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应揭示本质

对比应揭示本质

ID:39556999

大小:19.27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6

对比应揭示本质_第1页
对比应揭示本质_第2页
对比应揭示本质_第3页
对比应揭示本质_第4页
对比应揭示本质_第5页
资源描述:

《对比应揭示本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对比应揭示本质  对比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对比的角度有很多,比如正反对比、纵横对比等。考生不论采取哪一种对比角度,都不能为对比而对比,而要在论证过程中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以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同中求异的作用在于揭示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不同之处,尤其是相同或相近的事物或现象之中所包含的本质的不同。  比如,谦虚和自卑在表象上看起来有某些相似之处,某考生写的《谦虚和自卑》一文将这两个概念作了比较,指出两者的不同点:“谦虚就是虚心,不自高自大,不自以为是。”“而自卑是认为自己低

2、下无能,自己看轻自己,缺乏上进的勇气。”“谦虚是一种美德,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使知识不断增长,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自卑却是一种缺点。自卑的人往往自己瞧不起自己,时常自暴自弃,有了一点缺点或者遇到一点困难,就畏缩不前,唉声叹气,怨天尤人……自卑,使人类丧失前进的信心,使青年人未老先衰,把才华埋没在唉叹声中。”在这篇文章中,同中求异构成了文章的主体。这种文章,人们称之为“区分型议论文”,像“虚心和虚伪”“鲁莽和勇敢”“骨气和傲气”等题目,均可写成这类文章。  异中求同的作用

3、在于能够帮助人们认识事物或现象的本质。  比如一篇作文《自负和自卑》中指出,自卑和自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但究其根源,有共同之处,那就是不能正确地认识主客观世界,而且其结果都是成为“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这种异中求同的“同”,指的是本质的相同。  明确了对比的目的之后,考生可从自己擅长的角度,进行对比论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比的双方必须是同一范畴的事物  太阳和月亮可以比,比亮度,比温度;水和火可以比,比对人类的贡献或者比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洪水和猛兽看起来相去甚远

4、,但如果比较的是它们对人类的危害时,又属于同一范畴的事物了。可见,分辨对比的双方是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或形象的异同,更主要的还要看能不能找到比较点。  2.对比必须在同一关系下进行  木头的长度和夜的长度是不可以比的,因为一是空间的长度,一是时间的长度。智慧的多少与谷物的多少也是不可比的,因为一是无形的,一是有形的。  3.制定对比点,逐项进行比较  在议论文写作中,考生可以在现象、本质、原因、结果等方面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4.安排好对比的结构  文章在表达形式上

5、要做到前后照应、条理清楚,以增强对比的效果。  【例文点评】  从隋亡唐兴看人才  谈娴  纵观历史,各朝代的兴亡原因,大同小异,窥其一斑,可略见全豹。  就隋唐两朝而论,我们知道,隋朝只经历了两位皇帝就灭亡了,而唐朝的“贞观之治”,则被史家大加赞誉。  为什么隋朝这么快就灭亡了呢?在《隋唐嘉话》上记有这样一句话:“炀帝善属文,而不欲人出其右。”炀帝就是隋朝的末代皇帝。炀帝妒贤忌能之心极强。司隶大夫薛道衡,因为诗写得比炀帝好,炀帝就逼他自杀,并说:“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于才华高于自己的人就要

6、加以杀害,真是岂有此理?炀帝曾作《燕歌行》,当时文人学士纷纷写诗唱和,一般都是平庸之作,唯著作郎王胄的诗不在炀帝之下,炀帝就借故把他杀了。王胄临刑时,炀帝还故意口诵王胄诗中警句,说:“从今以后你还能写出‘庭草无人随意绿’这样的佳句吗?”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炀帝妒忌人才到了何等地步!炀帝如此不容有才华学识的人,他所宠信重用的就只能是些专事阿谀奉承、弄奸藏刀的小人了。  在这种人的治理下,隋朝怎么会不灭亡呢?固然,炀帝的妒贤忌能不是隋朝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是炀帝的心胸狭窄,不容贤能,无疑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7、  与之相反,唐太宗李世民对于人才却很重视。即使是曾经与他作过对的,只要是人才,他就给予重用,表现出了封建政治家宽宏大量的气度。例如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原太子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手下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迟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李世民登位后,不但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就因为魏征是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以后,由于魏征能大胆进谏,使得唐太宗避免了很多过失。唐太宗曾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去世后,他叹惜从此就没有这面“镜子”了。  唐太宗李

8、世民用人唯贤,不拘一格,不计较出身贵贱。他发现山东平民马周是个人才,便立即任命马周当监察御史。后来,又让马周担任宰相职务。马周在参与国政方面有不少建树,提出过不少重要建议。事实证明,马周的确是唐太宗治国的一个得力助手。  唐太宗为了纳贤,还确立了一套科举制度,从考生中挑选优秀人才。他看见考中进士的金榜,就高兴地说:“天下英才都落入我的手中了!”思贤之心,溢于言表。由于唐太宗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思贤望才之心如饥似渴,爱护人才,又善于任用人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社会政治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