学选址的目的。4.1.2游憩空间的平面形态设计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选址完毕后,下面的工作就是如何将空间在限定的区域内进行展开,就是游憩空间的平面形态,也是它底界面的轮廓。平面形态是空间的具体表现[36]。30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平面形态表现主要分为规则式与不规则式。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介于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两者之间也属于人工空间,但是因为山地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所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将拥有更多的自然属性[32]。在平面形态的设计上,由于山地多种地形条件的限制,比如,内凹的谷地,弧状的山坡地带以及狭长的山脊地段等等;而且还要将这些游憩空间与周边的自然山体、植物相结合,赋予空间更多的自然属性,这些都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提供了难度,所以不规则的平面形态布局应该是它的主要设计方法[37]。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平面的设计不同于环艺中所说的“平面设计”,空间的组织与划分也不是为了迁就平面构图,从而导致空间布置的不合理,违背山地的自然特点。应当根据地形,顺应地势,结合现有的自然地形特征,设计出游憩空间的平面形态[38]。在谷地、坡地、盆地等地形,空间周边伸展受阻形成了对空间的向心力,这类地形空间的形态更多趋向于扇形、圆形或是一些类圆形;而遇到山脊、山谷等地形,空间布置可以顺应等高线进行布置,空间形态多呈多边形、带状。图4-1莫比乌斯环(图片源自昵图网)Fig.4-1Mobiusring受到地形条件的限制,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面积往往较小。但是它不同于一般公园游憩空间,它不需要有明确的界限,空间往往呈现的出竖向上的变化,空间的延展更多的依靠与外界环境的贯通与交流,就像是拓补学中所说的莫比乌斯环如图4-1所示。所以设计中要在游憩空间用地与自然要素之间留下一定的缓冲区,利用柔化边界来使空间向外拓展,追求空间外延的视觉效果。在空间规模的拓展上,要对空间的位置、大小、引导方向等做出适当的安排,顺应等高线的走向如表4-1所示。31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表4-1不同地势下的空间拓展方式Tab.4-1Differentterrainwayofspacetoexpand地形空间拓展空间布置TerrainSpatialexpansionSpatialarrangement坡度比较平缓的空间,空间可以垂直于等高线进行拓展空间轴线明显平缓的空间也可以与等高线斜向拓展空间轴线明显坡度比较陡的时候,尽量多平行与等高线进行布置,空间可以利用“之”形的布局进行拓展坡度比较多变、曲折的区域,尽量多的利用平缓的坡度,空间呈曲折拓展[38]空间轴线呈折现凸地形具有向心性,空间可以顺着等高线趋向内聚拓展凹地形具有离心性,空间可以顺着等高线趋向外散拓展多条空间轴线交叉32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4.1.3游憩空间的竖向设计复杂的地形环境决定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竖向变化多种多样。在平地空间中,多采用围合或是高差变化的方式来营造空间。而在山地环境中,空间限定的难题主要体现在起伏的地形条件以及对地基面的处理。对于坡度较大的山体界面,通过人工改变坡度,从而完成空间的限定。如果在可利用空间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就要对山体进行削切、深挖、打洞等工程手段来构建空间如图4-2所示。图4-2空间限定方法Fig.4-2Spacelimitmethod在山地环境中,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很少有供直接使用的平坦地形,所以游憩空间使用的基底面大多是根据改造得来的。改造的形式根据使用空间的需求来决定,不同的地段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营造基底面的形式也不相同,比如坡度较陡的时候可以建造多层台地,用空间上的高差变化来解决陡坡的限制,或者使用挖、填等方法;还有的景色比较特别的区域,为了使得游人获得更好的视野与观景效果采用悬挑的方式拓展了空间如图4-3所示。33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图4-3空间竖向改造方式Fig.4-3Spaceverticalchange4.2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视觉设计方法游人在山地公园的游憩活动是在一系列不断变化的空间中用视觉、身体去感受的过程。所以,要打造一个丰富、宽敞的视觉空间显得弥足重要。山地公园中,视觉空间经常被山体、植物分割的比较严重,游憩空间之间的视线联系松散。现今的很多山地公园忽略了游憩空间之间的联系,使得山地公园景观的整体性得不到一个升华。如何来通过加强各个游憩空间之间的联系,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体系呢?4.2.1利用游憩空间的高差变化构建视觉通廊在空间的布置时,我们应当合理的利用游憩空间与空间地形的高差变化,构建一个视线通廊,增强两者的视觉联系[41]。利用这一个手法,在山地的显著地段,比如、山顶、山腰、山麓等拥有开敞视线的空间,构筑标志性的节点,使之成为整个山体的视觉焦点,并且与其他的空间互为因借,形成了整个山地公园交织的视线网。比如北京的玉泉山,两座山顶各建有一座塔——玉峰塔和妙高塔,构成了空间上的视觉通廊,并且也成为这一地区的视觉焦点如图4-4所示。34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图4-4玉峰塔、妙高塔的联系Fig.4-4Thejadepeaktower4.2.2运用过渡空间建立联系在山地公园的实地调研中,游憩空间的联系有时候会受到山体以及植物的阻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能通过挖掘植被来刻意制造视线通廊,而是应该在两个被阻隔的空间视线都可达的区域新建一个过渡点,这个点可以是个高点也可以是一个观景平台。这样不可见的空间便被联系了起来,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方向感和景观的整体性。4.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活动设计方法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游憩活动多种多样,比如野营、登山、观景、休闲、阅读、健身等等。本节仅针对山地公园中所特有的、主要的游憩活动进行表述,总结它们对设计的要求。4.3.1登山活动山地公园有着复杂的地形地势变化,登山活动要根据这一特点,合理安排登山步道。