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

ID:355948

大小:40.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7

上传者:U-944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_第1页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_第2页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_第3页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_第4页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  目:  A企业员工激励问题与对策一、前言部分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我国的企业激励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为我所用。对企业员工的管理也逐步成为管理的核心,员工的激励问题也已上升到企业的战略性问题。但是,也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企业员工的激励还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从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现有企业员工职业成份的构成已出现多元化,并且这种多元化的比例将进一步扩大,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二、主体部分1、国外激励理论的的研究:(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在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中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像金字塔一样,从低向高形成一个阶梯,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相对满足后,才会转向另一个更高的层次需要。(2)ERG理论的应用:ERG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6 奥尔德弗(Clayton.Alderfer)在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生存的需要与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它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第二种需要是相互关系的需要,即指人们对于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社会和地位的需要的满足是在与其他需要相互作用中达成的,它们与马斯洛的社会需要和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外在部分是相对应的。最后,奥尔德弗把成长发展的需要独立出来,它表示个人谋求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马斯洛的自尊需要分类中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层次中所包含的特征。(3)成就需求理论的应用:成就需求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1917年-1998年)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4)成就需求理论的应用:成就需求理论又称“三种需要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McClelland,1917年-1998年)通过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的。麦克利兰经过20多年的研究得出结论说,人类的许多需要都不是生理性的,而是社会性的,而且人的社会性需求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得自于环境、经历和培养教育等。很难从单个人的角度归纳出共同的、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人的需求当然就不同,所谓“自我实现”的标准也不同。(5)代理理论的应用:代理理论最初是由简森和梅克林于1976年提出,对于分析管理者薪酬契约的结构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它要求薪酬设计将股东和管理者的利益相一致。在他们看来,当企业的经历不是企业完全所有着时,不可能具有充分的积极性,企业的价值小于他是企业完全所有时的价值,二者之间就是所谓的“代理成本”。代理理论与管理者薪酬结构相关的许多含义反映了风险和激励之间的基本冲突。(6)双因素理论的应用: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6 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2、国内激励理论的的研究:国内的激励理论可以综合概括成以下三类:内容型激励理论侧重研究用什么样的因素激励人调动人的积极性;过程性激励理论着重探讨人们接受了激励信息以后到行为产生的过程;强化型激励理论则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的作用这些理论都有独到见解又都有一定片面性综合型激励理论则对已有的激励理论进行概括与综合试图全面揭示人在激励中的心理过程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系统性,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而言,我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并且只是就事论事,各成一家,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化。即使是有针对性,但对目前我国企业现状的员工激励也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成果。那么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结合企业实际,系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新动向,形成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以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一)存在问题和现状的分析1、激励形势单一,漠视对员工深层次的激励。目前企业主要是物资激励,忽视了精神激励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企业以空洞的精神激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更难以产生真正的持续激励。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员工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引起了员工的不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忽视了精神激励、情感激励。魏杰曾提出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机制,地位和权利的激励,企业文化的激励。  2、激励措施针对性不强。6 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业务和管理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在对企业的分析中可见,激励空挡现象和激励措施不当的错位现象,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陈娟,邓晰隆所写的《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一文指出:如何科学地利用激励机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灵魂。美国管理学家雷尔森(BeM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  3、对激励机制理解不正确、不配套、不平衡。从现状分析来看,员工对物质激励兴趣较大,有一种向“钱”看的趋势。这不能说与企业片面理解、执行激励机制没有关系,与各种激励机制的不配套和不平衡没有关系。一些企业以物质奖励代替一切,个别经营者甚至举起百元券说:“只要有它,就好说。”忽视了对员工精神和情感的交流,致使干群关系日渐疏远,甚至紧张。4、有些企业缺乏明确导向的员工绩效评估理念。有些企业缺乏明确导向的员工绩效评估理念,因而,长期以来绩效评估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企业对于绩效评估缺乏一套系统、客观的评估标准,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只考虑员工的绩效,而不注意影响绩效的各方面因素,比如员工的工作环境、机会的偶然性等;评估结束后,不把评估结果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结合起来。由于员工得不到对自己行为评价意见的及时反馈,工作的激情衰减很快,加之考评中采用“强制分档,末尾受损”的危险规则,员工不仅得不到“双因素”中所谓的“激励”,就连“保健因素”都存在很大问题。