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

ID:36778483

大小:1.24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5-15

上传者:U-145848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_第1页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_第2页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_第3页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_第4页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授予单位代码学号或申请号密级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学科门类:专业:导师姓名、职称: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李向东历史中国古代史史建群教授二Oo六年五月 郑重声明Yj9伯286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学位论文作者(签名2006年5 中文摘要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以儒学为基础,批判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礼法思想和民生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人性论。苟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圣人”才制定了礼义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性,以便使之归于善。在苟予看来,正因人性本恶,才使礼和法的产生成为必然。所以苟子“隆礼重法”,在重视礼治的同时重视法治。希望通过礼治和法治,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荀子反对“见利忘义”,希望全社会都能形成公平正义的风气。苟子提出君主应以诚信治国,并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以建立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苟子关注民生,在他的民生思想中,他重民、爱民并提出富民主张,希望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的社会。如苟子提出了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亡的理论。节俭是苟子的富国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政府和人们都崇尚节俭,一方面节约开支,另一方面扩大财源,国家和人民才会逐渐富裕起来。萄子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认为天不能主宰一切,人只要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就能改造自然为社会所用。但在社会各业生产中,他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提出各项生产活动必须适时,人们如果一味地开采自然资源,砍伐树木,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就从根本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就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苟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对当前我们的国家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关键词:荀子礼法民生思想' AbstractXunZiwasagreatthir出erinancientChina,whocreatedhisownthinkingsystembyobservingVariousthoughtscriticallyonthebasisofCon向cian.Ruiesofetique船andthepeople’s1iVelmoodmoughtweretwoimportantpansamonghisthinkingsystem.Thetheoriesfoundationoftherulesofetiquettethoughtishishumannaturemeo巧.xunzithoughtthattlleQualityofhumanbeing1wasbad,thegreatmanwasresultofstudyinhislife.Ifeveryonedothethingthattheywantdo,thesociet)rwouldbeconfusjon.SomesagemadethemlesofetiquetteandthelawtoMakesocie够stabilized,haVemeorderofsequenceXunZirespectedt11efeudalethicalcodea11dValuedlawverymuch,whosparkplugtheequaIityofthewhoIesociety'thestability,orderandsincerecompanionateofthesociety.XunZiputsforwardⅡ1atmemonarchshouldcurethecountrywimthetnlstworthiness,andpromotethetrustworthinessint11ewholesociety,toestablishthekindsocietyinatmstwofchinessXunZiattachedt0thethoughtofPeople,SIiVelihood,andputcommonpeopleinthefirstplace,loVingmem,mal(ingthemricha11ddre枷ingofes攮bliSllingapower凡lcoun姆withwealthype叩le。The妇i姆isthepartoftheXunZit110ughtofenrichthecountry.Het}lought,thegovem瑚entemphasizewithpe叩IeallthriRy,economizetlleexpenditureonmeotherhand,ont11eotherhandextendthesourceofmoney,thenationwouldsbe黟aduallywealthytogetupwithpeople.XunZiwasamaterialismthinker,hethinkthatThepersononlyknowsthenatureregulation,controlingmenatureregula:tion, canrefbnnnatureasthesocialuses.Atsametimehenotonlyadvocatedeconomya11dputfonvardthatmanconquernature,butalsopaidattentiontotheprotectionofthenatu咖resources.XullZi’sRulesofetiqueneandthepeople’s1ivelihoodaresuperstmcturea11deconomicbasisrespectiVeIy,whichfomledhissocialtheoryandalsohaveimmediatesignificancetowardourcurrentsocletyKeywords:XuIlZi;Rulesofetiquette;thepeople’sliVelihood;thinking4 苟子作为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著作《苟子》现存32篇,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等内容,十分广泛。国内外对于苟子的研究也比较广泛,涉及上述多个领域。本文从礼法和民生两个方面,以新的视角论述了苟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在礼法思想中,论述了苟子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理论,和他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思想。苟子关注民生,在民生思想中,论述了他重民、爱民的思想和富民的主张。苟子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征服和改造自然方面,他提出入定胜天的思想,但在征服自然的同时他提倡保护自然资源。荀子的思想对我们当前的社会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荀子的礼法思想概述,第二章分析了苟子礼法思想的主要内容,第三章谈了荀子的民生思想,第四章论述了萄子的礼法和民生之间的关系。 谈苟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苟子名况(约前328一前235年),战国后期赵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是先秦儒学的重要继承和发展者。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说:“孟子以后,儒者无杰出之士,至苟卿而儒家壁垒始又一新”[1】p349,可见荀子在我国哲学史的地位。苟子从15岁出游,先后三次居齐,历时50余年,其踪迹遍及赵、燕、齐、楚、秦等国,极其广泛的接触和研究了当时各个学派的学说和主张,他以儒学为基础,批判吸收各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其思想和有关著作被编为《荀子》一书,现存32篇,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军事等内容,十分广泛。荀子对如何建立一个社会的良好秩序、社会的道德、人们的价值取向等进行了自己的探索和思考。通过研究发现,苟子礼法并重、提出“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通过礼治和法治,建立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通过推行“礼”,建立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荀子是一个关注民生的思想家,主张重民、爱民、富民,希望建立一个民富国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君主“以政裕民”,社会各业兴旺。