首先,步道要多利用坡度的变化,做到有急有缓。其次,注意步道沿线的景色,使得登山者在锻炼过程中还可以有景可赏,但是对于一些植物群落种植良好的区域,要尽量35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避免对其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环境。最后,可以设置多种登山步道,一种是较为规则的台阶式,另一种可以是由多块形状不同的石块构成的步道,增加登山活动中的野趣,提升人们的游憩体验。4.3.2观景活动大部分的游人前往山地公园最主要的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或是欣赏山地独特的美景,在安排观景活动时,最关键的就是选取一个合适的观景点,然后在这个观景点布置观景平台,辅以必要的观景设置与园林小品。GIS中的视域分析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选取几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对它们进行视域敏感度分析,得到各自的视域范围,重合度越高的区域说明视域敏感度越高,比较适合进行观景点的布置。4.3.3攀岩活动攀岩活动作为一项挑战型活动,有着非常高的魅力。但是,并不是只要有陡峭的崖壁就可以进行攀岩。首先,攀岩是一项危险系数很高的活动,在选址时要对所选崖壁的岩石构成与稳定性进行专业调查,防止出现落石等现象。其次,崖壁不宜太高,普通游人的体力有限,他们只是体验一下活动带来的刺激,并不是专业的攀岩选手。最后,在崖壁底部要有一块宽敞平坦的空地,以便于各种攀岩准备工作的进行。4.3.4山地自行车活动山地自行车活动与登山活动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更好的锻炼健身,但是山地自行车活动更增加了趣味性在内。山地自行车活动需要特别的专用道路(有的骑行爱好者会选择山地的消防道路),区别于一般登山步道,骑行道尽量与登山步道分开,一面打扰到其他的游人,造成安全隐患;骑行道的布置要避免陡坡过长,并且每过一段陡坡都要保证足够长的缓坡供人休息;如果一面临近悬崖,要注意植物的围合保护;在危险地段或是坡度较陡应当设计醒目的标志,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36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4.4多个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联系设计方法4.4.1“有形”的联系——空间序列设计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空间序列是个关系到整个山地公园空间格局以及游人的游览体验效果的重要问题。[39]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空间序列的营造与平地园林最大的区别就是要与游憩空间的高差变化紧密结合以及对植物群落的保护,而游人游览的路线也是影响这一空间序列的主要的原因。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空间序列中,由于山地环境的特殊情况,地形多变,空间的营造存在很大的随机性。尽量避免为了建立某种序列关系或是主观需求造成的对山地地形的大规模的改造。所以在空间的布置上,多将整个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分成多个“组团空间”,利用“并联”、“辐射”的模式将空间单元一一连贯起来,如图4-5所示。各个空间利用对地形条件的深刻认识,合理拓展游憩空间并且组织好空间的走向,尽量绕开一些特殊地形以及植物群落较好的区域。分图A分图B图4-5游憩空间组织模式Fig.4-5Spaceorganizationmode37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4.4.2“无形”的联系——空间情感设计游憩空间情感是指游人在游憩空间中活动的情感的一种体验,是游憩空间景观获得认同的一种表达方式,对我们的游憩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特色景观与空间情感息息相关,而空间的情感又离不开意境的塑造和地域特色的表达。山地公园作为彰显城市地域特征的一种公园类型,应该加强对文化、地域这方面情感的挖掘。地域文化是地域性中更具特色的一项特征,能让人们感受到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另外,游憩空间设计还应该尊重场地的肌理,场地肌理不仅有着自然属性,也同时具有人文精神。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情感设计中,应该认真调查、梳理这些文化感情的线索,运用象形或是意境等手法展示给游人,形成一个情感序列,这样既丰富了游人的情感体验,又激发游人的游览乐趣,使整个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得到一个升华,如图4-6所示。图4-6意境序列营造步骤Fig.4-6Thestepsofartisticconceptionssequence4.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原则4.5.1合理利用地形在进行山地公园开发时,山地本身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比较大,生态环境变得脆弱,这使得我们在进行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同时,更要遵循生态性的原则,遵循植物学与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发山地自身特点,做到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将两者有机结合,真正做到因地制宜。38 第四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方法在空间建构上,运用现代化的手法尊重山体原有的地形条件,尽量减少对山体、植被的破坏,自然景观可以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情感,满足游人游憩的需求。4.5.2丰富视觉感受丰富的视觉感受是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所独有的特点,明显的高差变化呈现出的不一样的视觉空间。合理利用这多样的视觉空间,就必须基于对整个三维空间的充分了解与认真的实地调查,GIS的视域分析更好了解决了人们对三维空间认识不足的问题,通过构建数字高程模型(DEM),分析所选众多重要视点的视域范围,然后进行叠加分析,选取其中视域叠加密度最高的区域作为重要的观景点来建设,这样有助于获得最佳的观赏体验。4.5.3展现地域特色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他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地理气候特征,这些种种因素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性特点。