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得名之由初探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

ID:35733264

大小:29.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4-15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_第1页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_第2页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_第3页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_第4页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茱萸”得名之由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茱萸”得名之由初探“茱萸”得名之由初探  一、“茱萸”为联绵词考  (一)“茱萸”为联绵词的确证  考查“茱萸”见于《说文》,如《部》:“茱,茱萸,属。从朱声。”《部》:“萸,茱萸也。从臾声。”  朱骏声认为:“萸,茱萸也,从臾声。按:茱萸亦叠韵连语,后人加草耳。”{1}  马叙伦认为“锴本无‘属’二字,盖许训止作‘草也’,今脱。‘茱萸’,‘属’皆《字林》文也。‘茱萸’为声同侯类连绵词,字见《急就章》。”{2}  关于联绵词的定义,王氏认为“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凡十分接近的声母和十分接近的韵母,都可以认为双声叠韵。

2、”{3}考之于上古音,茱属禅母侯部,萸属余母侯部,同属侯部。可知朱、马二说有理,“茱萸”当为叠韵联绵词。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中所见“茱萸”相关药名如“朱臾”{4}和“树臾”{5},张显成先生认为“茱萸,是一个联绵词,所以,‘朱臾’‘茱萸’‘树臾’均为这一联绵词的新形体,故这三名均即‘茱萸’。”{6}  (二)“茱萸”词义的释证  据《中华本草》“吴茱萸”条文下云:“茱萸为叠韵联绵词,在虫有螋(即社公),言其辛辣也;在形为侏儒,言其不高也。本品较其相近种类的花椒功、味相似,而植株矮小,故谓茱萸。”{7}从上古音来说,“螋”、“侏儒”和“茱萸”这三组

3、词语声韵相近,但并不能仅借此即说明其众多意义项中的某一项意义相通或相关。  考陈藏器《本草拾遗》载:“子……木高大,茎有刺。”{8}苏颂《本草图经》载:“吴茱萸……木高丈余……”{9}亦载:“子……其木高大似樗,茎间有刺。”{10}以及“食茱萸……其木亦甚高大,有长及百尺者……”{11}李时珍遍参前,认为:“食茱萸、子、辣子,一物也。高木长叶,黄花绿子,丛簇枝上……”{12}可知茱萸(包括吴茱萸和食茱萸,子亦即食茱萸)的基原即芸香科植物实是植株高大,上引《中华本草》言茱萸因“植株矮小”而得名,诚为不确。  二、“茱萸”构词方式考  (一)森立之等人之见解述评

4、  森立之认为“朱臾为叠韵,盖‘朱臾’之急言为取、为聚、为椒、为。谓其辛辣戟口舌之状……盖椒之缓呼则茱萸,或云椒,或云茱萸,共是椒类之实……所云萸亦茱萸之急呼,乃椒类之总称也。”{13}考与森立之之谓“缓呼”“急呼”概念类似者,亦见于顾炎武《音学五书?音论》卷下,顾氏引述沈括之谓“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14},郑樵之谓“慢声为二,急声为一”{15}。以及服虔之谓“吴蛮夷言多发声,数语共成一言”{16}。进一步认为“秦隶书之后,务从简便,因各有音,大抵急言之耳。按此并以二字为一,与反切相近”{17}。上引森立之之说盖与顾氏一贯。  崔仲平等认为:“茱萸又称萸

5、,茱萸也是从萸的音节上加一个同韵母的茱而成的吗?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森立之的‘缓言’说就可以解释一部分联绵词的产生,原来是在单音词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声韵相同或相近的音节构成的。”{18}  (二)孙景涛等人之见解述评  上举诸说意在解释“茱萸”作为叠韵联绵词的构成机理。孙景涛认为有些联绵词实际上就是某一单音节词的重叠形式,并提出了有关单音节词重叠形式的理论。{19}江蓝生则进一步认为“如果一个双声叠韵联绵词,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语素是可以单独使用的,那么,这个联绵词就是该语素的变形重叠形式。”“双声叠韵联绵词都属于语音平面的变形重叠。”{20}  江氏还认为作为

6、一种语法手段的变形重叠,有顺逆之别,如顺向重叠即是基式(重叠之前的形式称为基式,重叠之后的形式称为重叠式)在前,重叠部分在后。一般来说,变声重叠是顺向的;逆向重叠即是重叠部分在前,基式在后。一般来说,变韵重叠是逆向的。{21}可知此叠韵连绵词“茱萸”应是“茱”的顺向变声重叠式,“茱”为基式,“萸”为其重叠部分,“茱萸”为其变式。故知森立之谓“萸”为“茱萸”之急呼,崔氏从之,皆为不确。当以江说为是。  三、“茱萸”得名之由考  (一)“朱”字本义考  闻一多认为:“朱有刺义……朱之为木,有刺之木也。”并论证如下:  木属之名,其字从朱者,则有茱萸……食茱萸者,

7、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有刺。《广雅?释木》:“、,茱萸也。”陈藏器《本草拾遗》:“子……木高大,茎有刺,又谓之。”之言,有刺义,茱萸谓之,谓茎有刺,由是茱有刺义。{22}  上依江说“茱萸”的构词基式为“茱”,闻氏认为茱从朱得声兼得义。考“朱”字见于《说文?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闻氏辗转训“心”古谓木身有尖刺状者,谓“赤心”为“棘心,即棘属之芒,如刺”{23}。此解迂曲。  段玉裁认为:“朱本木名,引伸假借为纯赤之字。《糸部》曰:‘,纯赤也。’是其本字也。赤心不可像,故以一识之……当厕于松、、桧、枞、柏之处,今本失其旧次。”{24

8、}  关于“朱”字早期形体(如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