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萄子提倡节俭,主张保护自然资源。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对当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概述苟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是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苟子是一个礼法并重的思想家,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思想,并且关注民生,主张富民。一、荀子礼法思想的理论基础苟子礼法思想的提出,是建立在他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基于和孔孟对人性问题的不同认识,荀子发展了他们的礼法观。因而,苟子的人性论是其礼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1、“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苟子·性恶》)在人性问题上,萄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善是后天人为形成的。荀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仪文理亡焉。”(《苟子.性恶》)在荀子看来,人的本性有贪图私利的一面,顺着这种本性发展,于是人们相互之间就出现了争夺而丧失了谦让;人生来就有嫉妒、仇恨的一面,顺着种本性发展,于是残害忠良的事就发生了,忠诚、讲信用就消失了;人生来就有耳目的欲望,贪恋声色的喜好,顺着种本性发展,于是淫乱的事就发生了,而礼义制度就丧失了。总之,人性具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和“好声色”等特征,所以把人性是一种“恶”。2、“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苟子:礼论》)。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天生的自然的材质,人为的努力就是使礼法的条理日趋完 善。既然人有生而自然的恶劣情欲,那么,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苟子·性恶》)。苟子认为,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着人的情欲,必然会发生争夺,出现违反等级名份,破坏社会秩序的事从而导致暴乱,为了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圣人”才制定了礼义法度来规范和约束人性,以便使之归于善。在他看来,善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而是后天改造的结果,因而善不是“性”,而是“伪”,是后天的改造。总之,“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苟f·性恶》)3、“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苟子·性恶》)。在苟子看来,圣人之性和众人之性是一样的,既然如此,“圣人”是靠什么发明“礼义法度”从而“化性起伪”的呢?对此,他的观点是,圣人和众人、君子和小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环境约束和自我改造的结果,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荀子.荣辱》)。苟子说,尧、禹这样的人,不是生来就具有圣人的品德,而是开始于经历各种患难,长期修炼各种品行,最后才具备了圣人的美德。犹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苟子.劝学》)。就像蓬草生于麻丛中,不需要扶植就长得挺直,洁白的沙子如果和入黑泥中,也会变得跟黑泥一样黑。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刚生下来时,他们的啼哭声音都是一样的,待他们长大以后,风俗习惯各不相同,都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所造成的。从上所述不难看出,在荀子看来,正因人性本恶,才使礼和法的产生成为必然;同样因为“注错习俗”在改造人性中的重要作用,才给“礼义法度”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所以,人性论是其礼法观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苟子的礼治思想概述荀子继承了儒家的礼治思想,高度重视礼治。据郭沫若考证,在《苟子》三十二篇中,没有涉及礼的仅为两篇[2]p257。认为“礼”是治国的根本。提出“国之命在礼”,(《苟子·强国》)“礼者,强国之本也”。(《苟子.议兵》)认为“礼”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是国家强大的根本。他明确指出:“国无礼则不正”(《苟子·于霸》),“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家无礼不宁。”(《萄子·火..略》)“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议兵》)荀子说,人没有礼不能生存,事业没有礼不能成功,国家没有礼不能安宁。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是使国家强大坚固的根本,是威望盛行天下的途径,是建功立名的总纲,天子诸候遵循它因此而得到天下,卅i遵从它而因此毁掉江山。所以兵力强大并一定胜利在握,高城深池并不一定牢不可破,政令严厉,刑罚繁多并不一定威镇四方,只有遵循礼义之道才能施行,不遵循礼义之道就会被废止。从人到事到国家治理,都离不开礼。如果用礼,可以得天下,不用礼,则会失天下。《荀子·大略》中也说:“礼者,政之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苟子认为,礼是国家行政的制度或执行方式,如果没有礼,国家政令就无法推行。荀子提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贵贱皆有称者也。”(《苟子.寓国》)“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一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人地;君子者人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 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母,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物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苟子·王制》)“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苟子·大略》)。在苟子看来,礼就是划分富、贵、贫、贱的等级规定,因而国家的治理、人们的行动永久都要以它为最大的根本原则。荀子礼的思想和内涵十分丰富,包括国家制度、国家礼仪、社会道德规范等,荀子通过“礼”这一上层建筑,指导国家的政治生活,划分社会的不同等级,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达到治国的目的。 二、荀子的法治思想概述苟子不单重视礼治,更重要的是加入了“法”的成份,提出“隆礼重法”的理论。法字在《苟子》一书中出现的频率高达170余次,仅次于礼【3】p241。苟子说:“至道大形,隆礼重法则国有常”。(《苟子·君道》)礼虽然是国家制度和道德规范,但不具备强制作用,要保持社会稳定,就必须依赖于法。荀子指出,“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苟子·性恶》)这就是说,由于人先天性恶,所以导致社会混乱,国家不安定。这就需要制定礼义从道德上教化,建立法制用刑罚去禁止,从而使天下得到较好治理,“合于善也”。苟子说:“法者,治之端也”,“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王”。(《苟子·君道》)把法看成治理国家的首要条件,二有法律约束,才能使百姓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荀子·王制》篇云:!_“听政之分,以善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者待之以刑”。《苟子·成相》提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苟子认为,礼义教化靠的是人的自觉遵守,如果有人不遵守这些社会规范,而破坏了社会秩序,礼治对此是无能为力的,所以为了社会得到全面治理,还必须辅之以法。对于好人用礼,对教而不化的罪犯实行强制性的法律制载,国家才能安定太平。,苟子生活在战国后期,他的思想吸收了前人的成果,他认识到儒、法I?两家治国理论的片面性,看到儒家试图通过礼治实现仁政的过于想想化, 也意识到了法家一味追求严刑峻法的社会危害性,并力图克服二者的对立,使道德和法律各起作用,相辅相成,以此构建和谐的封建政治。但是,苟:子所讲的法,与现在法的概念不同,大多数时候不是指法律,而是指刑赏;[4]p4l。 三、苟子的民生思想概述苟子的民生思想包括苟子的重民、爱民和富民思想。荀子生活在战国后期,目睹了社会上各国兼并、征战不息,人民生活困苦等社会现实。荀子关注民生,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提出统治者要重民、爱民,并采取措施富民,以稳固自己的统治。苟子的民生思想发展了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平政爱民”、“以政裕民”等。荀子认为民富才能国富,要富国先富民。所以提出了“下贫则上贫,下富则国富”的理论,告诫统治者不要一味搜刮,弄得民贫如洗,国家就会危亡。《荀子·王制》篇日:“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苟子崇尚节约,主张“节用裕民”,这也是其富国理论的一部分。荀子在重视农业的同时,也重视商业的作用。认为各行各业全面发展,社会各业分工明确,社会就会繁荣富强。《苟子·王霸)篇说:“农分田而拼,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各行各业都兴旺发达,社会经济才能繁荣昌盛。