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中,应当尊重本土的文化,设计体现场所精神,给外地游客带来新鲜感,给本地游客带来归属感,成为一张城市的名片。4.5.4重视游人安全区别于平原地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有着明显的竖向上的变化,增加了危险系数。这就要求在游憩空间的设计中要注重游人在游憩活动时候的安全性,必要的补充相应的安全措施,游憩空间的布置以及游憩活动的安排也要以游人安全作为首要条件。4.6本章小结本章从第二章总结出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效果、游憩活动这三点研究方向出发,结合第四章案例分析中笔者认为可以借鉴与利用的设计手法与理论,以及对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得出一套针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特点的设计方法,并力求使设计有着数据与理论的支撑,使设计更加合理化。39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第五章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游憩空间设计5.1项目简介5.1.1地理位置三明市在福建省的中西北部,与福州、泉州、龙岩、南平相接,旅游资源丰富,市内多山水,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如图5-1所示。图5-1区位分析图Fig.5-1Analysisforlocationdiagram40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5.1.2外部交通万寿岩遗址位于福建省的三明市三元区,所处地段交通较为便捷,与省道S306直线距离2.1公里,距离湄渝高速公路岩前枢纽互通口仅1.8公里,到泉三高速公路莘口互通口12.6公里。5.1.3场地现状万寿岩遗址公园基址属于山、丘陵地带,空间地貌属于喀斯特地形,肌理细腻,境内山峰连绵起伏,水流与山涧交错,自然风景优越。万寿岩整体地形比较复杂,中间穿杂着许多的沟谷,呈现北高南低的地势,主峰保留着三个古代遗址洞穴,如图5-2所示。图5-2万寿岩主峰Fig.5-2ThemainpeaksofWanShouyan万寿岩遗址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万寿岩设计范围内植物繁密,林木葱郁,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附近的岩前镇吕厝村仍保留传统的聚落形态和自然风貌,但是房屋大多破损严重,有些被闲置或废弃。但是万寿岩山体上的开山采石活动对遗址和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1)灵峰洞洞体已被炸毁一大半,万寿岩山顶被削平,并产生大量危岩体,对文物和人身安全造成威胁。41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2)万寿岩上人工开挖或矿渣废石堆积形成的人工边坡,大多结构松散,稳定性较差,在大气降雨与地下水地表水的冲刷侵蚀作用下,极易滑移流动,万寿岩主要存在的滑坡有3处,潜在滑坡1处,地面塌陷1处。(3)在万寿岩的上山路口处存在一废弃的水泥厂,十二根工厂所用的塔楼见证这块场地的历史如图5-3所示。图5-3现状废弃工厂Fig.5-3Statusquoofabandonedfactories万寿岩山底的空间比较宽敞特别是鱼塘溪两岸,植被繁茂,视野四面开敞,是观望万寿岩的最佳视点之一。灵峰洞、万寿岩东北侧的山坡视野开阔,可眺望连绵的山峦和大片耕地。在废弃工厂的西侧有片大面积的缓坡坡度在5~10左右。开采岩石遗留下来的登山道路为盘山路,坡度较缓,整个山体地形起伏比较规律,所以山体的视点多变,视角众多,能提供优秀的观景点,如图4-4所示。但是与一般山地公园不同是,本项目的山顶空间周围被崖壁包围,空间视线受阻,并不能成为最佳的观景位置,如图5-4所示。42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4主要视觉空间Fig.5-4Themainvisualspace5.1.4主要游憩人群与功能定位项目所在区的区位条件良好、交通条件便捷,为游人的游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公园的主要参与人群为外地游客、考古工作者以及邻近村镇的居民。所以公园在空间功能的选择上,除了具有一般公园应有的游览、休闲功能外,还要满足附近岩前镇居民一般的锻炼、登山功能,并且独特的历史文化条件令它还应具有着感知和探索旧石器文化遗迹,追溯早期人类生产和生活状态等特色功能。5.2万寿岩遗址公园的游憩空间的外环境与视觉设计5.2.1基于GIS的游憩空间选址分析对搜集的山地CAD地形图进行整理,导出其中的“等高线”与“高程点”图层加载入ARCGIS,创建TIN地表面,在“输入要素类”一栏把图层文件中的“Polyline”、“Polygon”要素以“Elevation”属性作为高程值,“Point”要素以“Height”作为高程值;得出TIN地表面,如图5-5所示[43]。43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由TIN地表面可以看出,万寿岩遗址区地形多变,山体多集中在北部与东北,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自南而北逐步提升。最高处位于主峰崖壁处海拔370米左右,最低处位于岩前盆地海拔约170米。主峰的南面有大面积的开阔场地,并且地势较低,主峰空间的崖壁高于山顶空间约为30~50米。[42]图5-5高程图Fig.5-5Elevationdrawing44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将TIN地表面转换成栅格图,提取其中的坡度因素,如图5-6所示。由坡度分析图中可以看出结合地形坡度分析图发现,4°以下的平原地区多分布在场地的南侧,并且面积较大,在山顶和山腰的部分区域也散落着几处。15°~30°的坡地多分布在主峰的四周。30°以上的陡坡多在主峰区。图5-6坡度分析Fig.5-6Analysisofslope为了从整体上了解山地空间的视觉环境,要选出场地中的多个重要观景点作为视点来进行下一步的分析。结合万寿岩遗址区的环境特点,选取其中三个最为重要的观赏点45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来对整个山地的视域敏感度进行分析,如图5-7所示。其中A点是整个山地公园的入口,它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到们对于整个公园的印象;B点是万寿岩遗址区附近最近的岩前镇吕厝村的村口位置,它也是万寿岩遗址区内唯一可见的村落;C点是万寿岩遗址区内的废弃工厂遗址,因为有着特色的工业构筑物,比如输送石材的管道以及石柱等等,容易形成游人的聚集。正常情况下,山顶空间也应该是重要的视点,但是由于万寿岩遗址公园的特殊性,山顶被30~50米高的崖壁所包围,视线环境并不优秀,所以在本次方案中予以省略。由图中可以得出,视域重合度最高的区域属于视觉最敏感的区域,容易形成视觉的焦点。