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者?忽视者?

关注者?忽视者?

ID:41050517

大小:23.5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8-15

关注者?忽视者?_第1页
关注者?忽视者?_第2页
关注者?忽视者?_第3页
关注者?忽视者?_第4页
关注者?忽视者?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注者?忽视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注者?忽视者?  题目  生活中,我们自以为是某个事件的关注者,其实,我们往往不明就里,只凑了个热闹,没过多久就忘记了,成为事件的忽视者。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作文材料提出了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秉承上海卷高考作文的命题思路,既强调思辨性,又兼顾学生的生活实际。  解读这道题,首先要界定一个概念,抓住两对关系。材料中,“事件”这个概念的定义应当是:在一定的人群中产生一定影响的社会事件,应当是关乎普遍认知、与社会整体利益相关的事件。而两对关系,即“关注者”和“忽视者”、“自以为”和“其实”,它们应当是对立统一的

2、。“关注”是表面上的,是“始”:“忽视”是本质上的,是“终”。“自以为”是表象,“其实”是本质。  之后,我们要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社会原因,也有个人原因。社会原因:如今是信息时代,每天有海量信息被推送到读者面前,信息传播速度过快过频,信息呈碎片化的趋势,很多时候民众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不完整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我们看到的不是事件的真相,而是媒体想让我们看到的事件“真相”。个人原因: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每天为生计奔波,自顾不暇,更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言“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样,民众不是事件当事人,没有切身的经

3、历,怎能深切感受到当事人的心境呢?  公众面对事件时,或者以旁观者的姿态进行不痛不痒的评论,或者主观情绪肆意释放,甚至演化成一场网络口水战,看似有同情与关注,实则一如鲁迅小说《药》中的“看客”心理与“围观”状态。其中也有可能是人对外界事件的猎奇心态:或者是民众受到时代洪流的裹挟,以热点事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是一种追逐时代潮流、追逐社会热点话题的“凑热闹”心态。  原因分析完毕,我们再来谈谈此类现象对社会的危害。人们对事件看似关注实则忽视,探究事件真相的欲望降低,出现了病态心理,如“佛系文化”“丧文化”以及加缪所言的“局外人”现象等。没有人对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弊病的事件真正追问

4、,个人将丧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随着时间流逝,甚至社会的价值体系可能就此崩塌。  就此,我们需要怎样的价值判断?我想应该是“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的同理心与真情实感;应该是公平、正义、善良、真诚,努力追求真相,不入云亦云,不跟风盲从;应该形成“一事当前,先问真假,再断是非,后说利害”的评论氛围。  如何做到真正的关注?建立起真相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在他人的事件中拷问自我的良知,进行自我审视,由此连接起人与社会的同情的纽带。  当然,并非所有事件都必须关注,“值得关注”是条件。如果说理者不盲从,那么他会在“明白就里”“不凑热闹”“持续关注”之外,补充这样

5、的思考:真正的关注,“态度”之外还要发声,还要行动。要有这样的思维进阶,我们还需共同努力。  适用素材与运用示例  适用素材  霍金去世后,不仅各大媒体及时报道,很多人在朋友圈、日常交流中也屡屡提及。  运用示例  人们假关注真忽视的背后还有一种“消费”心理。霍金去世,所有社会平台全是哀悼。人们真的如此关注他吗?并非如此,而是这种关注可以成为“提高”个体修养素质的利器。“消费”热点事件以完善、提升个人形象成了人们惯用的手段。而消费过后,事件本身如何根本无足轻重,科学理论、文学作品都不再重要,人们始终是个忽视者,忽视了精华,徒有脆弱的表象,――一考生  适用素材  今天,妈妈死了。也

6、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局外人》  运用示例  我们的社会,从来不缺唯唯诺诺的响应者,从来不缺事件中基数庞大的分母。我缺的,是在众人狂欢时能冷静思考的人,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是在黑暗中发光发亮的人。这些人,真正投入了事件,为它奔走效劳,为众人拨开迷雾,让自己从关注者变为铭记者。若不想让自己沦为忽视者,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接受,而要思考自己的力量能带来什么改变。否则,我们会连表面上的关注都丢失殆尽,变成加缪在《局外人》中说的那样:“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如此的冷漠,想必不是我们所愿。――一考生  适用素材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施韦

7、泽读到了一篇有关非洲大陆急需医疗援助的文章,之后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现有的成就,重新进入医学院学习。1913年,他和妻子来到西非加蓬,开始为非洲人民奉献他的爱心。他被称为“非洲之子”,于1965年在加蓬去世。  运用示例  或许,我们不需要激昂的呐喊,不需要媒体的推销,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颗默默却持久的关注之心。“喧哗者不真诚”,《白鲸》中如是说。来源于真诚与人性共振的关注,才能货真价实,随着时间变得有力.而不是溃散。西方哲学大师施韦泽在喝咖啡时看到非洲人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