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

21 桃花源记

ID:36167550

大小:19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6

21 桃花源记_第1页
21 桃花源记_第2页
21 桃花源记_第3页
资源描述:

《21 桃花源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1 桃花源记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难点: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讲述了作者因醉意未消,暮色苍茫而迷路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要学的《桃花源记》也是讲述的一个渔人因迷路而误入桃花源,那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观呢?下面就让我们一看究竟吧。1.给加点的字注音。

2、豁然开朗(huò)    屋舍俨然(yǎn)阡陌交通(qiān)(mò)黄发垂髫(tiáo)便要还家(yāo)刘子骥(jì)诣太守(yì)与外人间隔(jiān)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相互听到。(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生活的都非常快乐满足。(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4)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不值得对外人说起。3.本文以什么为线索?文章写了哪几部分,试用小标题概括。答案:全文以武陵渔人进

3、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探究一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花源的哪些美景?哪些是自然景象,哪些是生活美景?答案: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美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探究二 渔人至桃花源,村人如何对待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生活富足,热情好客。探究三 村人“皆叹惋”为什么?答案: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4、探究四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答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5、)A.渔人甚异之(认为……奇特非凡)B.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C.处处志之(记住)D.寻病终(不久)导析:C项,解释为:做标记。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B.C.D.导析:A项,指示代词,那。B项,前者代词,这;后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C项,前者兼词,“于之”,从这里;后者助词,表疑问语气。D项,前者副词,竟;后者连词,于是。3.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误入桃花源的渔人惊异地看到,这里土地肥美,生活和乐,没有压迫,没有纷争,老幼幸福愉快,人人融洽友好,这完

6、全是中国农耕文明时代“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花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可以推知,他们感叹的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和逃脱了外界的纷争与祸乱。C.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了它的似有似无,寻觅而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D.这篇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记叙层次清楚,环环相扣,结构严谨,语言简洁平易,朴实自然。导析:“‘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韶光易逝”错误。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村里的人)见到渔人,就大吃一惊

7、,问渔人从哪里来。(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译文:(村里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背景资料】陶渊明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避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地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

8、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课外拓展】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三月,陶渊明奉命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