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星星变奏曲

2、星星变奏曲

ID:40668476

大小:2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5

2、星星变奏曲_第1页
2、星星变奏曲_第2页
2、星星变奏曲_第3页
资源描述:

《2、星星变奏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执教时间:2011年9月日课题《星星变奏曲》课时数2共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流派;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能力方面:学习借助意象表达内心情感的方法,体会诗情,通过朗读进入诗境,领悟语言表现力。情感方面: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习,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教学准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体验,带动

2、对诗歌的理解品析;简介时代背景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题解与导入大家都学过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朦胧诗是新时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是文革后期一群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青年,利用诗歌的形式对现实进行反思和追求诗歌独立的审美价值的产物。作者江河,是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的主将之一。二、教学新知1、朗读诗歌,把握感情基调。(1)教师播放朗读配音,提示学生做字词、停顿和疑难的标注。(2)

3、提问:通过预习和听朗读,能否体会到诗歌中的感情基调?结合此问题的回答,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课下搜集到的有关作者、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资料。2、分析诗歌,把握结构和意象。  (1)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可分组、分段朗读,提问:诗歌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这些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构成反复句。)(2)分析上述句式,强调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修改意见(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请学生体

4、会这些物象的意象。(明确——夜、蜜蜂、星星、湖、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瘦小的星等。)(4)分析上下节诗中不同物象的象征意义:讨论、归纳。(明确——前一节诗中的意象营造出温情、浪漫、自由的氛围,后一节诗中意象描绘出寒冷和残酷的意境。)3、比较阅读,体会诗歌主旨:1.根据分析,本诗有两种意境:一种是光明与美好的,一种是寒冷和残酷的,组织学生讨论这两种意境该如何理解。讨论、归纳——光明和美好的意境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而寒冷和残酷的意境是诗人所厌弃和憎恶的,但也是诗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2.问:诗题中的“变奏曲”如何理解?(明确——本诗前后两个诗节在结构上基本一致,但诗

5、歌在意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上,形成强烈的对照,这正是变奏曲。)三、问题研究1、这首诗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这是借用音乐术语来说的,它提示这首诗是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诗的上下两节结构相称,基本手法和用语相同或相近,有同样的韵律。但上下两节的情境,意味发生了变化,如用“谁不愿意”和“谁愿意”就不同了。(句式、词语)这种情形如同音乐,两段录音曲在保持基本轮廓的基础上出现一点变化。2、诗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诗都是一群颤抖的星星”“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星”四、拓展延伸1、“柔软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在用形

6、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2、这是将“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形成类比联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景象与缀满繁星的景象类比,使人意会到令人向往的诗一般的生活境界。板书或小结作业布置练习:根据练习三要求写几句诗。课后反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