苟子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在征服改造自然方面,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提出要认识自然规律,为我所用。但在社会各 业生产时,荀子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让社会资源再生,老百姓才能用度{.充足。苟子的民生思想内涵广泛,很多思想值得我们吸取。 第二章荀子礼法思想的主要内容在《荀子》一书中讲的最多的是“礼”。认为礼者“强国之本也”(《苟÷子.议兵》)。“礼者,节之准也。⋯⋯礼以空伦。”(《苟子瞰士》)“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苟子.劝学》)。就是说,礼是法度的标准,要按礼来规定人们之间的伦理关系。礼可以说是法权关系和伦理关系的总纲。“故非礼,是无法也。”(《萄子.修身》)因此,在苟子看来,立法以礼为指导,以礼为准绳。合礼即是良法,非礼便是恶法。礼不但是衡量具体行为善恶的标准,而且是衡量是否构成犯罪的依据,是立法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是刑罚维护的最i高原则。在“非礼无法”的礼法关系中,礼居于根本地位。所以在苟子的;礼法思想中,重心在礼。苟子通过礼法共同来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礼来倡导社会的公正正义和诚信友爱,共同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一、荀子礼法思想中建立安定有序的社会理论让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安业是荀子礼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苟子从礼的起源的认识中谈到:“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苟子·礼论》)荀予认为,人生来是有各种欲望的,人人都想实现自己的欲望,就必然导致社会纷争和混乱,先王为了制止社会的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约束。苟子目睹战国各国的兼并和纷争,人民在这种纷争和混乱中无法生存。让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安业也是荀子当时最希望实现的。无论哪个国家统一或者多国并存,但如果用礼和法去形成 一个普遍的社会原则,就能使社会安定有序。那么荀子从哪几方面来形成普遍的社会原则,让全社会安定有序呢?1、划定社会等级和礼仪标准荀子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苟子·寓国》)萄子通过礼来在社会形成贵、贱、贫、富等级,不同的等级通过“礼”所规定的不同的穿戴、不同的服饰,使用不同的乐器,居住不同的房屋来加以区分的。如天子能穿戴杂红色的龙袍和礼帽,诸侯穿戴黑色的龙袍和礼帽,大夫穿裨衣、戴礼帽,士则仅戴白鹿皮的帽子。服饰不是为美观而制的,乐器不是为追求淫声而造的,宫室台榭不是为居住舒适而造的,都是用来辨别贵贱、尊贤的。《苟子·王制》中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一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人地;君子者人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母,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物同久,夫是之谓大本。”《苟子·大略》中说:“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义之序也。”也是说对于贵、尊、贤、老、长等不同的身份,要尊敬爱戴,按照不同的要求,行不同的礼仪,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得当、符合各自身份。通过礼形成上下有分、等级有序的社会秩序。“礼者,人之所履也,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如果不按照礼行事,就会造成社会混乱颠倒。 2、确定人伦关系苟子通过“礼”来确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让社会的人际交往和相处有不同的约束和礼义规范。苟子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日: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日: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日: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日: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日:敬诎而不苟。请问为人夫?日:致功而不流,致临而有辨。请问为人妻?日:夫有礼,则柔从听侍,夫无礼,则恐惧而自竦也。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荀;『子·君道》)荀子说,怎么做君主?用礼义治理国家,普通实施礼义不要偏私。r怎样做臣子?用礼侍奉君主,忠诚顺从不懈怠。怎样做父亲?宽厚慈爱而有礼节,怎样做儿子,敬爱父母十分恭顺。怎样做哥哥?慈爱弟弟表示友善,怎样做弟弟?恭敬顺从不马虎。怎样做丈夫?极其温和不放荡淫乱,极其崇尚礼义,夫妻有别。怎样做妻子,丈夫有礼节就温柔顺从的侍奉,丈夫没有礼节,就担心畏惧,自己很恭顺。在这里,“礼”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等应该遵守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交往相处原则的设定,人们通过遵守“礼”,来实现维护当时社会人际秩序。苟子在《王制》篇中说:“天地者,生之始也;礼义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礼义之始也。为之,贯之,积重之,致好之者‘,君子之始也。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摁也,民之父母也。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上无君师,下无父子,夫是之谓至乱。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始则终,终则始,与天地同理,与万世同久, 夫是之谓大本。”荀予认为天地是万物生存的根本,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君子是礼义的根本,实行礼义,贯彻礼义,不断地积累礼义,达到最完善的程度,这是君子的根本,所以天地生养君子,君子治理天地,君子可以和天地的作用相配合,是万物的总管,百姓的父母。没有君子,天地u就得不到治理,礼义也失去了根本。在上没有君主和老师,在下没有父子,;这就叫做大乱。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之间,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和天地同一个道理,同万物一起长存,这就叫做最大的根本。建立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永恒的伦理关系和做人准则,使社会形成统一的认识,才不会造成混乱,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也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3、划定社会分工和百官职责=_一苟子提出了“农农、士士、工工、商商一也”,(《苟子.王制》)主张让社会形成分工,各务本业,各司其职,“农分田而耕,贾分货而贩,百工分事而劝,士大夫分职而听,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共己而止矣。”(《苟子·王霸》)荀子引用古书说,农民分田耕种,商人分货贩卖,各种工匠分别业务努力去做,上大夫分别职责管理政事,诸候国的君主分别守他们的封地,三公总管全国的大政方针和重要决议,那么天了只要拱手端坐就可以等待事业的成功了。社会上的不同职业者能按照社会分工安心工作,不做非分之想,不行非分之事,这样社会就能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苟子在《萄子·王制》篇中对于百官的职能也做了一一叙述。“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修堤梁,通沟渠,行水潦,安水臧,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 空之事也。···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兼覆而调一之,辟公之事也。全道德,致隆高,綦文理,一天下,振毫末,使天下莫不顺比从服,天王之事也。”荀子说,制定法令文告,审查诗歌,禁淫邪的音乐,按时修订各种规章制度,使落后的风俗习惯和邪僻的音乐不敢扰乱雅乐,这是大师的事。修筑堤坝、桥梁,疏通海水柒水沟,疏通河道排除涝灾,修固水库蓄藏水流,按时开放和关闭水库,即使遭受早涝灾害,年成不好,百姓仍然能有耕种并有收获,这是司空的事。⋯⋯讲究礼乐,端正举止行为,广施教化,美化风俗,普通地养育百姓并使他们整齐一致,这是诸候的事。使道德完备无缺,把礼义提到最高的地位,使礼法制度极为完善,统一天下,使微小的事物都振兴起来,使天下的人没有不和顺、亲近和服从的,这是天子的事。苟子对百官和天子的职能讲得非常清楚,明确了各自的责任,如果哪~项工作出了问题,就追究相应人的责任。“故政事乱则冢宰之罪也,国家失俗则辟公之过也。”(《苟子·王制》)让一个国家从政t府官员到土农工商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他r}在肯定当时已经形成的社会等级和职业分工的基础上,来规定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名分和位置,并要求其各尽其职,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安定有序的社会有序。4、以法治保障社会秩序安定前面已经提到,苟子以为人有好利、憎恨、好声色的天性,顺着这些i一天性发展下去,就有争夺、争利、残杀伤害、违背礼法、淫乱的行为,导j致触犯名分破坏伦理纲常,以致引起暴乱。所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除1+了礼之处,苟子提出要用法来保障。