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

ID:37665123

大小:47.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8

上传者:qwe189537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_第1页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_第2页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_第3页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_第4页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高考冲刺阶段的两个增分策略一、考试技巧也是增分点高三到了冲刺阶段,可谓考试不断。这些考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训练学生的考试技巧。而这一重要功能,常常被学校和师生们忽视了。有的学校往往只在一两次大型模的拟考中,才要求老师和学生要按高考的程序和要求去做。即便学校这样要求,到老师和学生那里,也有不少是没当回事的,总认为这不是真正的高考,何必那么紧张呢。比如,领取试卷、分发试卷、考场要求、学生准备等等,与高考要求比,他们都会打折扣。至于平时的一般考试,就更随便了。他们关注的仅是考后的分数,而通过考试训练学生掌握考试技巧的过程,还没入他们的法眼,还不在他们的关注范围内。考生的考试技巧必须靠平时的小考和模拟考磨练出来。平时小考、模拟考,必须以高考的心态和要求来对待。部队有句话叫“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道理与此相同。高三学生以往的不说,就是高三这一年,大考小考也不知经历了多少,可谓身经百战了。比如20次吧,而高考则是最后的第21次,前20次都是为这第21次练兵的,如果前20次都严格要求,规范操作,这最后的第21次应该是非常娴熟的,是经验积累最多的一次,也应该是发挥得最好的一次。如果真能如此,以同样的水平走进试场,就会因为考试技巧熟练增加不少分。准确点讲不是增分,是不丢分,考场上不丢分就等于增分了。一科丢1分不算奇怪吧,4科就丢了4分;如果一科丢2分,4科就丢了89 分;其实很多学生因为考试技巧,不止将该拿能拿的8分给丢了,更有甚者,可能一科就不止丢8分。不仅统一组织的大考、小考要当高考来训练,到了冲刺阶段,学生自己做题,不管是完整试卷还是单项的习题,都可以按照考试要求进行自我训练。做题前把试卷准备好,工具拿齐,开始下笔就计时,按高考时间做,一到时间就停笔。一定要有适当强度的限时训练,比如语文的作文,高考可能只允许50分钟左右的时间,平时就要严格控制在这个时间内完成,不可以“能拖就拖”。以下几点,可能是师生们不太怎么在意的,但完全并且应该是通过平时考试得到改进或提高的。(一)充分利用考前5分钟高考发放试卷到动笔答题,大约有5分钟时间。这5分钟时间不准做题,但能看题。比较好的策略应该是扫描全卷,关注大题,既整体了解又重点关注,结合以前那么多实战经验,该怎样拿下这份试题,心中差不多就定普了。哪些题目简单,哪些题目较难,哪些题目根本不要指望,心中就有数了。先做哪些题,后做哪些题,哪些题留到最后碰运气,也就基本清楚了。待允许答题后,就可按部就班地做题。很多学生为了抢时间,拿到试卷后,就猴急猴急地在草稿纸上做题,并且从第一题做起。这样看似争取了时间,实际上没有整体观念,很可能会在不该花时间的题目上多花了时间,不知道还有比这更容易拿分的题目,导致简单的题目,分值更大的题目没时间做了。能做的题没时间做,能拿的分没拿到,这是最可惜的。9 (二)养成准确审题的习惯审题一定要细心、准确,尤其是关键字、词。有些题经常在一个字、一个数据里边暗藏着解题的关键。学生易犯这样的错误:有些题目一看,与以前做过的题相同,其实关键字词有不同,而审题不细心没发现,于是就按以前的思路和方法做,结果错了;或者做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与以前的不同,这时再来改正,都是花了冤枉时间。(三)形成个性化的稳定的做题顺序命题会遵循一定规律,从形势看,今年的高考试题肯定也是稳定为主,也就是说,今年的高考题,虽然现在没看到,具体内容不知道,但整份试题的结构、考点、题型、题量,现在基本可以预测到,顶多到时有些微调而已。也就说,通过我们平时的模拟题、训练题,可以训练学生形成自己的做题顺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形成基本稳定的思路和习惯,高考时,就按平时训练好的稳定的顺序,有条不紊地做题即可。不应等到高考的考场里再来思考这些问题。这样,既可以把宝贵时间都用于专心做题上,同时也不会在考场上手忙脚乱,造成心理紧张和焦急。