图5-7视域分析Fig.5-7Analysisofsight46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在得到高程、坡度、视域图以后,对场地的空间环境有了大致的了解,下面就将结合坡向图,综合高程、坡度、视域、坡向四个方面对整个山地公园的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进行一个叠加与评价。在GIS中利用“重分类”赋予三个新值,分别指的是0——不适宜;1——较适宜;2——适宜,下面就针对这三个值将将高程、坡度、坡向、视域进行一个分类:(1)高程由于万寿岩遗址公园的海拔最高只在370m左右,对于游人而言,较为轻松,除了主峰部分整体地形变化平缓;并且重点保护区域也主要集中在主峰中的三个洞窟,并不存在需要对一些重点区域的保护与隔离,所以,在本次设计中,对高程的影响因素不予考虑。(2)坡度、坡向根据前文中论述的坡度对游人和空间的影响见前表2-1,考虑到山地环境中排水的重要性,将坡度0~5%定为适宜,5%~25%定为较适宜,而大于25%由于坡度太陡,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以及增加施工量,定为不适宜,见图5-8A所示坡向主要影响的是太阳光的照射,福建三明市属于地球的北半球,并且万寿岩遗址公园内的山地多属于东西走向,阴阳坡比较明显,南坡受到的日照较多,而北坡则是阴坡。尽量选取阳坡面作为设计的场地,所以将112.5°~247.5°定为适宜,67.5°~112.5°、157.5°~202.5°定为较适宜,而0~22.5°定为不适宜,见图5-8B所示。分图A分图B图5-8适宜性评价Fig.5-8Suitabilityevaluation47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3)视域因为视域重合率越高的区域更容易形成空间中的视觉焦点,所以,根据上文选取的多个视点进行的视域敏感度图,将三个视点都重合的区域定位适宜,双视点重合的部分定为较适宜,只有一个或者均不可见的区域定为不适宜。最后,在完成了对所有影响因子的量化评价后,运用GIS中的“栅格计算”功能,将处理后的三张坡度、坡向、视域图进行了叠加,该项叠加不单单是图的叠加,它包含了上述图中各个影响因子对每块区域评价的数值的叠加,以此得出了万寿岩遗址公园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的评价图,如图5-9所示,7种颜色分别对应0~6,数值越大,说明该数值指代的区域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越高,反之,越不适宜,为后面的设计提供科学的重要依据。图5-9建设适宜性分析Fig.5-9Analysisofconstruction48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根据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的图纸,先选取了山地空间中10个适宜性值比较高的区域,见图5-10所示。然后在进行现场调研的时候重点调查这几个点的视觉环境和场地空间现状,对这两项特征进行记录与评价,并进行了统计整理,如下表5-1所示。图5-10场地初选Fig.5-10Primarysite49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表5-1基址现场调查评价表Tab.5-1specificspacesurvey空间序号所处山位空间特点视线覆盖综合评价SpatialMountainSpatialcharacteristicsSightlineEvaluationnumber属于登山的入口空间,开敞度高,博物馆、水泥厂、岩前1平原地形平缓,表面土壤情况较好,镇、碧云洞、灵峰洞、鱼优适宜进行游憩空间的布置塘溪、主峰地形平缓,有古代遗留下来的石博物馆、水泥厂、岩前2山麓阵并且正对两个考古价值极高的镇、灵峰洞、龙井洞、鱼优山洞塘溪、主峰空间的南半部分地形平坦,面朝山谷、博物馆、岩前镇、3山腰山谷,海拔在220m左右,北半部优碧云洞、鱼塘溪、主峰分以一定的坡度向上伸展空间平缓,为以前水泥厂采石遗4山腰留下来的场地,土壤砾质化比较水泥厂、鱼塘溪、岩前镇中严重,不适合植物的种植空间平缓,面积不大,能够俯瞰3博物馆、山顶空间、碧云5山脊中号空间,仰视山顶空间洞、鱼塘溪、岩前镇空间三面环山,且陷于山中较深,6山谷碧云洞、博物馆良有一定坡度海拔接近300m,空间视线优越,7山腰龙井洞、崖壁、市区轮廓优并天然形成两层台地空间地势呈缓坡,但东西两侧视8山顶崖壁良线受阻空间地势平坦,三面为崖壁所包9山顶崖壁中围空间地势平坦,位于景区入口的10山麓灵峰洞、龙井洞良最远端根据上述的分析,选取综合评价为优的1、2、3、7作为公园的核心游憩空间,而评价为中的4、5、9作为过渡游憩空间来进行设计。5.2.2游憩空间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选定了作为游憩空间的基址之后,下面就要结合山地的山位情况、空间形态以及游憩空间的功能定位等多方面进行游憩空间平面与竖向的设计。50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5.2.2.1山麓空间该游憩空间属于上述的1号空间,作为入口空间设于鱼塘溪与万寿岩山体之间,空间地形平缓广阔,是为游人提供基础服务的主要区域。由于承载着入口游客的集散作用,入口空间以大面积开敞为主,功能主要集中于入口的形象展示、停车、售票、游客服务等功能,其中将滨河绿地作为服务区及周边文化交流展示区内暂留游客的后备休闲花园,是停留休息、沟通交流的户外滨水绿廊,同时也可以服务于岩前镇居民,作为休闲锻炼的去处,如图5-11所示。图5-11入口空间平面图Fig.5-11Theentrancespace为了丰富游人的游憩体验与视觉效果,空间本身地形虽然比较平缓,但在设计中合理运用下沉广场、景观石、景观墙、亲水栈道等来增加空间的竖向变化,丰富空间,让人们获得一个多样化的体验感觉,如图5-12、5-13所示。51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12入口滨水空间剖面图Fig.5-12Theentrancetothewaterfrontspace图5-13入口空间效果图Fig.5-13Entrancerendering5.2.2.2山腰空间3号空间由于有着重要的工业遗址,并且位于山腰海拔225m左右的位置,所以该空间的定位是提供游人休憩场所与以及观赏工业遗址的观景空间,空间形态基本吻合原有的地形,成半弧状分布。正下方的废弃工厂区改造主要通过保留原厂大部分建筑及设施,结合场地竖向设计连续的庭院展示景观,同时场地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展示区,在其室内外的展示内容方面应与整体的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的属性相结合,为游客、科学工作者打造一个丰富的文化体验空间,如图5-14所示。52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14山腰空间一平面图Fig.5-14Mountainsidespace该处山腰空间以前是用于石材的管道运输,并且与山脚的废弃工厂相望,利用这两个空间的高差关系,营造合适的观景平台,增强两者的互动关系。景观廊架、休息平台与眺望平台多建在缓坡区域,尽量避免增加多余的施工量,如图5-15所示。