“听政之大分: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2j 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苟子.王制》)“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苟子.富国》)他指出:“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_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苟子·性恶》)即人没有师长的教化和法制的约束,没有礼义,就会偏邪险恶不走正道,违背、破坏社会秩序,所以古代圣王针对人的天性恶,就定礼义、制定法律,用来矫正、改造人的天性恶,使他们走正道,遵守社会秩序。从以上可以看出,萄子以法治来保障、维护社会秩序,通过礼的规范和法的约束,形成一个安定有序的社会。k 二、苟子礼治中的公平正义思想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荀子礼治思想的一部分。荀子对此多有论述。,卜-至国君,下至百姓,荀子都希望能做到公平正义,以此形成一个好的社会...风气。j。1、苟子希望建立“圣人为王”的明主政治,以主持国家的公平正义在封建君主统治中,荀子深知一个君主的品德、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关系着百姓的生存,所以对君主的品德、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要求。苟子认为治国者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苟子·君道》)君正,才能彰仪天下,做天下人的表率和楷模。荀子说:“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苟子.正论》)“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至大也,非至辨莫之能分;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和。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故非圣人莫之能王。”(《苟孚.正论》)在此,荀子提出了“圣人为王”概念。圣人在老、庄、孔、孟那里都是道德偶像,但此处苟子所说的圣人不只是人伦的模范和道德的象征,更主要是在能力和智慧上的超群出众,具有很强的治国能力,很英明的决策能力,能够洞察一切,明辨事非。《苟子·儒效》篇有关圣人的论述更能充分证明这一点:“修百王之法若辨自黑,应当时之变若数一二,行礼要节而安之若生四枝,要时立功之巧若诏四时;平正和民之善,亿万之众而抟若一人。如是,则 可谓圣人矣。”苟子说,遵循历代君王的法度,就如同区分黑与白那样清楚,顺应当时形势的变化,就如同数一、二那样轻松,习惯于按照礼法行事就如同运行身体的四肢一样,关于掌握立功的巧妙时机,就如同了解四季一样,能够稳定政局,安定百姓,使亿万人民团结得像一个人,如果做到这样,就可以叫圣人。“圣人也者,本仁义,当是非,齐言行,不失毫厘,无他道也焉,己乎行之矣。”可见圣人从道德的偶像变为能力和智慧的象征,能审时度势,治国安邦,德才兼备。所以人君要提高自身的道德j礼仪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一个具备上述能力的君主才能统治好自己的国家,并能长治久安。一个能力低下的君主,虽然能统治一时,但不能统治一世。苟子深知,在君主统治的政治体制下,一个好的君主是政治清明、民众安康的关键,一个好的君主才能主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从上而下形成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说:“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苟子.君道》)“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苟子·正论》)把君作为社会好坏的源头,君主如果是个明主,那么社会就会安定、人民就会幸福;君主如果是个暴君,那么社会就会混乱。苟子提出国君应像汤武那样“善为人所好”,不能像桀、纣那样“善为人所恶”。他说:“桀、纣者,善为人所恶也;而汤、武者,善为人所好也。人之所恶何也?日:污漫、争夺、贪利是也。人之所好者何也?日:礼义、辞让、忠信是也。”(《苟子·强国》)通过比较,指出了明主和暴君的区别,希望君主都能做一个明君。明君在人格和施政方针上做到公正不偏,就能主持社会的公平正义。他说:“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苟子·正论》)“请问为人君?日:以礼分24 施,均遍而不偏。”(《苟子·君道》)都是要求君主要做到公正不偏。“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荀子·致士》)一个国家要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国君就要讲礼义,讲正义,讲诚信等,这是禹和桀的不同之处。他说“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葡子.不苟》)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暗昧,诚实忠厚产生通达,欺诈虚伪产生障碍,真诚可信产生神明,虚夸荒诞产生惑乱,这六种情况产生的结果,君子必须谨慎地对待,这就是禹之所以成为圣王,桀之所以成为暴君的原因。萄子的这些话,都体现了他要求国君主持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2、荀子提出“选贤任能”的用人方针和多劳多得的分配理念,体现用人公平和分配公平在古代以人治为主的社会,苟子极力主张用人的公平。提出尚贤使能才是治国之道。“故尚贤使能,等贵贱,分亲疏,序长幼,此先王之道也。”(《苟子·君子》)“至道大形,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苟子·君道》)荀子认为尚贤使能是先王之道,尚贤使能才能把优秀的人才选拔的国家的治理中,使国家能够朝着政通人和的方向运转。荀子说:“论德使能而官施之者,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荀子.王霸》)以品德和能力选拔官吏,这是一个圣明君主的治国之道,也是儒家所遵守的原则。苟子非常清楚各级官吏是国家政令的执行者,官吏的道德修养和执政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政令能否得到正确实施,所以极力要求君主要选拔贤能者作为治国之才。但什么的人才是贤臣和能臣呢,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国君应选拔那些“内足使以一民,外足使以距难,民亲之, 士信之,上忠乎君,下爱百姓而不倦”(《荀子·臣道》)的贤者为大臣。荀子对贤臣的要求标准是忠君爱民,并有一定的执政能力。当然荀子对品德也有要求。“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尚贤使能而等位不遗。”(《苟子·王制》)王者用人的方针,没有道德的人不能让他有显贵的地位,没有才能的不能授予官位,没有功绩的人不能给予奖赏,没有罪过的人不能给予处罚。朝廷中没有侥幸得到官职‘的人,百姓中没有不务正业得过且过的人。苟子希望天下有德才的人都能得到重用,人尽其才,赏罚分明,国家没有遗位。这也有点理想化。荀子尤其提出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理论,非常难能可贵。他主张打破旧有的世卿世禄制度,反对“以族论罪,以世举贤”,不以出身定官职,对品行好,能力强、于国家有大贡献者,哪怕出身庶民,也应将之放到国家重要职位上,对那些虽然出身王公之家,但不能遵守礼义法度,于国家无贡献者,应坚决罢弃不用。《苟子·王制》说“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於礼义,则归之庶人”。在官员选拔时要坚持“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苟子·王霸》)的原则,提出“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苟子·成相》)可见荀子是一个“唯才是举”的思想家。苟子还提出在评定官员等级也要依据个人的德与才。“若夫谪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苟子·儒效》)比较德行而确定等级次序,衡量人的才能而授予官职,使贤人和不贤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地位,有才能和人和没有才能的人都能得到相应的官职,事上万物都得到适当的利用,各种突然变化都能得到处理。选拔出来的大臣“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邢下如26 影··⋯·是圣臣者也。”(《苟子·臣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萄子提出唯才是举、不苟一格选人才的理论,体,现了他希望统治者公平用人的思想,通过公平用人的机制,来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充满活力的社会。苟子还主张要按照官员的德、能、贡献来给予报酬。官员的品德要和他地位相应,地位和俸禄相应,俸禄和他的贡献相应。《苟子·富国》说“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苟子希望“朝无幸位,民无幸生”,反对不劳而获。3、苟子提倡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社会风气荀子在全社会提倡公平正义,认为公平正义才是君子的品格,是人们应该追求的道德标准。提出“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辨说也。”(《苟子·正名》)“正利而为谓之事,正义而为谓之行。”(《苟子·正名》)“不学问,无正义,以富利为隆,是俗人者也。”(《苟子·儒效》)苟子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提倡全社会都能像君子一样公平正义,而不能做一个只追求钱财的俗人。在这时里,荀子所说的“义”其实包括公平正义在内的更多的做人原则。尤其是当这些做人原则和金钱发生冲突的时候,不能只讲利,不讲义。苟子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苟子·荣辱》)“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君子能以公义胜私欲”;(《苟子·修身》)苟子通过士君子的道德品行来影响人们,指出君子不会因为贫穷而损道义,能够以公平正义战胜自己的私欲。