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 第二课时

池上 第二课时

ID:40582712

大小:14.27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4

池上 第二课时_第1页
池上 第二课时_第2页
池上 第二课时_第3页
资源描述:

《池上 第二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池上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这些诗句吗?(播放,跟着朗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2、你们发现这些诗句的共同之处了吗?(思考寻找共同之处)对了,描写的都是故古时候孩童生活的画面。二、品读古诗抓住动作感知童趣1、再读读这三句诗,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小朋友。2、诗句中的哪些字令你印象最为深刻呢?(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出牧童骑牛图)贴士:读读诗,看看图A、找到了吗?“骑”和“振”,这两个表示孩童动作的字。让我们不仅看见了一个快乐的放牛娃,更能

2、从振这个动词,感受到了当时孩子在放声歌唱,歌声在树林里回荡。B、总结:动词的使用,仿佛让我们可以看见画面,听见声音。(2)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孩童学种豆图)A、你找到表示动作的字了吗?对了,就是“解”与“学”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纯真烂漫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耕田,却也没闲着,学着大人的样子笨拙的模仿着B、想想他们也会还会说些什么?也许孩子会说“爸爸,我也要种豆子嘛。”“乖孩子,豆子要种进泥土里,可不能撒一地哦。”C、总结:多么令人忍俊不禁的画面,儿童形象如此鲜活,真可谓是“画中有话,童趣十足”。(3)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3、出示孩童采莲图)A、撑字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小娃娃,在竭尽全力地划船。偷采则写出了他悄悄背着大人采莲蓬的模样。B、可小娃为什么要悄悄地去采莲,不告诉大人们呢?可能(他自己馋了),可能(好玩儿),可能(采回来给大人一个惊喜),一个偷采有无数的可能,满池的荷花都开了,他秘密地出发了……C、总结:这儿的动词使用,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不仅要大胆想象,还要合情合理。3、配乐品读已学古诗让我们欣赏着孩童生活的画卷,品读着诗句,感受孩子的无忧生活。三、借助图片尝试填诗过渡:原来古诗中的动词使用如此奇妙,你们想不想也尝试一下,填一填呢?(一)出示:争做

4、小诗人,填写小贴士:1、读读诗句,感知诗句的大意。2、结合图画中儿童的动作来填写词语。3、填好后再读一读诗句。(二)出图填诗1、出示:孩子放风筝图瞧,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就急着放风筝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填对了吗?这可是我们一年级已经背诵过的诗句,归与放描绘出了孩子放学后放风筝的那份快乐闲适的心情。2、出示牧童捕知了图:意欲_捕鸣蝉,忽然闭口__立_。(1)仔细看,小朋友手拿着网兜,想要去——捕鸣蝉。为了不让蝉发现,你看看他,小心地立在树下。(2)点像他的脑袋,短横是他的肩膀,点撇是他的两条腿,长横就是大地,像吗?(3)填

5、好后,我们再来读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你仿佛看见了一个小机灵鬼夏天捉知了的有趣画面。3、出示:清平乐村居图最后一句填写,难度最大,是我们六年级时需要学习的一篇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作。(1)准备好了吗?咱们逐个填写。先在图中找人物并标记出来。大儿,中儿,也就是二儿子,小儿。(2)接着我们看他们在做什么劳动。哦,大儿子拿着锄头锄杂草,那么这儿大儿锄豆溪东就完成了。(3)二儿子在编织鸡笼,那么这儿“编”与“织”都可以用,我们作者选用了后者,你们读读,有什么不同?似乎选用织鸡笼读起来更悦耳些。可见我们的诗词创作,不仅要顾及含义,还要考虑是

6、否朗朗上口。(4)最后一起来看看小儿子呢,瞧瞧他舒服的样子,怎么填?睡?都睡着了还怎么剥莲蓬来吃呢?躺?躺的意思是面朝上。对了,卧,指的是趴着的意思,你真棒!瞧瞧,小儿机灵讨喜的样子就被描绘出来了。四、总结通过自己尝试填写动作,我们发现填入的动作既要贴合诗句的意思即:诗画互映,更要你描摹出画面中儿童的形象即:用词准确。填写后读读,是否好听,也就是朗朗上口,这也同样是我们古代诗人必做的事情哦。今天品读古诗中动词的使用,感知儿童形象的学习就到这里了,愿你们的生活也如诗中孩童那般惬意愉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