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ID:45408433

大小:3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12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_第1页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_第2页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_第3页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_第4页
资源描述:

《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庄子文学批评中的“虚静”、“物化”说     庄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范畴,它们都是讲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构思过程中主体心态的。  “虚静”即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  "虚静"说渊源于先秦哲学,最早由老子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修养论之主旨。在老子看来,自然万物乃至宇宙鸿蒙一切都起源于他所谓的“道”,并受其支配。而“道”性为“虚”,为“静”。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庄子的虚静

2、说,从哲学上讲属认识论,是悟“道”的途径;从文艺上讲,属创作论,是创作主体进行艺术构思的一种精神状态。在文艺创作中,虚静能使创作主体获得思想解放,使创造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和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创作主体思维空前活跃,闪现灵感火花;还能能使创作主体提高艺术概括能力。《庄子·天道》:“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这里所谓的虚静,即是一种清虚、空明、宁静,不受任何主客观干扰的心态。又说:“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为天乐。”《人世间》中也说:“唯道集虚”。但他有进一步超越和发展老子的虚静主张,把它推延到主体创造实践的各个领域。庄子曾拿水作比喻,说明“水静犹明”能照见人的须眉,如

3、果人的精神静下来就能如明镜,照见天地万物,感受自然万物之美。例梓庆削木为鐻的寓言故事,它十分形象的说明了“虚静”的心理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梓庆能够制作出“见者惊犹鬼神”的作品来,正是因为他经过了“斋以静心”,进入到“虚静”的创作心理状态中。他排除一切功名利益的诱惑,排除一切世俗的观念的干扰,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在虚静中能够准确的观察、认识木材和鸟兽的天性,并以主体的天性去契合客体的天性,制作出的鐻才能达到鬼斧神工的地步。所以,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虚静心理是十分重要的。那么,艺术家怎样才能进入到这种心理状态呢?于是庄子又提出了所谓“心斋”(使心灵“虚而待物”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物

4、)、“坐忘”(“离形去知”)等一系列观点。“心斋”反复强调要“无视无听,抱神以静”,“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屏除耳目心知,与外界绝缘,用“气”来感知万物。而“气”则是一种无限的东西,是“虚而待物”的,只有用这种虚空的心境直观,方能把握“道”。这样才庶几乎能够“同于大道”或“达于至道”(以上引文见《庄子》一书的《人间世》、《大宗师》和《在宥》诸篇)。与“心斋”通的是“坐忘”是指从人的生理欲望中解脱出来。忘掉自己身体四肢的存在,抛开自己的聪明,塞耳闭目,离析形体,身如枯木,心如死灰,与大道相通。这种从生理和心理的欲望中的解脱,其实就是《逍遥游》中所说的“无物”、“无名”、“无己

5、”的自由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虚静。虚静的这两种心理状态的方式极为后人推崇和重视。但是庄子的“心齐”、“坐忘”、“虚静”说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它完全否定了艺术创造活动中人的感官作用,也否认了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理性逻辑思维对艺术创造作用,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不过后来的文论家和艺术家却更多地吸收“虚静”说积极的一面,屏气其消极的一面。从魏晋开始,庄子的“虚静”说被广泛的运用到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了。陆机是最早将虚静理论自觉运用于文学创作研究中的。《文赋》开篇即云:“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罄澄心以凝思”等都是强调作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保持一种虚静凝神的心理状态。刘勰又进一步将虚静理论

6、运用于艺术构思心理研究中。刘勰认为:虚静是创作构思的必要心理准备。只有摆脱外物的困扰,进入到超功利的虚静的精神状态中,才能打破“神有遁心”的局面,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自由自在的创作状态中,这一点是和庄子一致的。然而,刘勰又大大超越了庄子虚静中的“去智与故”、“无知无欲”的片面性,开始注重知识要在虚静的审美心态中,通过虚静发挥出来,要和作家的情感和想象融合一致。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吸取和发展了庄子的“虚静”思想,要求作家具有“虚静”的审美心态,进入到“身与竹化”的审美体验中去。  战国时代,除了老庄的“虚静”外,还有像管子和荀子提出的认识论上的“静观”学说,“静观”说突出理性

7、和思维的作用。如《管子》提出的“虚—而静”的命题,“虚”就是排除主观的成见,“静”就是保持心的安宁平静,主体只要做到“虚---而静”,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就会自动在你面前呈现出来。这于庄子的“虚静”说有着重大差异。庄子的虚静着重主体积极独特的自由体验,它能很容易地开启艺术家创作心理过程和读者欣赏心理过程的“本体自由”精神。排除一切主观和客观杂念的干扰,才能达到智慧的日月,洞鉴万物,使主客观进入到“物化”的状态。  人们在解读庄子的时候容易产生两种误解,一是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