苟子指出见利忘义、先利后义的人是小人,甚至是盗贼,“保利弃义谓之至贼”。(《苟子·修身》)荀子希望以此正确的义利观来指导人,7 们的行动,在全社会树立公平正义的风气。 三、苟子礼治中的诚信友爱思想培养国民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一个诚信友爱的社会,在苟子礼治思想中也有体现。苟子的诚信友爱思想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荀子认为君主应该以诚信治国荀子知道君主作为封建时代的绝对权威,君主能否讲诚信对整个国家的治理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强调统治者必须讲诚信,统治者以诚信治国。“上者下之本也,上宣明则下治辨矣;上端诚则下愿悫矣,上公正则下易直矣。”(《葡子·正论》)苟子还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论证了君主讲诚信对统治天下的重要意义,他说:“汤、武者,循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致忠信以爱之,赏贤使能以次之,⋯⋯是故百姓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为之出死断亡而不愉者,无它故焉,道德诚明,利泽诚厚也。”(《苟子·王霸》)汤王和武王,遵循治国之道,实行礼义,举办对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消除对天下人都有害的事,天下的人民都归顺他们,所以重视道德声望来引导天下人民,明确礼义来教导人民,做到忠信来爱护人民,崇尚品德好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并据此安排相应的等级职位⋯⋯因此百姓尊重君主如同尊重天帝一样,亲近君主如同亲近父母,为君主出生入死也不苟且偷生,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君主的道德真正的贤明,君主的恩惠真正的深厚。“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倍信而天下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强国》)荀子认为 汤、武能够得到天下拥护的原因,就是他们道德上讲究诚信,遵循礼义,伸张正义等。君主诚信就会受百姓拥护和爱戴,“贵之如帝,亲之如父母”,君主倍信弃义就会导致天下混乱。所以作为国君,诚信是君主为人的根本、也是治国之本。2、苟子在全社会提倡诚信友爱仁人君子在苟子的时代是道德优良、品行高尚的人。苟子认为,诚信是一个仁人君子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他说,“忠信以为质,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苟子·臣道》)荀子认为,一个人具备了诚信这一道德品质,才能取信于人,受人尊敬。他说:“宜于时通,利以处穷,礼信是也”;“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苟子·修身》)为了倡导讲诚信,萄子把一个人是否讲诚信作为区分君子小人人格高低的重要标准。他在《苟子·荣辱》篇中说:“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苟子说,君子,诚实待人,也希望别人对自己诚实;对人尽心尽力,也希望别人亲近自己,品德正直且办事中肯,也希望别人善待自己。那些小人,极力去做那些荒诞的事,却希望别人相信自己,极力去做那些欺诈的事,却希望别人亲近自己,他们的行为如同禽兽,却希望别人善待自己。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是以自己的忠信来取得别人的忠信,小人只求别人对自己诚信而对别人欺诈、不讲信用。他在《荀子·不苟》篇中说:“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甚,若是则可谓悫士矣。移。j30≯。;嚣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即使是日常所说的话也一定是诚实可信的,即使是日常的_举一动也一定是谨慎小心,不敢仿效流行的习俗,也不敢自以为是,像这样的就可以叫诚实的士人。说话没有定准,做事没有原则,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事情都可使其动摇而失去原则,像这样的人可以叫做小人。苟子严厉批判了小人的言.÷。而无信,行为不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行为。荀子强调人要进行自我修养,达到诚信的境界,讲求诚信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君子养心莫大于求诚,至诚则无它事。”(《萄子·正论》)“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倒,夫是之谓诚君子。”、(《非十二子》)不为名利所诱,不为诽言所恐,这才是诚信的君子。荀子在人伦关系上提倡友爱。他说“凡生乎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有知之属莫不爱其类。”(《礼论》)荀子从生命的角度上说,凡是扣i’有血气的动物都会爱自己的同类,人当然要爱自己的同类。所以荀子倡导l君要爱民,臣子要忠君爱民,父要爱子,子要爱父,兄要爱弟,弟要爱兄。他说“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无不爱也,无不敬也,无与人争也。”(《苟子·非十二子》)遇上君主就实行臣下的礼义,遇上乡亲就实行长幼尊卑的礼义,遇上年长的人就实行子弟的礼义,遇上朋友就实行礼节谦让的礼义,遇上身份卑贱辈份又小的人就实行劝告宽容的礼爹7义,没有不关爱的,没有不尊敬的,不与人相争,心胸广大如同天地能包{,容万物。“请问为人父?日:宽惠而有礼。请问为人予?日:敬爱而致文。请问为人兄?日:慈爱而见友。请问为人弟?日:敬诎而不苟。”(《苟予·君道》)通过苟子倡导的自上而下、君臣、父、子都互爱,-在全社会形成诚信11 互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第三章苟子的民生思想“隆礼重法”是荀子在政治上的治国理论,同时,苟子也是一个关注:民生的思想家,他关注百姓生存,提出统治者要重民、爱民,更要富民。对于如何让国家富裕,荀子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如“以政裕民”、“节用裕民”等。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并提出要“善假于物”,通过发明和创造工具,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苟子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这些理论构成了荀子的民生思想。萄子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经济建设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苟子的重民、爱民和富民思想苟子关注民生,重民、爱民和富民在他的著作中多处提及。荀子的民生思想是很现实的,从重民、爱民到富民,他的民生思想落到了实处,抓到了根本。1、荀子的重民、爱民思想苟子是先秦时代重民、爱民的思想家,他生活在战国后期,从各国的兴亡中,他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他在《荀子·王制》篇以水和舟来比喻君民关系:“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1丁i1’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苟子在《萄子·哀公》中也说:“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苟子在两处都借别人之口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国家存亡、社稷倾覆的利害关系来说明民众的重要性,富有哲理地阐述了誓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提醒统治者要重民。i苟子不但重民,还强调要爱民。苟子在《荀子·君道》中提出“故君1n人者,爱民而安,好士而荣,两者无一焉而亡”,只有爱民,君主的统治地位才会稳固。“爱民而强,不爱民者弱。”(《议兵》)苟子说:“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兵不劲,城不固,而求敌之不至,不可得也。敌至而求无危削,不p灭亡,不可得也。”(《苟子·君道》)“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苟子.千j制》)。荀子向统治者提出,君不爱民,民就不爱君,民不爱君就不会为君卖命,君主想求兵力强劲、城池坚固就不可能得到。兵不强城不固,当敌人来袭就只有坐等灭亡。苟子把爱民与君主的统治是否稳固联系在一起,以引起统治者重视。2、葡子的富民思想苟子不但重民、爱民,更重要的是提出统治者要“富民”,提出了民富则国富、民贫则国亡的理论。《苟子·富国》提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国富”。苟子极具远见地提出了如果百姓贫穷国家就贫穷,百姓富裕国家才会富裕的道理。《苟子-王34 制》篇日:“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荀子说,能够实行礼义的君主可以统一天下,关于处理政事的君主能够强大,能够笼络人心的君主可以安定,只会搜刮钱财的君主就会灭亡。所以以礼义统一天下的王者使人民富足,用武力统一天下的霸主使武士富足,尚且苟安的国家使官吏富足,濒临灭亡的国家富了国君的私囊,充实了国家的仓库。私囊富了,府库满了,但是老百姓却穷了,这就叫做君主富足有余,百姓一贫如洗,这样的国家,对内不能守卫国土,对外不能征战,那么国家的颠覆灭亡立刻就会到来。所以自己搜刮钱财就招致灭亡,敌人得到了钱财就更加强大,搜刮钱财的行为是招徕寇贼,养肥敌人,使国家灭亡,使自己危险的道路。所以明智的君主不走此路。在此苟子分析了王道和霸道不同的为政方针,提出了“王者富民、霸者富土”的理论。荀子主张王道,指出如果百姓贫困,将导致军力下降,战斗力不强,“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指出统治者不能一味搜剖百姓,弄得民不聊生、国家危亡。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许多王朝的覆亡莫不是如此。作为一个统治者如果上下聚敛,百姓贫困,就会走向“召寇、肥敌、亡国、危身”的道路。