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

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

ID:37999462

大小:17.3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3

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_第1页
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_第2页
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_第3页
资源描述:

《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二月春风为什么似剪刀?  贺知章的《咏柳》是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名诗,不少文人墨客对它推崇倍至,并阐释这首诗的好处在于:第一,万千柳丝表现了“柳树的特征”。不但写了柳树而且歌颂了春天。第二,从“二月春风似剪刀”中,看到了诗人歌颂了“创造性的劳动”  这样的阐释,几乎是无效的,因为根本经不起推敲。  写出了(反映了)对象的特征,就是好诗吗?抒情诗以什么来感人呢?是以客观对象的特征来感人,还是以主观的情感动人呢?  这样的阐释,也是扭曲的。  这是一首唐朝高级知识分子写的诗,他的脑袋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样的观念吗?,再说,一首好诗,一定要有如此这般的道德的教化作用吗?  这表现了机

2、械唯物主义,至今仍然在严酷地束缚着我们。  其特点就是连分析抒情诗,都不强调,是人主观的情感感动人。  正是因为这样,文章才不得要要领,时时用一些不着边际的话语来搪塞读者,如“构思新颖”,“比喻十分巧妙”,“形象突出”。岂不知,读者期待正是构思新在哪里,比喻如何巧妙,巧在哪里。形象是如何突出的。  机械反映论的特点,是把满足于客观对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统一性。  因而,虽然文章的题目叫做“赏析”,但是却没有任何的分析。  本来所谓分析,就应该分析矛盾,拘泥于统一性,就谈不上矛盾。  号称分析,为什么却连矛盾的边都沾不上呢?  因为一切经典文本,形象都是完整的,天衣无缝的,从表面

3、看来是没有矛盾的。  矛盾是分析出来的。  而分析是要有方法的。  这种方法并不神秘。  粗浅地说,就是”还原”。(这个方法和现象学的还原有一致之处,为避免把问题说得太复杂,请允许我暂时不涉及现象学)也就是根据把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有了差异就不愁没有矛盾了。  在这首诗里。最精彩的是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文章说,“比喻很巧妙”巧在哪里呢?有还原的方法,首先就要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当然不是。还是剪刀,却要说它是剪刀。就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歪曲了,但是,诗歌给人人感觉不是歪曲,而充满了

4、感染力。而且经受住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考验。那么第二,可以肯定它是很艺术的。第三,矛盾在于,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温暖的,一般说,不大好用剪刀来形容的。有人说,二月春风,虽然说的是阴历,等于阳历的三月,毕竟还是初春。还有一点冷的,所以用刀来形容并不是绝对不合适的。这有一点道理。但是,同样是刀,为什么只有剪刀,比较贴切,如果换一把刀,二月春风似菜刀,行不行呢?显然是笑话。这是因为,汉语的潜在特点,在起作用。前面有一句,不不知细叶谁裁出,有个裁字,后面剪字才不突兀。如果不英语,就没有这种联想的自由和顺畅。在英语中,剪和裁,并没有这样的现成的组合关系,而两个不相干的字,cut和desi

5、gn.  这是诗人的锦心绣口,对于汉语的潜在功能成功探索。  而这种成功的探索,所表现的并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且更重要的是,诗人对于大自然的美的惊叹。  美在哪里呢?  前面一句说,说是万千垂下绿丝绦,意思是柳丝茂密,按还原法,一般的树,枝繁则叶茂,而柳树的特点不同,枝繁而叶不茂,柳丝茂密,而柳叶很细小。很精致,诗人发现了这一点,就觉得这很是了不起。太美了。  再用还原法:本来柳丝柳叶之美是大自然季节变化的自然结果,但是,诗人觉得,这用无心的自然而然来解释是不够的,应该是有意的剪裁,精心加工的结果。  春天柳叶柳丝之美,在诗人看来,比之自然美还要更美。  有了还原方法,则

6、一系列矛盾都显示出来了。  第一二句的矛盾:柳树本不是碧玉,但是,就是要说它是玉,柳叶不是丝的,偏偏要说它是,这里当然有柳树的特征,但是,更主要的是诗人的情感的特征:用珍贵的物品来寄托珍贵的感情。但是,从语言的运用上来说,这样的说法,并不见得特别精彩。最为精彩的,是后面这两句,把春风和剪刀联系起来以后,前面的句子也显得有生气了。  剪裁在古代属于女红,和妇女联系在一起。  有了这个联想,前面的“碧玉妆”成,就有了着落了。女红和妆是自然的联想。  本文开头引用过那位学者也曾感到“碧玉”和女性有关,他说:  碧玉,又是南朝宋代汝南王小妾的名字,乐府歌曲有“碧玉歌”,歌中有碧玉小家

7、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出身的美貌女子。“碧玉妆成一树高”,在诗人的想象里,也许觉得那袅娜多次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  这说明,作者写到这里,手有点发软了,一方面,虽然感到碧玉和女性有关,但是,另一方面,在诗里却读不出来,只好含混地说像“那袅娜多次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一般。”这个碧玉,是汝南王的小妾吗?如果说是,就不但太坐实了,而且也太煞风景了。如果说不是,那么提出碧玉和柳树的关系不是多余了吗?  如果把“妆”和“裁剪”与碧玉结合起来,就不难理解这是一般女性的泛指。不一定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