图5-15山腰空间一剖面图Fig.5-15Theprofileofmountainsidespace5号山腰空间由于现状植物种植良好,种类多样,将其合理利用作为重要的植物展示节点,对于现状存在的石灰窑将通过修复利用的方式予以保留,在立面上通过垂直绿化的方式覆绿;在功能上,将利用地形变化在其顶部设计观景台地,是游人停留、休息、观赏植物展示的重要场地,利用山间栈道将整个山体破坏区域串联,使其在景观上形成3个53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不同层次的统一整体,并融入植物展示元素如植物化石、生境植物群落、植物展示小品等体现植物展示脉络,空间中利用折叠的栈道缓和山地的高差变化,并且丰富了游人的体验,如图5-16,5-17,5-18所示。图5-16山腰空间二平面图Fig.5-16Mountainsidespace图5-17山腰空间二剖面图Fig.5-17Mountainsidespace54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18山腰空间效果图Fig.5-18Effectpictureofmountainsidespace5.2.2.3山顶空间万寿岩山顶空间由于场地崖壁的限制,观赏视线受阻,不利于远眺观景,所以在尊重现状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前期定位和功能分区,将山顶景观打造成为重要的天文科普场地,集中表现在中国古天象知识、国外星象知识和其他天文知识探索,并结合旧石器时期古人类通过在岩石上刻画来记录生活的场景,体现天象在古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天”在古人类心中特殊的地位,如图5-19,5-20所示。图5-19山顶空间平面图Fig.5-19Thetopofthemountainspace55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0山顶空间剖面图Fig.5-20Thetopofthemountainspace5.3万寿岩遗址公园的游憩空间的游憩活动设计本项目依托万寿岩遗址文化与自然资源,打造多样的游憩活动项目来提升游客的游憩活动体验与感受。5.3.1山地自行车道选线分析万寿岩遗址区曾作为开采石材的场所,有一条从山脚到山顶的道路,经现场调研,这条道路平均宽度在6米左右,且路面较为平缓,非常适宜在此处进行山地自行车活动,同时,为了给山地自行车爱好者们一个完整不重复的骑行体验,打算在公园的山顶处新建一条道路到山下,使整个骑行道路形成一个环线。由于山地地形的特殊性,从经济角度出发,合适的道路选线可以省工省力;从安全角度出发,骑行道路的选线要重点考虑道路的坡度,顺应等高线的变化,根据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行车速度为20~30公里/小时时最大纵坡为9%。利用GIS中的道路纵断面分析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首先在万寿岩遗址公园的地形图中画出两条下行骑车道方案(由于本次项目选择的下行骑车道所处的区位坡度变化不大,所以只画出了两条来进行筛选),然后将这两条道路导入GIS中的TIN地表面中分别描出路径,如图5-21所示。56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1计划骑行路线Fig.5-21Planningbikingactivityline然后利用“创建剖面图”工具,得出所选择的两条路线的剖面图,其中X轴代表长度,Y轴代表高程,如图5-22所示,从图中,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两个方案的坡度差异。图5-22道路坡度对比图Fig.5-22Roadslopecomparisonchart由上图可以发现,红色的道路坡度较缓,可以作为参考骑行道路来建设,但是由于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行车速度为20~30公里/小时时最大纵坡为9%,所以要对上述道路中的局部地段进行调整。57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从GIS中调出道路剖面图的纵断面数据,如图5-23所示。利用两点之间坡度=高差/长度,将其中的一些坡度较陡的区域进行修改调整,重新选点。图5-23道路剖面数据Fig.5-23Roadprofiledata最后根据得出来的最终数据,选择出一条相对最合理的骑行道路,如图5-24所示,蓝色为最终新建的骑行道路,红色的为原现状道路,使整个骑行道路成为一个完整的环路,丰富了骑行者的体验。58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4山地自行车活动路线Fig.5-24Mountainbikingactivitycourse5.3.2特色活动分析在特色活动的布置上,由于万寿岩遗址公园有着丰富的考古研究价值,是研究中国东南地区早期人类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尤其是发现了洞穴内的人工石铺地面遗址,此考古发现属全国首次,具有较高的价值。依托优质古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以遗址为中心的各种活动。以遗址为中心,建立古人类生活展示区等,并且设计进行对应的科普体验活动,对游客进行关于古人类、古生物、古植物等的科普教育,设立相应的文化展板以及文化雕像等,如图5-25所示。图5-25文化展示Fig.5-25culturedisplay59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5.4万寿岩遗址公园游憩空间之间的联系设计5.4.1游憩空间的组织联系通过借鉴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经验,并以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效果以及游憩活动分析为依据,为了使游憩空间整体性更明显,同时起到一个指引游人游览顺序的作用,结合万寿岩遗址公园的自然现状,同时为了突出万寿岩在环境中的主导地位,强调万寿岩与其他群山的呼应,加强各个游憩空间之间的关系,营造出良好的空间布局,最终形成“一轴一环”的整体空间格局。一轴:鱼塘溪——门区——博物馆——万寿岩山体。该轴线为万寿岩遗址区的主要景观轴线,这条轴线串联了万寿岩遗址公园中的几个核心景观,突出了整个遗址区的重点景观,使公园内的整体空间布局更加有序。一环:吕厝村——厂址改造的文化交流教育基地——放生池遗迹——洞穴遗址。这一环将整个山地游憩空间包含在其内部,并形成了以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为线索的环形空间布局,同时起到一个限定空间的作用;此外,该环内部也是万寿岩遗址公园的重点游览区域,如图5-26所示,人们在此区域游憩的时候能够轻松的了解整个公园游憩空间的布置,从而选择合理的游憩路线。60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6空间格局图Fig.5-26Spatialpatternoffigure5.4.2空间情感设计经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发现万寿岩中的“万寿”源于遗址区整体的平面像一只趴着的“龟”,所以寓意着万寿无疆,也就是永恒。