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

ID:36209878

大小:799.81 KB

页数:80页

时间:2019-05-07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_第1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_第2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_第3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_第4页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优秀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节 从素材到写作内容教学目标理解素材的含义。理解中心印象的含义及其与使用素材的关系。弄清素材和题材的区别。认识同一素材因不同的人或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处理的道理。教学重点学会发现素材的“意义”,将素材转化为作文题材;重视素材的积累。把握“中心印象”,并通过中心印象去发现、挖掘素材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在此基础上确定文章的主旨,在讨论中可不断地调整文章的主旨,使素材的意义不断升华,最终表现出深刻的文章旨意。要对现象进行由表及里的认识、分析和把握,发现意义,找到联系,形成观点。这个过程,就是认识材料的过程,就是

2、写作的准备阶段。导入提问:一条小溪、一碗面条、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外部形象、一句普通的话语,是我们生活中普通得几乎不会引起注意的事物,它们可以引发富有启迪、令人感慨的文章吗?可以画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吗?如果可以,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一、二、概念的理解(一)素材1、根据例文思考、讨论什么是素材例文:(1)“小溪”与烂“泥塘”--学习《琐忆》有感三十年代,鲁迅先生曾经勉励那些见了夸夸其谈的学者就被吓倒、自惭形秽的青年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3、?也许还是浅点好。”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令人感到他以幽默亲切的口吻,给我们讲明了一个道理:做人学事,要有自知之明,但不要自惭形秽。你看那小溪,它发源于山间,从地下汩汩冒出。水是很浅的,但是清澈见底,它不自卑于源泉的狭小、力量的薄弱。它不断地涌出,慢慢地汇聚力量,向预定的方向流去,遇见土石挡路,它会暂时停下来,暗暗地聚积力量,当力量足够时,便漫过土石,浅浅流去,途中又汇入数支溪流,天长日久,它辟开高山,冲决峡谷,把坚硬的、四棱八角的山石涮成了鹅卵石。这时的小溪已变成汹涌澎湃、气势磅礴的大江河了。再看那

4、烂泥塘吧,乍看去,浑浊得难以见底,似乎深不可测,于是乎人们对它远远避开,因为它张着吞天的大嘴巴,不时放出臭气。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烂泥塘的水分不断蒸发,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它只是浅浅的臭泥潭而已。小溪成为大河,是因为它知道自己力量薄弱;它终于成了江河,是因为它不断地充实自己,战胜困难,百折不挠。小溪可贵在有自知之明而又奋斗不息。烂泥塘满足于一潭浊水,在自欺与欺人中混日月,满足中暴露出浅薄的真面目。所以我们要象鲁迅先生说的那样:“也许还是浅点好!”来,朋友们,做一条坦诚的、奋斗不息的小溪吧!例文(2)教材

5、p20-21罗立中关于《父亲》作品形成过程的文章。2、理解素材的含义。素材是作者在平时和创作准备阶段中收集积累的未经加工提炼的原始材料。是与写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有关的实际生活现象。素材可表现为直接的事象材料(如生活中的现象)和间接的符号材料(如图文资料),广义的素材可以泛指客观世界的一切世象。所以它并非就是文章的题材。素材的特点:未经作者认真的分辨、挑选、整理及至必要的加工。它只是作者通过对所写的对象的观察、体验得出的印象、摄取采撷的原始材料。原始材料不能直接写入文章,必须经过作者的筛选和提炼。从原始素材到写

6、作内容的过程,就是作者对素材进行筛选、提炼并运用到文章中的过程。要写好文章,首先要积累素材;将凡与所写内容有关的材料尽多地搜集,然后进行认真的筛选及至必要的加工,从而将那些最重要、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或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包括经加工整理过的材料),恰如其分地予以运用,从而成就出文质兼美的佳作。我们要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就应该留心身边的事物,注意细心观察,精心思考,从而找出闪光的东西作为你构思文章的题材。题材往往出自大量的写作素材,所以在留心身边事物的同时,还应善于通过不同的途径,例如书籍文献等,搜集大量素

7、材,一者丰富自己的知识,二者为写作储备材料。3.平时需要留心积累各种素材。常用的积累素材的办法有用摘抄本,写日记,用小卡片,报刊杂志剪贴等,总之,将观察到的,阅读到的,体会到的分类记载下来。4.中心印象和使用素材的关系。中心印象就是在所有的印象中给我们感觉最强烈的那部分。每当我们遇到某件事或观察到某个事物时,我们可能得到很多印象或感觉,可是我们写作的时候,实际上只能写出其中极少的一部分。所以,要提高认识水平可以从捕捉中心印象入手,同时中心印象决定了对素材的使用。明确《父亲》的中心印象。(二)、题材题材是作者

8、为某一写作目的从生活中搜集、摄取并且写入文章的一系列的事实或论据,是作者用来提炼和表达主旨的事物和观念,包括一切被描摹的、被评述的材料。素材和题材的区别:素材不等于题材。素材多是社会生活的原始材料,具有无比的丰富性生动性,但是,在丰富性中含有庞杂性,在生动性中却缺乏系统性,它只能是写作的基础,作者所表现的只是其中被筛选和提炼的一部分,因此素材大于或多于题材。素材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成为写作的内容才是题材。1.材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