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是在情理之中;员工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相脱节,多数员工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将部门目标分解为员工个体绩效目标;存在着较严重的主观臆断和“一刀切”现象;评估者对被评估员工带有偏见,或者仅以员工短期工作行为作为长期工作表现的评估依据等。(二)解决措施1、建立完善的新酬管理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各部门和岗位分清职责和权限,各种制度有章可寻,奖惩分明,使薪酬的管理纳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2、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从6 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广义的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保健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激励性因素,如奖金、物质奖励、股份等。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引起激励作用。真正调动员工热情的,是激励性因素。所以建议企业建立完善的福利制度,奖励制度和合适的持股计划,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另外在薪酬支付上还需注意技巧,对不同的人员要用不同的激励措施,将现金性薪酬和非现金性薪酬结合起来运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实施多层次,多种方式、方法综合运用的适应时代的激励机制。企业应制定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多给员工一点发展的空间、多赋予挑战性的工作,和相当的授权,能使员工感觉到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是重要的,让员工真正能安心他们的岗位。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精神激励方式,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运用员工沟通激励加强与员工的感情沟通,尊重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始终保持良好工作热情;运用环境激励法,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使职工主观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可以使职工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还有,一个企业人际关系和谐,会使人心情舒畅,努力工作。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人的创作力得到激发等等。  4、建立企业内部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精神激励机制。首先要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想,树立用人所长,能者居位的观念。避免使人才闲置,尊重他们的工作热情,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实行自主灵活的精神激励手段,对骨干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其次要引入合理的内部竞争,在企业内部营造竞争的气氛,树立凭借努力和才能获得发展的范例,调动员工潜力,发掘员工创造性,让人才在不断超越中产生成就感、满足感。  5、精神激励的实施中应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精神激励。6 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精神激励制度,并且在制定精神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经营者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当前的形势下,经营者的思想信念与职业道德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理想信念与道德教育,国家对经营者的激励由外在手段激励,将变为自我激励与约束。因此企业在制定精神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三、总结日前,对于我国企业激励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通过企业员工激励的现状分析,从而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对激励机制的研究中,主要说明了人本管理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并强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从研究角度来细分,我国学者从企业的不同类型和内部员工的不同分类来分类研究的;同时也有学者尝试从地理区域的角度来探究企业的员工激励方案。目前研究的欠缺:在对企业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在理论研究的应用方面缺乏案例的分析及支持;企业员工激励的具体实施措施和效果评价,缺少相关数据的支撑和反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每个企业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有效的激励机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表明,“激励因素”是让企业员工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关键原因。所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应该避免“激励因素”转化为“保健因素”,使“激励因素”成为激励员工的持久动力。这就告诉企业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激励机制,使其能为持续激励本企业员工发挥有效作用,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战略目标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企业的长盛不衰的发展。四、主要参考文献[1]马斯洛《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1943[2]罗宾斯.管理学,北京:人大出版社,1995年:102-115[3]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45-53[4]周其仁.体制转型、结构变化和城市就业,《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年:8-156 [5]周其仁.机会与能力——中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流动,《管理世界》1997年第5期:81-100[6]杨蓉.人力资源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210-219[7]张德吴志明.组织行为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118-137[8]赵曙明.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309-316[9]孙健纪建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507-546[10]梁磊.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86-97[11]高程德:现代公司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周其仁:市场里的股东: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第6期。[13]卢权: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年[14]刘光明《企业文化》,经济科学出版,1996年[15]孙树杰《牛津决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6]葛元月.中小企业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索[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17]张嫘《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的长期薪酬激励方案》,商业研究,2002年[18]周昌湘《非人力资源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光华出版社,1996年[19]刘正周《管理激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20]张锡民《企业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1]Automation&RemoteControl,Dec2003,Vol.64Issue12,p1912-1921,10p,IncentiveMechanismsinDynamicActiveSystems.[22]CommunicationsoftheACM,Jun2005,Vol.48Issue6,p94-99,6p,1Illustration,AnIncentiveSystemforReducingMALWAREATTACKS.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