项目的主题也定位于“回眸万寿,亘古永恒”,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空间布局中,“三个空间主体”构成全园脉络:将万寿岩、博物馆、厂区改造作为三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结构在功能方面集中在景观展示、综合服务等方面,三个主体分别体现“永恒、演替、回溯”构成全园的空间意境序列,如图5-27所示。61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7意境序列图Fig.5-27Sequenceofartisticconception万寿岩考古遗址公园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可利用资源丰富,设计过程中结合了闽中乡镇的环境特色,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凸显当地特色,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山地景观,并且将遗址内的文化利用展示、象形等手法融入景观环境中,防止过度人工化,使景观环境有别于一般城市公园。在景区入口空间,结合现状挡土墙,围绕着景区文化中的“发展初期”和“成长阶段”,以大型浮雕墙的方式营造展示效果。力求达到表现厚重、震撼,故事性与浮雕艺术相结合的立体诠释。空间中的景观设施多采用旧石器时的象形表现,给游人营造出一种置身旧石器时代、感受旧石器时代的氛围如图5-28,5-29所示。62 第五章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以三明市万寿岩遗址公园为例图5-28景观墙Fig.5-28Landscapewall图5-29景观置石Fig.5-29Landscapestonearrangement63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1结论本文通过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总结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四个特点,将这四点归纳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三个方面,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剖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独特性,深入了解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并且结合国内外文献、案例的研究,针对当代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总结出了如下几个结论:(1)本文总结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这三个方面的特点,设计应从这三个角度入手,这样才能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自身特点完全展现出来。(2)山地的地形起伏多变,要想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首先便是要对场地进行调查与评价,在实地考察中,很难做到对整个山地各因素的充分了解。利用ARCGIS等软件,可以对山体的高程、坡度、坡向、视域进行数字化、合理的分析,模拟出山地的三维模型,结合适宜性进行叠加分析,最终选出最优的可用空间。(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活动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破坏山体,游憩空间的塑造、拓展尽量顺应地形的变化,合理利用地形布置空间。在游憩步道、骑行道路的选线上利用GIS的纵断面分析选择坡度合适的道路,这样可以做到省工省力。(4)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在空间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序列关系,把握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利用视线、空间情感将各个游憩空间串联,给游人一个丰富、完整的游憩体验。(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是一个展示地区地域性特征的优秀平台,要合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地区的文化、植被特色在此处进行展示,定位于城市标志性景观空间。64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6.2展望首先,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南北方,湿度、温度、大气等条件不一,气候条件差异较大,而由于研究专业知识积累、基础数据以及研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目前并没有针对南北气候环境的不同来对比山地游憩空间设计的差异,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会继续这个方面的研究;其次,由于山地地形与气候因素(如海拔、光照、水分等)的影响,不同山地空间会形成不同的微气候,而在本文中暂未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微气候进行研究或用以设计规划中,这一块在今后还需要加强;最后,在本次设计的GIS叠加分析中,由于甲方没有提供植物相关的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时间短促,所以未将植物纳入适宜性影响因子。笔者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得以完善。65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明)计成,李世葵.园冶[M].北京:中华书局,2011.[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J].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徐晶.山地公园空间塑造和扩展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王海霞.城市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6]向丽珊.基于行为学的游园边缘空间景观人性化提升方法初探[D].海南大学,2011.[7]裘亦书.山地视觉景观的GIS评价——以广东南昆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D].生态学报,2011.