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doc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doc

ID:59127644

大小:1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9-13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doc_第1页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道家“虚静说与文学创作中的“虚静”之关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论文关键词]虚静道家文学[论文摘要]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从《老-y)的涤除玄鉴到《文心雕龙-物色》中的入兴贵闲,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入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由于在虚静状态下,文人与哲人会产生类似的思维活动,进入相同的精神状态,虚静的概念便被采撷到文苑中,并以其丰赡的内蕴逐渐成为一重要的美学命题。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心境清明,思想集中,就可以达到创作佳境。文学创作中的虚静说本为一哲学命题,这一命题始于《老子)。(老子)一书中提到: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为

2、人们只有保持虚静的状态,泯灭是非,消除差异,才能观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及其本质。到了魏晋时期,虚静这一哲学命题被人们借用到文学艺术领域。如宗炳提出澄怀观道,主体只有以空明虚静的精神状态去观赏山水形象,才能获得怡身畅神的审美享受,从中领悟到宇宙的本体。此后,刘璐也借虚静的命题阐述其文艺思想。如《文心雕龙物色》中提出:是以四序纷回,而人兴贵闲;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使味飘飘而轻举,情哗哗而更新。其中人兴贵闲一语是说在闲逸轻盈的心态下,外物触发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兴。此处刘樱表述了文学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即虚静之态。从涤除玄鉴到人兴贵闲,

3、也就是虚静命题从哲学领域进人文艺美学领域的过程。一个哲学命题被赋予某种美学意义,成为某种美学特质的代名词,绝不仅仅是表面文字的借用,或者说不能靠文字上的生硬牵扯来实现这种演变,其中必定蕴含着更深刻的联系。虚就是要求人们摒弃杂念和主观成见,以腾出足够的心理空间去容纳神思的活动;心绪宁静,恬淡闲适,不受外界干扰,是为静。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如:载营魄报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老子十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老子五十二章》)在虚静中

4、,主体专注于对象,心态统一,才能体察到自然界的精微之处,从纷繁中抓住本质,得其真。战国时管子学派和荀子讲的虚一而静,与老子的命题有着渊源关系。庄子又将老子的涤除玄鉴之意,发展成为,,心斋、坐忘的命题。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堕肢体,默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子要求人们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以达到神与物游的境界。虚静说是先秦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涉及人格修养、思维方式以及认识论等。作为哲学中所

5、述的虚静,不论是道家、儒家,还是法家,完全是从体道的角度出发,将虚静作为认识世界本体的途径。同样,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者如果能排除一切杂念和欲求,心境清明,思想集中,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文赋》),就可以达到情瞳眺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文赋》)的创作佳境。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刘鳃提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构思作品需以闲旷之心。同样的论述也见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神思》:故为文之术,首在治心,迟速纵殊,而心未尝不静,大小或异,而气未尝不虚。都强调创作中要保持宁静闲适之心。相较而言,人兴贵闲强调的是创造审美意象

6、前的身心状态((神思》篇关注的是文学构思中的心理活动,但这两个阶段又是紧密联结、难以区分的。从心理学角度讲,当主体处于心清神静的虚静状态时,大脑终止了对其他意念的思考,压抑了大脑皮层的部分兴奋区域,从而促进潜意识变得活跃,进而能记起、运用一些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表象。总之,当主体进人一种宁静专注的虚静心态中,无论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都会产生类似的心理活动和生理体验。《庄子达生》篇有梓庆削木为键的寓言故事,梓庆削木,见者惊犹鬼神,之所以有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是因为齐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a拙。庄子在《知北游》中借老子之

7、口说汝斋戒,疏渝而L.},澡雪而精神,措击而知!在庄子看来,只有去除世俗之知,功名之欲,保持虚静,才能实现精神世界的自由,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田子方》)。道家所谈的无功、无名、虚静,目的都是要排除一切干扰,保持精神的绝对纯净,进而泯灭欲望,消除争斗,社会就能和谐安宁,这才是道家的终极关怀。此处,道家虽不谈如何创造艺术美,但读者未尝不可从中有所发挥。如梓庆削木的故事,如果用美学的眼光来看,就其超越世俗功利的性质而言,就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刘祝的人兴贵闲说,也是通过疏渝五藏,澡雪精神,达到忘世弃俗、胸中廓然无一物的状态,以林泉之心拥

8、抱自然山水,才会发现自然之真美。另外,闲适的心态更能激发灵感,在精鹜八极,心游万初中,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文赋》),获得极大的创作自由。无心为文,反获佳作,正所谓无意乃佳,率尔造极(《物色》)。道家倡导这种无功、无名的空明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