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

ID:38663943

大小:18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17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_第1页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_第2页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_第3页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_第4页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鱼类树突状细胞研究进展陈孝煊*§收稿日期:2018-02-04修回日期: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683)通信作者:陈孝煊,Email:chenxx@mail.hzau.edu.cn§共同第一作者,李思思§,周成翀,吴志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湖北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淡水水产健康养殖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水产养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430070)摘要:树突状细胞(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反应的细胞,在先天性免疫、适应性

2、免疫以及维持自身免疫耐受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一直是免疫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简要综述了DCs的类型及其在动物体内的功能、各类DCs的细胞标记。总结了鱼类DCs的分离、纯化方法和形态学观察方法;现有研究表明,鱼类DCs具有吞噬细菌、刺激T细胞增殖、诱导CD4+T细胞的活化、表达DCs的标记基因、被Toll样受体的配体激活、迁移能力、引起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等生物学功能;不同鱼类DCs的分子标记并不完全一样;鱼类的头肾、肾、鳃、皮肤、胸腺、脾、肠等均有DCs的分布。目前,对鱼类DCs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有许多重要问题需

3、要解决:①鱼类DCs目前缺乏明确的细胞标记,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提高鱼类DCs的分离、体内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水平;②加强和完善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技术的研究,掌握各种鱼类DCs的分离培养方法;③加强鱼类DCs在抗原递呈中的功能研究,对深入鱼类免疫机理研究,合理设计和应用疫苗,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鱼类;树突状细胞;形态;分布;细胞标记;功能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1DCs的发现与分类1.1DCs的发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s)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胞,是唯一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

4、胞反应的细胞[1-2]。据报道,最早发现的一类DCs是朗格汉斯细胞14(Langerhanscell,LCs)。1868年,PaulLangerhans[3]发现了人皮肤中一种常驻的树枝状形态的细胞并命名为LCs。LCs长期以来被误认为是一种神经细胞,直到Steinman[4]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细胞类型并进行了后续的相关研究,才确定LCs可作为定居在皮肤中的抗原递呈细胞。1973年,Steinman和Cohn[5]在体外培养小鼠脾脏细胞时发现了一群形态呈树枝状的细胞,并命名为DCs。后来Voohis[6]在人外周血液中亦发现这

5、种细胞。20世纪90年代中期,DCs在免疫学中的重要性被逐渐认识。有研究认为,小鼠淋巴器官DCs根据其是否表达CD8,分为两个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功能[7]。随后,有研究发现在非淋巴组织中功能表型与淋巴组织中CD8+DCs相同的细胞,但不表达CD8,而表达整合素CD103[8]。此外,DCs家族还被发现有另一类特征类似于浆细胞的细胞群,在病毒感染时,会产生大量的干扰素-α(INF-α),而且还能分化为经典的DCs,以抗原特异性的方式活化初始型T细胞[9]。自从在人类和小鼠中发现了DCs并进行形态和功能的研究之后,人们陆续在鸟

6、类、爬行类、两栖类以及鱼类中发现DCs的存在,这些细胞与哺乳动物DCs形态、分子标记及功能相同或相似[10-14]。1.2DCs的分类及功能DCs来源于造血干细胞(hematopoieticstemcell,HSC),局部造血微环境对其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如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Ⅰ型干扰素(INF-α)等细胞因子。在这些不同细胞因子的刺激下,逐步由HSC分化发育为不同种类的DCs并分布到身体的各部位[15-17]。根据DCs的表型、

7、功能及分化来源等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成熟程度来划分根据细胞成熟度,DCs可以分为未成熟DCs(immatureDCs,imDCs)和成熟DCs(matureDCs,mDCs)两类。两种DCs的形态、细胞表面标记物和免疫学特性不同。稳态条件下,体内绝大多数DCs处于未成熟状态,未成熟DCs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及处理能力,其细胞表面低表达CD40、CD80、CD86等共刺激分子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II类分子(MHCⅡ),不能有效递呈抗原来激活T淋巴细胞,从而导致免疫耐受[18]。未成熟DCs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可能有激活T细胞凋

8、亡、诱导T细胞免疫无能以及诱导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Tcell,Treg)的产生等[19],因此未成熟DCs又被称为“耐受性DCs”(toterogenic14dendriticcells)。成熟DCs通过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将抗原递呈给初始T细胞,从而刺激初始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