“落后就要挨打”也是我们近现代史得出的沉重历史教训,荀子早在二千年前就提出这一理论,实在值得我们吸取。 3、苟子的富民主张对于如何让百姓富裕,苟予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要统治者关心百姓利益,实行“以政裕民”政策。他说:“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n一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夫是之谓以政裕民。”I}.(《苟子·富国》)苟子提出要减轻农、工商业赋税,不大兴力役,保彰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耽误农时,这样,就能国富。对于农民家庭,荀子提出“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苟子.大略》)一户人家要拥有五亩田宅,百亩地,让他们耕种而不耽误农时,就能走向富裕。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发展工商业,他提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弘j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苟子·干制》)通过发展商业,沟通四方,i互通有无,使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物产都能够进行交流。《荀子·王制》日:“北海则有走以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蓄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宝去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而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苟子说,北部地区出产马和狗,可是中原地区得到了马和狗,蓄养并使用它们;南部地区出产羽毛、象牙和犀牛皮、曾青、朱砂,可是中原地区得到了它们并当成财,+宝;东部地区出产名下鱼盐,可是中原地区得到了它们并制成衣服和食物;西部地区出产皮革、耗牛尾,可是中原地区得到了它们并使用它们。所以有了商业,就能使“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使“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农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贾不耕田而致菽粟”。(《苟子.王制》) 民富,国家就会稳固,统治者就会受到拥护和爱戴,社会就有了物质基础。《荀子·富国》日“上下俱富,而百姓皆爱其上”,国家上下都富裕了,老百姓就会拥护君主的统治,“人归之如流水,亲之欢如父母,”(《苟子·富国》)国家就政通人和,天下归心。 二、苟子崇尚节俭的思想苟子崇尚节俭。他在《苟子·富国》中说:“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国计之极也。”荀予说,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节用开支,创造收入,时常谨慎删考虑这些问题,使天下的财货都有多余,国家就不担心财货不足。如果这样,那么上下都富余,财货多得没法收藏,这是最懂治国大计的。荀子提出治国富民要“节.其流、开其源”,这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节俭是苟子的富国理论的一部分。他认为,政府和人们都崇尚节俭,0一方面节约开支,另一方面扩大财源,国家和人民才会逐渐富裕起来,苟子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馀。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馀。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上以法取焉,而以礼节用之,馀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臧之。夫君子奚患乎无馀?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它故i焉,生於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襦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它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苟子·富国》)苟予说,使国家富足的原则是,节省费用,使人民宽裕,将剩余的钱财粮物好好地贮藏起来,节省费用必须按照礼所规定的等级标准去执行,使人民宽裕必须依靠政治上的各种措施。节约费用必定就有剩余的财物,使人民宽裕人民就富足。人民富足了就田地肥沃且得到治理,国地肥38 沃且得到治理那么粮食就能增产百倍,上百按照法令规定收税,下面百姓按照礼的规定节省费用,余粮堆积得像小山一样,即使人们不断地烧毁还是多得没地方收藏,君子何必忧虑没有盈余呢?所以知道节省费用使人民富裕,就一定会获得仁义善良的美名,而且还有堆积如山的财富,这没有曩一别的原因,就是产生于节省费用,使人民宽裕,不知道节省费用使人民宽___}裕,就会使人民贫穷,人民贫穷就土地贫瘠而且荒芜,土地贫瘠而且荒芜,锯那么粮食就达不到平常收成的一’半,上面虽然想法设法搜取剥夺,得到的还是很少,有时不按照礼的规定节省费用,就必定有贪利诈取的名声,而且实际上也会空虚贫乏,这没有别的什么原因,不知道节省费用使人民宽裕罢了。苟子在此论述了“节用裕民”的道理,其中心就是要“节用”,节约用度,通过“政”(国家政令)和“礼”(礼仪道德)两条途径来使上官下民蠢节约各种财用,使民有积蓄而国家富足[5]p114。; 三、荀子的人定胜天思想和保护自然资源意识苟子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他提出人定胜天,但又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这也是荀子民生思想的最可贵之处。1、苟子的人定胜天思想"荀子有着积极进取和创新的精神。“制天命而用之”、“善假于物”p‘|i¨都是他这种思想的体现。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萄子·天论》)”苟子说,自然的运行变化有它固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是圣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是暴君就不存在。用合理的措施去适应自然规律就吉利,用不合理的措施去适应自然规律就凶险。加强农;’1业生产而节省费用,那么天也不能使人贫穷,给养充足而活动适时,那么譬I天也不能使患病,遵循自然规律并坚定不移,那么天也不能使人遭受灾祸。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界,星坠日食等现象,都是自然界的变化,并不是什么天有意志,同政治的好坏毫无关系。苟子认为天不能主宰人类社会,一切祸福都是人所自取。在他眼里,所谓“天”,不外是一些“水旱”、“寒暑”、“祆怪”之类(所谓袄怪,也不过是“星坠木鸣”等等,无神秘性可言,“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苟子.天}’论》))或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之类,这些都是客观l:融的自然界的事物。人只要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就能改造自然为 社会所用。他在《苟子-天论》中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材),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从天而颂之,孰?1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於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苟子说,顺从天而称赞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盼望有利的天时而等待它的恩赐,哪里比得上顺应天时的变化而使天时为人类服务呢?听任万物自然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对万物加以改造发展呢?想要万物为自己所j用,哪里比得上合理地利用万物而不造成浪费呢?仰慕万物是怎样产生的i”。过程,哪里比得上去促进已经生成的万物更好的成长呢?所以放弃人的努m力而指望天的恩赐,就会失去万物的真实性情。荀子在这里认为人有主观能动作用,与其顺应天命,不如“制天命而用之”。人应该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主动地改造自然,让自然界为人类服务。荀子的这种人能胜天思想的提甘j,在先秦思想史上是划时代的,是中华民族认识发展史上的一大飞跃。1.二荀子还提出人类要善于发明和创造工具,为人类所用,以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他在《荀子·劝学》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自。学也。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予说,我曾经整天苦思冥想,却没有片刻时间的学习所获得的东两多,我曾经踮起脚向远方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山看得宽广。登上高山招手,手臂并 没有增加长度,却可以被远处的人看到,顺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听得人却能够听得清清楚楚。利用车马远行的人,虽然自己的双脚并不比别人便利,却能够到达千里之远。凭借船和浆渡河的人,虽然自己并没有好水性,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并不是天性与别人不同,不过善于利用客观事物罢了。荀子在这里论述了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人要“善假于物”,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苟子的保护自然资源意识荀子的伟大之处还在于他提出保护自然资源。他提出各项生产活动必须适时,要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他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馀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b百姓有馀材也。”