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ID:38002280

大小:4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4-30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1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2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3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4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_第5页
资源描述: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集体备课导学案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型:新授课时间:2014年10月(三课时)主备人:徐旭红审核:班级:九年级学生学案教师导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结合背景,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通过朗读,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结构,把握驳立结合的缜密的论证。4、体会辛辣、犀利、讽刺味极强的语言。5、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通过学生自主诵读,能够扫清文字障碍,自主疏通文意,形成学习、分析文章、把握主旨的能力。二、学习重点、学习难点1、体会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三、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资料,主动探究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探究意识。四、知识链接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十五部。2、写作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东北,进华北,妄图侵吞中华。国民党乞求“国联”主持公道,而“国联”则袒护日本,认为日本

3、侵略中国是“合法”之自卫手段。一时悲观亡国的论调四起。蒋介石就有“著名”的“三日亡国论”——日本“军事的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要充足”,“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他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由此一些政客军阀,社会名流在北京、杭州等地举办大型法会,祈求神佛“解救国难”,“消此浩劫”。1934年8月27日上海有影响的《大公报》公然提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民族的自尊民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学生自主搜集材料。5。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针对舆论界的悲观亡国论调,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1934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4、》这篇杂文。3、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五、学具准备音频文件六、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展示目标。二、预习导学。1、了解鲁迅及时代背景。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玄虚()渺茫()脊梁()前仆后继()搽粉()诓骗()抹杀()xuán虚()jǐ梁()zǎi相()3、解释下列词语:①玄虚:②渺茫:③诓骗:④怀古伤今:三

5、、整体感知: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四、合作探究: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1.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53、第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五、当堂检测、本文的敌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得出的敌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悲观论犯了__________的错

6、误。对此鲁迅先生给予了有力批驳,说这不能算“自信力”,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展示目标。二、预习导学。下列书写完全无误的一组词是()A祈祷前仆后继一味怀古丧今B家谱不足为踞光耀地大物博C既然埋头苦干抹杀舍身求法D袒护求神拜佛倘若希望邈茫三、合作研讨:(一)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二)品读讨论探究第6—9段,: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7、”、“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谬误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误论据:两年以前,……却也是事实。语句:“总自夸”,“只希望”,“也是事实”,“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4.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