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

ID:37700782

大小:144.2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9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_第1页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_第2页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_第3页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_第4页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_第5页
资源描述:

《荀子_虚壹而静_说新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廖名春摘要本文在讨论《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段的断句、错字等文献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探讨“虚壹而静”说的深层内涵。“壹”是一时的选择,“静”却是长时间的坚持;“壹”是“择一而壹”、“壹于道”,而“静”则是坚持“择一而壹”的成果,保持“择一而壹”的成果到底。关键词荀子《解蔽》虚壹而静中图分类号B249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9)01-0034-07作者:廖名春,男,1956年生,湖南武冈人,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简帛文献和中国思想史研究。北京100084“虚壹而静”说是荀子“解蔽

2、”论的代表,也是荀子认识论思想的基点。这一段文字,各种版本多有扞格不通之处,前贤今人的理解也颇有出入。今试作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大家不吝指正。一、“知道”与“知道人”的断句《荀子·解蔽》篇“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一段,杨倞注:“既知道人在于知道,问知道之术如何也?”①王天海案:“上句当读‘在于知道人’,由杨注可知。凡此句读‘人何以知道’者皆非。”②这是说,杨倞“知道人”连读,其断句是作:“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王氏对杨倞断句的理解是正确的,但以为“凡此句读‘人何以知道’者皆非”则值得商榷。今天一般的《荀子》读本,都以“故治之要在于知道”断句,

3、将“人”字归下读,作“人何以知道”。这一读法,从《荀子》上文看,当是不二之选。我们先来看《荀子》上文:“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心不知道,则不可①《荀子·解蔽》,宋浙北刻本。以下凡引《荀子·解蔽》篇皆同。②王天海:《荀子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48页。©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荀子“虚壹而静”说新释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

4、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可道之人论道人,乱之本也。夫何以知?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何患不知?”“何谓衡?曰:道。故心不可以不知道”是提出论点,“心”须“知道”,“不可以不”是否定之否定,“心”须“知道”的肯定语气更加强烈。“心不知道,则不可道而可非道。人孰欲得恣而守其所不可,以禁其所可?以其不可道之心取人,则必合于不道人,而不知合于道人。以其不可道之心与不可道之人论道人,乱之本也”,讲“心不知道”的危害,是从反面证明“心”须

5、“知道”。而“曰:心知道,然后可道。可道,然后能守道以禁非道。以其可道之心取人,则合于道人,而不合于不道之人矣。以其可道之心与道人论非道,治之要也”,则是从正面论证“心知道”的重要意义。“心不知道”,是“乱之本也”;“心知道”,则是“治之要也”,一反一正,对比鲜明,可知这一段讨论的是“知道”的问题,而非“知道人”之事。所以,下文的结论应该是“故治之要在于知道”,杨倞注的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从“夫何以知”、“何患不知”二句的讨论也能得到支持。杨倞注:“问何道以知道人也。”“心苟知道,何患不知道人?”俞樾:“此注甚误。‘夫何以知’与下文‘何患不知’相对,盖言‘

6、心不知道’则将与不道人论道人,必至妬贤害善矣,‘夫何以知’!‘心知道’则与道人论非道,必能惩奸去恶矣,‘何患不知’!此两‘知’字与‘知道’之‘知’不同,当读为‘智’。‘夫何以知’犹言夫何能智也。杨注以为问辞,失之甚矣。”①陶鸿庆曰:“俞说是也。而读‘知’为‘智’,则非。知,当读如字。以不可道之心,与不道人论道人,则终于不知道,故曰‘夫何以知’。读‘知’为‘智’,义转歧矣。”②目前的《荀子》注译本,基本都采用了杨倞注和陶鸿庆说。如李涤生的《荀子集释》、张觉的《荀子译注》和《荀子校注》,取的都是杨倞注。而章诗同的《荀子简注》、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的《荀子新注》

7、、杨任之的《白话荀子》、邓汉卿的《荀子绎评》,皆本于陶鸿庆说。只有蒋南华、罗书勤、杨寒清的《荀子全译》暗袭了俞樾说。依笔者浅见,杨倞注和陶鸿庆说皆有误,只有俞樾说可谓独具慧眼。如上所述,“心不知道”段论证的是“心不知道”的危害,而非不知“道人”的问题。“心知道”段论证的是“心知道”的重要意义,亦非知“道人”之事。杨倞注将“知道”的问题牵扯到“知道人”上,可以说是旁逸斜出,转移了论题,显不可从。陶鸿庆将两“知”字都释为“知道”,逻辑上也存在问题。“夫何以知”是说明“心不知道”的危害性的,如释为“夫何以知道”,也就是“终于不知道”,不但增字为训,而且语义重复,说

8、明不了问题;与上文的“乱之本也”也衔接不上。如读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