(《葡子·王制》)明确提出了为保护林木的正常生长,要反对;|I乱砍乱伐,要定期封山育林,同时提出为保护渔业,使鱼鳖能够长大,要禁止在鱼鳖生育繁殖之时去捕捞它们。更不使用小眼鱼网和投毒方式去捕鱼。这样鱼鳖才能够长得好长得多,老百姓才能用度充足。森林也不至因乱砍乱伐而光秃秃,老百姓才能有足够的木材。他在《苟子·富国》中说:“伐其本,竭其源,而并之其末,然而主相不知恶也,则其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人们如果一味地开采自然资源,砍伐树木,竭泽而渔,焚林而猎,i-就从根本上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再生能力,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走上了一条自蠢我毁灭的道路,“伐其本,竭其源,而焦天下矣”。(《苟子.富国》)苟子提出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国家应该设置有关的官员,并明确他们的职责。他说:“相高下,视肥境,序五种,省农功,谨蓄藏。以时顺修,d' 使农夫朴力而寡能,治田之事也。修火宪,养山林,效泽草木鱼鳌百索,.以时禁发,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虞师之事也。”(《荀子·于制》)(治田即司=田,‘管理农业的官员;虞师即山虞和泽虞,管理山林川泽的官员。)“川渊深而鱼鳌归之,山林茂而禽兽归之(《苟子瞰土》)”。环境保护好了,生态就能平衡,生态平衡了,自然资源也就丰富了。荀子的礼治思想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他说:“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阻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二以当,以为下则顺,以为上则明,万变不乱,贰之则丧也。礼岂不至矣哉!卜≥--(《苟子·礼论》)”苟子说,天地的和谐,日月的明亮,四季的秩序,星辰的运量p’行,1江河的奔流,万物的昌盛,都是由于礼的作用。人的好恶的节制,喜怒的得当,也是由于礼的作用。用礼约束人民,人民就顺从,用礼规范君主,君主就明智,有了礼,经历千变万化也不会混乱,.违背了礼就会丧失一切,礼难道不是最高的准则吗?苟子在这里将自然界和社会均包括在礼的范围之内,认为如果社会人事搞不好,将会影响到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而带来人与自然界的不协调[6】p22。肾掣‘。参 第四章荀子的礼法和民生之间的关系荀子的礼法和民生不是各自独立的,二者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礼法制度可以促进民生,民生问题解决了,可以巩固礼法。一、礼法对民生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到荀子提出了“以政裕民”的主张,“以政裕民”除了经济上的措施外,还包括礼法方面的措施。《苟予·富国》中提出了“修礼以齐朝,正法以齐官”的施政主张,来保障“以政裕民”的实现。因为,如果朝廷“不隆礼义”、官吏不正法纪,那就必然导致朝廷权轻兵弱“令不下通”(《苟子·王霸》),这样,国家就危在旦夕了。相反,如果朝廷“隆礼义而审贵贱”,“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百官“齐其制度,重其官秩”,“百吏畏法循绳,然后国常不乱”(《苟子·王霸》),那么,国家就会兵劲民富,国家就能长治久安。具体说来,荀子认为,官吏必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职责分明。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政治清明,社会才会安稳,老百姓才能生活安定而富裕。“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案自富矣”(《苟子·王制》)。荀子“选贤任能”的用人方针,也是保障民生的重要政事。苟予以为政局稳定、国民富裕与选用官吏是有很大关系的。他说:“岁虽凶败水旱,使百姓无冻馁之患,则是圣君贤相之事也”(《苟子·富国》)。好的君主和官吏才会关心百姓疾苦,使百姓在水旱等灾害发生时,仍无冻馁之患。所以官吏必须励精图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就要求官吏要有可靠的德性、相应的才能作保障。 作为统治者,应该认识到民众富裕则国家富裕的道理,掌握下富与上富、下贫与上贫的辩证关系,通过礼法,来稳定社会秩序、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社会风气,“若是则万物得宜,事变得应,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仿仿如河海,暴暴如丘山,不时焚烧,无所减之,夫天下何患乎不足也。”(《苟子.富国》)如果能够实现苟子的这些礼法思想,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的。 二、民生问题对于礼法的重要性‘重民、爱民、富民在苟子的思想中,其实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的目的,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使君主的统治安稳。他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结论说:官吏如果“好取侵夺”,弄得民不聊生,贫困潦倒,国家就很危险,“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苟子.寝公》)。君主制国家的安定和统治稳固是他唯一的目的,“平政爱民”、“以政裕民”等都是实现¨l这一目的的手段。=一苟子认识到了国家和社会安定有序与人民富裕的互为因果关系,“故百珏.1。乐者,生于治国者也;忧患者,生于乱国者也”(《苟子.王霸》)。人民富裕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先决条件和物质基础,没有民富就没有国富,“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仑禀者财之末也”(《苟子.富国》)。没有民富、国家就不可能有政局的安稳,社会也不会向有序的方碰发展。“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苟予·王制》),社会混乱礼法就不能维持。“礼崩:I!¨乐坏”正是由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政局混乱、社会不安造成的。所以民富£oo·¨1是政局安稳和社会有序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礼法的物质基础。统治者要-h想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礼法的长久和尊严,就必须要富民,“王者富民”,(《苟子·王制》)国家和百姓富裕,自然就会“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苟子·千制》)。国家稳定和长久,礼法就能长久得到维持。 结语礼法和民生分别作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构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要o.体系。苟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内涵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国家的政治、经j济和社会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体现了苟子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二,思考,一些思想对当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建设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荀子倡导的公正、诚信思想对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是很必需的;他的崇尚节约的思想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是很有启示意义的。当然苟子的思想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他的重民、富民思想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的。抛开荀子的思想局限,正确吸收荀子的思想精粹是对我国.10..古代优秀思想和文化的继承,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二 附1:参考文献:[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2】、郭沫若:《十批判书-苟子的批判》,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3]、韩德民:《苟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齐鲁书社2001[4】、[5]、胡玉衡、李育安:《苟况思想研究》,[M】,河南,中州出版社,1983[6]、孔繁:《苟子评传》,[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附2:其它参考书目和文章:∑}一-1、司马迁:《.