[8]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18.[9](日)针之谷钟吉著.西方造园变迁史[M].邹洪灿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0]HolahanCharlesJ.EnvironmentalPsychology[M].publishedintheUnitedStatesbyRandomHouse,2008.[11](美)诺曼·布思.曹礼昆等译风景园林设计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12]SimonBell.Landscapepattern,perceptionandprocess[M].firstpublishedintheLondonbyE&FNSpon11NewFetterLane,1999.[13]Steinitz.GIS:Apersonalhistoricalperspective,parts1-3.GISEurope(June,JulyandSeptember),1993.[14]汤国安,杨听.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20.[15](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6]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7]俞孔坚,李迪华.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5.[18]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9]刘建忠.国内外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比较[J].测绘工程,2004:58~61.[20]刘新民.《四川盆周山地滑坡灾害及隐患》、《山地研究》,1992:62~64.[21]李渊.重庆市山地公园园林建筑外环境设计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3.66 参考文献[22]宋晋龙.城市山地公园空间设计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23]宋磊,王福云.户外游憩空间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4]Hall,Edward.TheHiddenDimension.NewYork:Doubleday,1966.[25]Appleton.TheExperienceofLandscape.JohnWiley,Chichester,1975.[26]王晓俊.西方现代园林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27](美)克莱尔·库拍·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等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98.[28]屈雅琴.山地城市公园游憩行为与规划设计研究一以重庆山地城市公园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29]林箐.美国当代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理论家-劳伦斯·哈普林[J].中国园林,2000(16):55~58.[30](美)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中译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31]KennethHalpern.DowntownUSA:UrbandesigninnineAmericancities.2001:4~8.[32]唐璞.山地住宅建筑[M].科学出版社,1994.[33]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出版社,2000.[34]刘新民.《四川盆周山地滑坡灾害及隐患》、《山地研究》,1992:62~64.[35](丹麦)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3.[36]成玉宁,杨锐.数字景观——中国首届数字景观国际论坛.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37]詹和平.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3.[38]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66~173.[39]邢佑浩.山地公园景观空间设计探讨[D].西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40]布莱森·劳森著.空间的语言[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41]张艳军,曾通.GIS技术在景观视觉分析中的应用.地理空间信息,2008:87~89.[42]西蒙·贝尔.景观的视觉设计要素[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43]单楠.基于SkechUp和ARCGIS的三维GIS开发技术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67 致谢致谢两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即将走到终点,回忆起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两年的时光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友谊,特别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搜集资料到实地调研再到分析成稿得到了许多同学、师长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张华新研究员、张宏伟工程师在我的两年学生生涯里的指导与教诲,在我论文选题、完成项目、论文撰写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感谢东珠设计院和中国林科院两年来对我的辛苦栽培。感谢两年里辛苦授课,传授我知识的各位任课老师。感谢父母对我学习的支持与鼓励。感谢同窗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提出的宝贵的意见。正是因为有你们的关心与指导,形成我积极进步的动力,今后我会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学习的热情来面对未来的生活与工作。致谢人:年月日68 摘要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城市生活空间越来越拥堵,喧闹的城市环境使人的焦虑与压力与日俱增。人们迫切的渴望回归自然,去获得一个安全、自然、优美的休憩环境。亲近自然、寄情山水能够帮助人们在紧张的生活工作之余缓解疲劳、释放压力。