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

ID:38808426

大小:777.22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6-19

上传者:U-145848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_第1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_第2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_第3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_第4页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5高考历史一轮: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人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十一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1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近几年广东省高考命题的重点(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两大题型都有出现,分值2~6分,考查内容相对分散,没有集中在某一具体知识点上。在2015年的备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有:一是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出发,考查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训与经验;二是要将不同阶段经济建设与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外交乃至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全面地把握不同阶段的历史发展全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2)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2年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生产落后。 2.“一五”计划:(1)任务:集中力量优先发展__________。(2)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3)特点:重工业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发展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同时并举。(4)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2)结果: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3)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计划经济)和__________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图说历史】“一五”计划示意图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1956—1966年)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关系。②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工业国(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失误:(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①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多快好省大跃进工业经济困难②结果:全国掀起“__________”的高潮。(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①“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________、大办农业。②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③后果: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____________。 3.国民经济的调整:(1)措施:①在农村:纠正工作中的“左”的错误。②对国民经济实施“__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2)结果: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________领域。2.调整:经济邓小平(1)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2)1975年,________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一、“一五”计划优先在东北地区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原因:(1)我国重工业基础特别薄弱。(2)加强国防的需要。(3)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主要成就集中在东北地区的原因:(1)东北地区工业基础较好。(2)东北地区资源丰富,交通便利。(3)便于接受苏联援助。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和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1953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使中国迈出工业化第一步,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选自大纲版《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研读:材料一表明受“冷战”政策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新中国在制定“一五”计划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同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材料二体现了“一五”计划取得辉煌成就,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二、改革开放前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其经验教训1.失误:(1)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2)1958年“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过分扩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导致国民经济混乱,还破坏了自然环境。(3)人民公社化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原因:(1)受历史传统的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3)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3)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4)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适应。(5)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材料一材料二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研读:材料一图片中提出钢铁产量达到或者超过英国只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将钢产量作为超过英国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材料二两张图片说明在当时党错误方针的引导下,全国掀起“大炼钢”运动,“以钢为纲”以致农业生产没有人关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还破坏了自然环境。 考向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2013年山东文综)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B.“一五”计划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人民公社解析:选D。“新事物”是出现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排除A、C两项。“一五”计划苏联也开展过,不属于“新事物”;故选D项。 2.(2013年江苏单科)“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下列对“大跃进”的准确认识有()①“大跃进”只在农业领域展开②“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盛行③1958年“大跃进”快速推进④1960年基层对“大跃进”有所反思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选B。“大跃进”要求大办工农业,①错误。 3.(2011年广东文综)下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解析:选A。从材料中事件发生的时间为1958年。B项1973年杂交水稻培育成功;C项1970年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D项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B、C、D三项均与图片时间不符,排除。 1.(2013年广东东莞高三期末)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前后的状况。对此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化正成为时代的主旋律B.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C.新中国成立初技术人才匮乏D.国内形势日趋稳定解析:选A。注意“1953年”。当时正在进行“一五”计划,为适应工业化需求而进行院系的调整,故A项正确。 2.(2013年河南郑州二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C.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宪法解析:选B。A项出台时,还没有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排除C、D两项都发生在社会主义建立后。故B项最贴近题意。 3.(2013年广东顺德高三期末)下表反映了1953—2008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变化情况。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平稳快速发展B.最低点的出现与政策的失误密切相关C.新时期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明显变化D.最高点的出现体现了经济结构的优化解析:选B。最低点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因为这时期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影响。 4.(2013年广东中山高三期末)“在人民公社期间,中国农村共建起了七八万座大小水库以及相应的灌溉渠网络,当我们翻开新旧中国的两本分省地图一对照,就会发现,新中国的地图上,造福于农民的人工湖泊星罗棋布,与旧时代有天壤之别。我国的农业灌溉面积在1980年以前每年以1700万亩(3.5%)的速度增加。到1980年达到7.33亿亩。”材料反映出()A.人民公社化为中国的农业发展做出一份贡献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提高生产力C.“大跃进”运动带动农村水利工程的快速发展D.人民公社期间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 解析:选A。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人民公社,排除B、C两项;材料中人民公社期间与旧中国对照,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并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建设中更注重对农村的投入,排除D项。答案选A项。 5.(2013年北京朝阳高三期末)下列资料中,最确切地反映出国家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A.3亿多无地少地农民获得了4667万公顷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B.参加互助组的农户达到4536.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9.9%C.入社农户占总数的91.9%,参加高级社农户占总数的87.8%D.共有人民公社233973个,参加的人民公社的农户占90.4% 解析:选C。A项反映的是土地改革;B项只能反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其数值无法体现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C项的数据反映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项反映的是人民公社。 6.(2013年湖南六校联考)据中国档案材料,1950—1953年先后到中国帮助经济建设工作的苏联顾问或专家共计1093人。1958年8月赫鲁晓夫访华,中苏达成协议:在华苏联顾问或撤回,或改为专家,以后将根据中国的需要继续派遣专家。国务院通知“各部门聘请苏联专家必须严格贯彻少而精的原则”。苏联向中国派遣专家1957年有952人,1958年915人,1959年699人,1960年410人。对此理解不准确的是()A.“一五”计划的完成得到苏联的大力帮助B.中国试图摆脱苏式发展模式C.反映出中苏分歧越来越严重D.苏联撤走专家是中国“三年经济困难”的决定性因素解析:选D。党的“左”倾错误下“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决定性因素。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