史记·孟子萄卿列传》≯2、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氯.3、马育良:《苟子对礼之存在合理性的另一种论证》,《孔子研究》1997年03期4、王廷洽:《论苟子富民富国的经济思想》,《学术月刊》1997年11期5、吴玫玲:《苟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6、叶舟、邢燕:《评荀子的人性学洗》,《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7、田耕滋:《论萄子的国家思想》,《汉中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8、豆建民:《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看苟子的经济思想》,《学术界》1997年02期9、李仙娥:《苟子礼法思想的特征与现代启示》,《唐都学刊》1997年04期lo、肖海军:《苟子国家学说述论》,《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6期11、刘周堂:《简论荀子在治国方略上的贡献》,《湛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12、王群瑛:《苟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代意义》,《高校理论战线》1998年09期13、廖建平:《苟子的“以政裕民”思想及其现代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05期一14、韩德民:《论萄子的礼法观》,《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4期15、吴洁生:《苟子治国从政思想探要》,《探索》1998年05期16、郭金平.惠吉星:《从苟子、董仲舒看儒家的人与自然关系学说》,《河北学刊》 1998年02期17、郑少珍:《孟子“性善论”与苟子“性恶论”之比较》,《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4期18、马尚云:《论苟子“节用裕民”的经济思想》,《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5期19、刘文静:《苟子的性恶论及其法治倾向》,《政法学刊》1998年04期20、李亮子:《葡予的礼学思想与社会历史观》,《史学史研究》1999年02期21、王廷洽:《论苟子的国家观》,,《中国史研究》1999年02期22、赵士林:《萄子的人性论新探》,《哲学研究》1999年10期23、韩德民:《论苟子的札乐观》,《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杜培:《萄子礼法一体论及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甘肃理论学刊》1999年04期25、郑杰文.魏承祥:《萄子对孔学的继承和发展》,《管子学刊》1999年01期26、张涅:《苟子礼治主义对汉朝政治的开启意义》,《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01期27、杜培:《荀子礼法一体论及其现代意义》,《科学.经济.社会》1999年02期28、卢有才:《苟子的社会历史观》,《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1期29、张泳:《孟苟法律思想比较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30、于光荣:《孔子、孟子和苟子的富民思想简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o年02期,。.31、陈延庆:《论苟子“隆礼至法”的礼法观,《管子学刊》2000年ol期。。。32、陈延庆:《论苟子“隆礼至法”的礼法观及其现实意义》,《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33、李惊雷:《略论苟子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34、李惊雷:《略论苟子的社会秩序论思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35、马志刚:《论荀子的社会分层思想及其特点》,《东疆学刊》2001年o4期49 36、罔海舰:《荀子政法思想简析》,《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37、唐雄山.黎红雷:《荀子人性思想新探》,《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38、洪磊.李秀芬:《试析荀子关于人在“隆礼至法”中作用之思想》,《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5期,i39、钱志鹏:《试论荀子的社会安定观》,《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2_一期i;40、.李云飞.李鹏飞:《对苟子“隆礼重法’’思想的现实思考》,《理论探索》2002年02期41、陆建华:《荀子礼学之价值论》,《学术月刊》2002年07期42、刘桂荣.刘伟静.李勇:《苟子的人性思想及其评价》,《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43、张绪刚.吴颖梅:《试论萄子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善44、余冬林:《试析苟子之“礼”》,《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k:’.期《‘嚣.45、.梅德高:《苟子德治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46、米继军:47、刘甲朋。48、李华华:期49、张朝松:50、张云英:5l、赵春燕:52、路德斌:53、谭焱良:54、姚玲燕:《荀子‘‘隆礼重法’’观辨析》,《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3年03期《苟子的商业经济思想》,《江苏商论》2003年O>期《苟子“礼”、“法”关系的价值再现》,《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苟子礼起源论的双重根据及启示》,《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10期《论荀子的德治思想》,《湖湘论坛》2003年01期《荀子治国思想述略》,《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3年10期《萄子一眭恶”论原义》,《东岳论丛》2004年01期《苟子德育思想探析》,《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4年01期《苟况与《荀予》32篇》,《今日山西》2004年02期 55、易兰:《荀子的社会理想及其局限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56、池桢:《孔孟苟的君主论:在圣与王之间的两难抉择》,《史学月于0》2004年06期57、唐贤秋:《试论苟子的诚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桂海论丛》2004年04期58、蒲沿洲:《苟子的生态环保思想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59、李善军:《从人性论看孟子、苟子的治国路径》,《前沿》2004年09期60、李维香.李雷:《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06期61、王保国:《评荀子的君本论和君民“舟水”关系说》,《史学月刊》2004年1l期62、刘永艳.孔繁芳:《苟子道德社会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63、唐贤秋:《孔孟苟的诚信思想比较及其启示》,《唐都学刊》2005年02期64、袁刚:《苟子“隆礼重法”思想对我国行政文化建设的启示》,《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65、王旭:《论孟、苟“礼”之差异及其与传统道德相异倾向的内在联系》,《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66、储昭华:《论荀子的“明分”思想》,《江汉论坛》2005年06期I。’。?61、万宝方.王国炎:《苟子“尚贤使能”的人才观及其现代意义》,《南昌航空工业学_I,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玉;⋯68、马纳.马斗成:《苟子“礼、法”思想试探》,《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69、高春花:《论苟子的治国方略及其学理依据》,《道德与文明》2005年04期70、卞修全.朱腾:《荀子礼治思想的重新审视》,《哲学研究∥2005年08期71、高彦平:《孟、苟政治思想异同之比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后记沦文从选题到最后的定稿,从预答辩专家的指导到外窜专家的评阅和指导,几经提炼、几易其稿,终于成型。从论文的写作中使我真正感到了成长和提高的喜悦。通过做论文,不仅仅是我知识的增长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让我学到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知、不断超越的学术精神!衷心感谢导师史建群对我论文的指导和审阅,感谢杨天宇、姜建设、张旭华、王星光等几位老师对论文的指导!论文被送到首都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考古研究所外审,对外审专家的评阅和指导一并表示感谢!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培养!学生李向东2006年5月15曰 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作者:李向东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彭岁枫荀子的礼法君子思想及其现实启示[学位论文]20082.董永在.马丽娜贾谊的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期刊论文]-平顶山学院学报2009,24(3)3.赵红双荀子的礼法思想[期刊论文]-理论界2007(3)4.黄义英.HuangYi-ying传统民生方略与社会治乱[期刊论文]-广西社会科学2010(1)5.张俊文.ZhangJunwen荀子的礼法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6.隋思喜荀子的礼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初探[期刊论文]-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22(1)7.朱冠军孔孟荀民生观评议[学位论文]20108.董娟荀子隆礼思想研究[学位论文]20089.李青云荀子礼治思想现代反思[学位论文]200710.臧乃康近现代西方民生思想及其制度安排[期刊论文]-理论导刊2009(6)引用本文格式:李向东谈荀子的礼法和民生思想[学位论文]硕士2006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