我国属于多山的国家,许多城市的周边都有着广泛的山地资源,开发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成为缓解城市压力的有效途径。山地有着其独特的空间、地形、气候、植物等自然条件,对于形成特色景观有着先天优势,其设计也远远区别于一般平地条件下的设计方式。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布置比较困难,现今国内对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设计的理论相对匮乏,在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难点,由于缺少科学现代的理论指导,建设过程中对山地环境的破坏随处可见;选址过于随意;忽视游人的视觉体验效果;游憩空间形式、功能的单一等等,大大降低了游人在山地公园中的体验乐趣。本文通过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与其他公园游憩空间的比较总结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四个特点——独特的环境因子、立体的空间特征、多维的视觉观景和多样的功能定位,将并这四点归纳为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三个方面,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剖析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独特性,深入了解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以此作为研究的方向,提出针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设计方法与原则。文中选取了德国威廉高地山地公园与浙江台州白云山山地公园作为案例,针对山地游憩空间的设计总结它们的优点与特色,为解决现今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论文运用了GIS空间分析技术,对于山地环境中的不同影响因子,比如高程、坡度坡向、视域等进行一个定量的分析,并根据景观生态学、行为心理等相应学科的要求进行一个定值的评价,具体分为适宜、较适宜、不适宜三个等级,再将它们进行一个属性上的叠加,最终得到山地公园游憩空间建设适宜性的评价图,根据数值的高低确定地块的适宜性,为游憩空间的选址提供依据。然后根据山地的现状,结合外部空间理论,对游憩空间的平面形态与竖向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设计过程中注重游人的视觉效果与游憩空间的序列关系,把握各个空间之69 间的联系,利用视线、空间情感将各个游憩空间串联,旨在给游人一个丰富、完整的游憩体验。在论文第五章选取了笔者参与的一个实际项目——万寿岩遗址公园来作为案例验证上述所提出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可行性与合理性。笔者通过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分析设计总结整理了如下几点结论:(1)设计应从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外环境、视觉感受、游憩活动这三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将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自身特点完全展现出来。(2)山地的地形起伏多变,要想切实做到“因地制宜”,首先便是要对场地进行调查与评价,在实地考察中,很难做到对整个山地各因素的充分了解。利用ARCGIS等软件,可以对山体的高程、坡度、坡向、视域进行数字化、合理的分析,模拟出山地的三维模型,结合适宜性进行叠加分析,最终选出最优的可用空间。(3)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活动的设计应当尽量避免破坏山体,游憩空间的塑造、拓展尽量顺应地形的变化,合理利用地形布置空间。在游憩步道、骑行道路的选线上利用GIS的纵断面分析选择坡度合适的道路,这样可以做到省工省力。(4)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在空间设计中,要注重空间的序列关系,把握各个空间之间的联系,利用视线、空间情感将各个游憩空间串联,给游人一个丰富、完整的游憩体验。(5)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是一个展示地区地域性特征的优秀平台,要合理利用好这一优势,将地区的文化、植被特色在此处进行展示,定位于城市标志性景观空间。营造合理舒适的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有着多层次的重要意义,首先从人们的生活需求上看,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活与工作压力,而山地公园游憩空间的发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其次从城市的发展需求上看,随着城市不断地向外发展,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城市内部休闲游憩空间开发潜力十分有限,这就促使人们对城市郊外山林地进行开发利用与建设,开拓了城市的活动空间;最后从社会的发展要求上看,在提倡美丽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人们更愿意在大自然中放松自己,而山地公园游憩空间是最能表现城市地域特色的场70 所,最能展现地区的文化特点,它既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释放压力、增进人际交往的需求,也符合当今生态城市与宜居城市发展的需要。但是,本文在论述的全面性上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我国疆土幅员辽阔,南北方,湿度、温度、大气等条件不一,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由于笔者研究专业知识积累、基础数据以及研究时间等因素的限制,本文目前并没有针对南北气候环境的不同来对比山地游憩空间设计的差异,在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会继续这个方面的研究;其次,由于山地地形与气候因素(如海拔、光照、水分等)的影响,不同山地空间会形成不同的微气候,而在本文中暂未对山地公园游憩空间中的微气候进行研究或用以设计规划中,这一块在今后还需要加强;最后,在本次设计的GIS叠加分析中,由于甲方没有提供植物相关的资料以及现场调研的时间短促,所以未将植物纳入适宜性影响因子。笔者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得以完善。关键词:山地公园,游憩空间,GIS7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