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拓跋鲜卑之得名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

ID:37573125

大小:503.6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25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_第1页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_第2页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_第3页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_第4页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拓跋鲜卑之得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拓跋鲜卑之得名罗新由于缺乏直接的语言及其它历史资料,要研究古代北族纷歧错杂的部族名称与制度名①号,常常会陷入“文献不足徵”的困境,或竟不免穿凿附会、强立异说。可是,随着学术研究的积累和推进,如果我们能够深入广泛地参考各相关学科的成绩,即使原始史料并未增加,对原始史料的认识却可以越来越丰富。对于研究北族名号来说,我认为近代以来国际阿尔泰学(AltaicStudies)的研究成果,特别是阿尔泰语言研究的成果,我们是必须重视和参考的,甚至我们也应把其中有关内亚(InnerAsia)民族语言的探索视作中

2、国史研究的重要积累。在这一前提下,科学地探寻北族部族称号与制度名号的发生与发展,就是可能的和理应尝试的。本文以考察鲜卑拓跋部的得名为题,意在通过这一个案研究,揭示或部分地揭示魏晋时期鲜卑诸部得名的一般情况,从而扩展我们对中古时期北方民族部族传统的认识。作为部族名称的“拓跋”是如何得来的?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得名,是不是有大体相似的路径?借助国际阿尔泰学界对阿尔泰诸语言特别是对突厥语和蒙古语的研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一研究推向新的阶段。本文还将使用基于北族政治文化传统而总结出来的“名号分化②——官号与官

3、称”的分析方法,加强我们对北族各种专有名号(propernames)的分类和定性,希望有助于我们从北族名号的乱麻中理出头绪,为整理中古民族史的纷乱史料提供一条新的途径。一、拓跋语源的检讨对于“拓跋”语源,《魏书》开篇就有解释:“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③故以为氏。”《资治通鉴》载北魏孝文帝改姓诏书,亦称“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④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这种说法后世或偶有信从者,如清人吴广成辑《西⑤夏书事》,犹称“北魏孝文取拓跋为土之义,改元氏”。然而北魏官方对于“拓跋

4、”语源①DenisSinor,CentralEurasia,inDenisSinored.,OrientalismandHistory,Bloomington:IndianaUniversityPress,1970,pp.109-110.②罗新:《可汗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177-188页。③《魏书》卷一《序纪》,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1页。④《资治通鉴》卷一四○齐明帝建武三年,中华书局标点本,1956年,4393页。⑤龚世俊等:《西夏书事校证》,甘肃文化出版社,199

5、5年,132页。1①的这一解释,深为现代史家所怀疑,或斥为“假托”、“附会”,或看成“造作先世事实以②③欺人”。《宋书》虽然说“索头虏姓託跋氏,其先汉将李陵后也”,但并没有解释“託跋”④词义。《广韵》记录“或说自云拓天而生,拔地而长,遂以氏焉”,显系望文生义。《南齐书》云:“初,匈奴女名托跋,妻李陵,胡俗以母名为姓,故虏为李陵之后,虏甚讳之,有⑤言其是陵后者,辄见杀,至是乃改姓焉。”这又不过是《宋书》说法的变种。拓跋,或写作托拔、託跋、拓拔等等,应该都是同一个代北名号的中文音译。如果没有新的历史资

6、料及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的介入,这个问题只会是死水一潭。19世纪末发现于蒙古高原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的鲁尼(Runic)字母古突厥文碑铭,给拓跋一词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及稍晚发现的暾欲谷碑,都有一个专门的⑥名词(鲁尼文是自右向左书写)指代唐朝,其罗马字母转写形式为t(a)bg(a)ç,或⑦作tabγač,也写作tabgatch等形式,都是古突厥文的西文转写。这个指代唐朝的名词,本义究竟是什么,经历过长久的争论。夏德(F.Hirth)提出tabγač是“唐家”一词的突⑧厥文对音转写

7、(后来桑原骘藏在此基础上提出“唐家子”一说),他还指出tabγač与拜占庭⑨历史学家TheophylacteSimocatta所提到的Taugast,以及《长春真人西游记》里用来称呼汉⑩11人的“桃花石”一词,应有共同的语源(etymology)。这就把突厥碑铭资料与传世的文献史料结合了起来。问题是,TheophylacteSimocatta所讲述的Taugast国内对立的两个政权之一渡过大河实现统一的战争,一般认为就是隋平陈的战争,时间早于唐。而据卜弼德(P.A.①白鸟库吉:《东胡民族考》上编,

8、收入白鸟库吉《塞外民族史研究》上册,东京:岩波书店,1986年,147-149页。《东胡民族考》有中译本,方壮猷译,商务印书馆,1934年,120-123页。本文此后各注所标《东胡民族考》页码,都是指中译本。②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90页。③《宋书》卷九五《索虏传》,中华书局标点本,1974年,2321页。④陈彭年:《钜宋广韵》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南宋闽中刻本,1983年,410页。胡三省亦引用这一说法,文字小异,见《资治通鉴》卷七七魏元帝景明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