一般老师指导时都会说,高考做题时要“由易到难”,但到底怎样由易到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尺度,只有靠平时考试来训练。平时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高考时就会乱方寸。(四)训练做题的速度同上面做题顺序一样,做题的速度也要在平时考试中训练。通过无数次考试,做题速度心中也应该有数,高考时就按平时的速度进行即可,不要在高考时为了抢时间而突然提速。因为,一份试题,9 会做的题目就那么多,如果突然加速,可能会把会做的题做错,而腾出时间去做后面的难题,又长时间解不下来,那很可能造成不会做的题依然没有得到分,而会做的题又丢了分。其实不要担心“做慢了,做不完”,高考时,如果始终在自己会做的题目上全神贯注,一直在会做的题目中按平时的速度踏踏实实地做,那一定会是正常发挥的,甚至是超水平发挥的。按照平时的速度,做到简单题得满分,中档题多得分,难题能得多少算多少,还不算超水平发挥吗?高考较量的其实不是在不会做的题目上,而是在大家都会做的题目上,看谁少丢分,甚至不丢分。有学生总是快速地把会做的题目做错,争取时间去做不会做的题,这简直有点傻。(五)养成强烈的得分意识平时考试,一定要训练学生的得分意识,得分的关键,在于学生能抓准得分点。抓准了得分点,可以以少胜多。有的学生答题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结果得分很少,高考又不是练钢笔字,写那么多废话干嘛?各个学科,各种题目,得分点也是有规可循的。比如高考作文,题目没写扣2分;两个错别字扣1分;不到800字酌情扣分;没有结尾扣分更重。这些都是一眼就能看到的表象,在这上面丢分是最不应该的。平时试卷讲评,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题目得分点,明白自己为什么被扣分,哪里扣了分。现在为了提高效率和统一评分尺度,不少学校采用网上阅卷,这也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老师对本班学生具体的答题情况没有全面掌握,很难了解本班学生抓得分点的能力,试卷讲评往往点不到位,点不到要害。9 (六)养成一次做对的习惯比如,一道题一次就做对,可能慢点,要花5分钟时间。如果第一次快点,花4分钟,但做错了;然后去发现错可能用1分钟,划掉错的重做可能要3分钟,这样,这道题共花了8分钟。哪个效率高不言而喻了。所以平时考试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次做对的习惯。老师要关注学生的答题习惯,答题思路,答题速度,答题心态,卷面书写等等,从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提醒学生改正。何况,高考的题量比较大,做题时间一般是比较紧的,往往是你还在埋头做题,时间已经到了,所以不要指望有时间来检查,纠错。也就是说,第一次做错了,可能就永远没有纠错的机会了。二、为学生解开心结是增分的有效途径非智力因素对备考效率的影响已经是人人知晓了,但知易行难,知晓了不等于做了,更不等于做好了、做到位了。比如,学生不能过度焦虑,这是大家懂的,但是否就等于解决了学生的过度焦虑呢?非也。一些学校止于动员大会上或班会上向学生讲不能过度焦虑的道理,而学生懂了道理,但自己无法消除焦虑。要真正消除学生过度焦虑,首先要找准焦虑原因和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高考冲刺阶段的学生真的是“心有千千结”,学校和老师的关键不在知道学生“有”心结,而在于能帮助学生“解”心结。以下几点思考,仅供参考:(一)成绩徘徊不前引起的焦急、担忧9 高中三年该学的学了,该练的练了,该做的做了,该考的考了,到现在只剩下30多天时间,每次考试成绩却上不去了,于是非常的焦虑、担忧,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我想老师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帮助学生。1.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学生往往会将自己的高考目标定得过高,因此就会为难以达到目标而增加焦虑。学生之所以将目标定得过高,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和高考形势估计不准,判断有误。老师就要在这两方面给学生作深入分析,说服他适当降低目标,恰当给自己定位,实事求是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增分点和突破点。目标定好后,就大概能定下高考要拿的总分数。总分定好后,就要分解到各学科,给各学科定个分数目标。