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

ID:37664488

大小:1.48 M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8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_第1页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_第2页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_第3页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_第4页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知止_忠恕与人格教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长春市委党校学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CPCCHANGCHUNMUNICIPALCOMMITTEE报知止、忠恕与人格教养李景林(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知止”观念和“忠恕”行仁之道,表现了儒家对自我认同、道德原则的普遍性及个体人格教养的独特理解。“回到你自己”是“知止”的根本义。知止展开为三重意义:回归自然、回向历史与成德知本。忠恕之道就是从最切己的欲望、要求和意愿出发,通过推己及人的践履工夫,达到于内外、人己、物我的一体相通,即“仁”的境界。忠恕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统一、限制性与沟通

2、性的统一,是不可以做“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的积极表述的。儒家论人格教养,特重“独”、“诚”的观念,“独”表征人格的独立性和独特性,同时又是向着他人和世界的一个完全的敞开性;“诚”则标志人性的完成,表现为一个转化实存和“形善于外”的工夫历程。[关键词]儒学;知止;忠恕;人格教养;独;诚[中图分类号]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466(2009)06-0029-08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格的教养,与历史传源。这就是“知止”。这个“回到你自己”,不同于西方统有密切的关系。“知止”和“忠恕”,是儒家思想中两哲学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所强调的个很重要的观念,它

3、对于我们理解现代人格教养的问是认知,而这里所谓“回到你自己”、回到你自己的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其着眼点则是存在,或存在的实现。我把它称作是一个存在“实现论”的立场,以区别于西方人那种一、知止与自我认同认知的立场。“知止”是先秦儒学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个“知先秦儒家和道家对“知止”这一观念都很重视。止”的观念,与个体自我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问题,有着儒道两家的“知止”观念,在思想内涵上有相通之处。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参照,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精神实质。什么叫知止?我们可以对它作一个现代意义的关于“知止”,《老子》三十二章有一个很经典的表简单界定,就是要“回到你自己”。不管是一个文化、述:“

4、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一个社群、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都存在“认同”的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问题。你首先要回归自己,回到自己合理的本分,找到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自己存在的“家”。民族有文化认同的问题,个体也有殆。”从经济体制到政治制度,从法律法规到伦理规自我认同的问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了这个认同范,从宗教仪轨到社会礼俗,人文世界的种种制度,莫的基础和阿基米德点,这个文化、这个社群、这个个体不属于“有名”,属于人为的创设。这个人文、人为的的实存,也就真正拥有了自己的“一贯之道”,站得住,创制,从哪里来?很显然,

5、是从自然而来。虽然“名”挺得起,从而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之原创性的内在动是根据自然的分际和条理来进行创制的,但其一旦产[收稿日期]2009-08-10[基金项目]此文得到北京师范大学重点学科(中国哲学)研究经费支持[作者简介]李景林(1954—),男,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孔子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No.6,2009(GeneralNo.119)29哲学与文化生,就获得了一种悖离自然而趋于形式化之势能。老其实,回归自然,用孟子的话说就更好、更完全一子所谓“知止”,直接所针对的,就是这种悖离自然的些。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6、。”(《孟形式化趋势。所谓“知止”,就是要把文明、人文的发子·离娄下》)“大人”,就是人格上有成就、人格完善的展保持在它自身的根据里。这样,它的发展才能保有人。这样的人,既有高度发达的理智,又葆有婴儿般内在生命的活力。的淳真。“不失赤子之心”,就是在文明的境域中把自儒家论“知止”,更突出了德性修养对人的存在实然的生命完整地提升和点化了。我们中国人很推重现和智慧养成的奠基性意义。《礼记·大学》说:“大学“大智若愚”的人。大智若愚的人很浑厚,自然的内涵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保持得很好,他的智慧澄明和流注在一种自然生命的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

7、整全性里。其实西方的思想也有这个层面。《圣经·马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一太福音》有一句话:“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个人能做到知止,内心才能定、能安,由之获得智慧而式,断不得进天国。”什么意思?也还是要回归自然。上达于道。这定、静、安、虑、得,讲的就是“知止”所必其实,在现实生活里面,德性正是我们获得幸福的基须的心性修养。这句话,不是讲一个直线的因果关础。没有德性的人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有些人有很系。知止而后有定、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