看哪些学科已经到了极限,上不去了,保持现状即可;哪些学科还有提高空间,空间有多大,就在这些学科上寻找增分点和突破点,进行定点突破,提高空间越大的学科越予以优先。比如,给数学定的是120分,现在是113分左右,那就要帮助学生找到增加7~8分的增分点和突破口。怎样找呢?一是让学生系统看《考试说明》和2013年的高考试题,将考点一点一点梳理,从中发现有提高空间的考点和容易突破的薄弱之处。重点是那种看了之后好像知道怎么回事,但是又觉得说不清楚的地方。已经掌握到了八九成,就差一二成了,再用点时间,使把劲,就突破了,就像隔着一层纸,只需轻轻一捅了。二是巧做题。一看就会做的题不要理它,根本不会的也不要理它,就是那种感觉好像会做,但是拿不准的题目,9 或者独立不会,有人稍作点拨就会的题目,彻底地吃透它,拿准它,就突破了。重复会做的题目和做那种根本不会的题目,都是浪费时间。(二)成绩波动引起的担心、忧虑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到这个阶段考试会出现成绩波动现象,上次考得很好,下次又掉下很多,于是产生担心、忧虑。我想老师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去帮助学生。1.找到波动的“元凶”。波动可能是因为心态、情绪,那就要引导学生调整心态和情绪。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知识结构上存在缺陷,如果考试避开了他的缺陷,成绩就好;如果正好考到了他的缺陷,成绩就大降。这就要老师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结构的缺陷所在,然后指导他尽可能补上。方法与上面寻找“增分点和突破点”基本相同,此不赘述。2.引导学生换种心态面对,变“坏事”为“好事”。其实高考前的成绩波动真的不是坏事,可以把它看作“天赐良机”,是我们发现自身问题的绝好机会,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考前多发现问题多纠正问题,高考就可能少碰到问题,这不好吗?考前如果次次考得很好,把问题掩盖了,甚至会产生麻痹心理,到高考或许就真碰到问题了,这也不是没有教训的。(三)考试丢了不该丢的分带来的懊悔、自责考试中丢分就是一种无声的警告,善于抓住这些反馈信息,找到丢分的原因,及时调整,高考中就可以平稳正常发挥,取得好成绩,这也是好事。丢分原因可能有:9 1.考试心理方面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靠调整心态。2.考试技巧问题,如第一大点所列举的,也可参照第一大点的办法解决。3.学生自己的判断失误。考试是受时间和情境限制的,有些分数确实属于考场上拿不到的,但考试结束后,时间、地点、情境变了,加上同学和老师的提醒,可能一下明白过来了,于是就认为是该拿到的分,这就属于判断失误。对这类问题,老师要帮助学生作出正确判断,然后找出真实原因。比如,可能是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可能是解题思路存在隐性障碍。不过,这类题目往往只要一点就通的,正是学生的增分点和突破点,完全应该帮助学生突破。(四)对新题、难题的害怕、心慌有学生怕高考遇到难题,为此而担心,完全没有必要。道理很简单,70多万考生,面对的是同一份试卷,“我难人亦难,我易人亦易”,何必杞人忧天呢?题目容易,全省平均分高一些,题目难,全省平均分低一些而已。这方面怎样面对,老师们都有经验。有学生怕新题目,也一样是没有必要的。“我新人亦新,我旧人亦旧”。所以,面对新题,首先要心态平静,镇定。为了训练这种心态,平时考试老师们应该有意地出一些新题,让学生多碰一些新题目,见多了就不怕了。其次,老师们要指导学生碰到新题目时,要尽快与原有的知识和旧题目联系起来,找到“新”面目下的“旧”本质,实现“旧”与“新”的转换。高考题目再新,也不可能抛开已学的知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的题型,9 往往是形式变了实质没变,完全是可以运用原有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的,否则,全省的学生都没法做。只要找到新与旧的内在联系,就不难做出来。比如,高考作文,原来考话题作文,2012年改为新材料作文,看上去是新题型,但是,学生要运用的材料和作文的内容必定是原有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原来具备的,文章结构模式是原来训练过的,只是立意的角度要求有点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学生运用原来的知识可以理解和实现的。可惜的是,不少学生被它的新面孔吓住了,原来的东西没能很好地用上,吃了大亏。2014年4月19日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