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

ID:42400335

大小:62.80 K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9-14

上传者:qwe189537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_第1页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_第2页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_第3页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_第4页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考研政治新大纲讲义 一、历年题命题六大规律1、新增加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2、去年新增加没考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3、留在大纲多年没考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4、社会热点紧密结合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5、具有周年纪念意义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6、历年真题有大量重复,反复出题的知识点是命题重点!例子:一、单选题:1、(2008.7)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基本目标是(   )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促进社会经济增长  C实现充分就业                          D使更多的劳动者拥有财产性收入(1999文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目标是(   )A保证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B使劳动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C保证劳动者充分就业                   D实现共同富裕(1995文8)我国实施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   )A保证劳动者的充分就业                 B使劳动者老有所养   C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             D实现共同富裕2、(2000文.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D完善的宏观条调控体系              (1995文7;理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   )A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B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C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         D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二、多选题:1、(2004.19)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过程    C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发生转移的过程      D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 E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1998理.14)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同时也是(  )A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过程      B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C超额利润消失的过程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E资本家集团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2、(1999理.2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垄断发展的新现象有(   )A垄断资本跨部门发展   B大型企业间的联合与兼并加剧  C私人垄断加剧向国家垄断转变         D垄断取代了竞争       E跨国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1995理.13)二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获得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主要有(   )A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B跨国公司成为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主要组织形式C私人垄断资本普遍采用股份公司的企业组织形式E由国家出面组建的国际垄断组织的出现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成为经济生活强有力的支配者 3、(1998理.15)垄断价格的形成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              B垄断价格围绕价值波动C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和商品价值总额仍然一致  E垄断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D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1994理.13)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垄断价格的形成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按垄断低价的买卖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4、(2002文.25)邓小平提出,在改革中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是(   )A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B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C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D坚持共同富裕            E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1998文.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A不断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B扩大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C实行按劳分配,改善人民生活     D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5、(2006、2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有(   )A按劳分配中的“劳”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C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B按劳分配中的劳动量按照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来计量D按劳分配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2004.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直接的社会劳动D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E劳动者实际支出的劳动(2002文.2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B不能由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E还没有成为占主体地位的分配方式6、(2003.25)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E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                            二、2013年考研政治大纲详解             (一)考试说明1、考试性质                   思想政治理论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拨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大学本科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并有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专业上择优选拔。2、考试的学科范围考试的字科范围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3、评价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科考试在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考查考生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生应能:(1)准确地再认或再现学科的有关知识。(2)正确理解和掌握学科的有关范畴、规律和论断(3)运用有关原理,解释和论证某种观点,辨明理沦是非。(4)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较和分析有关社会现象或实际问题。(5)结合特定的历史条件或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背景,认识和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6)准确、恰当地使用本学科的专业术语,层次清楚、有论有据、合乎逻辑地表述。4、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3)试卷内容结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2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30%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1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18% 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16%(4)试卷题型结构单项选择题约16%多项选择题约34%分析题约50%              (二)考查的知识范围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 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映论的原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的内涵。上层建筑的含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特点。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 义的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的关系。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和平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第三节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第三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  国民党在全国统抬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杭日战争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3、国民党正面战场  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万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贾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木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六大制定全而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第四部分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理想信念的实现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2、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生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挤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3、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公共生活与公共轶序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宪法的特征及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限家机构。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和调解制度。第五部分 当代、形势与政策(一)形势与政策1、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2、年度间(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三2013年大纲与2012年大纲改动对照表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马原理大纲对比表 部分章节2012年2013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一)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 本章无变化  (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在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社会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实践与人的存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与统一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的内涵和特点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实质。发展与过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分析方法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本章无实质性内容的变化。1.增加了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2.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变为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的一致性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定辩证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的意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及其方法论意义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则区别认识过程中感性映论的原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本章内容无实质性的变化。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更改为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变为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3.加了一个自由与必然。   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真理与价值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及其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3.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自由与必然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其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本章无实质内容的变化,1.把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内涵改为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构成。2.阶级斗争的含义删掉了。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的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斗争的作用;阶级分析方法;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性质和作用科学技术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人的本质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个人与社会历史;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五)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1、本章删掉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2、剩余价值的含义改为剩余价值的实质3、绝对剩余价值生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含义。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劳动二重性。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货币转化为资本。所有制和所有权。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的实质。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的本质与后果。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循环。资本周转。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改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4.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改为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5.删掉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6.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改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7.把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和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改为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本质。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资本循环与周转规律发挥作用的制约因素。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利润和平均利润。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深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3.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构成及本质。资本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本质。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1.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形式及作用。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改为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 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3.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七)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形式和发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苏联模式。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在改革中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无变化,主要以选择题备战。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和性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组织原则。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斗争和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领导作用。(八)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2.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实现的长期性。“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本章无变化,主要以选择题备战。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毛中特大纲对比表部分章节2012年2013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本章无变化。1.2.3.4节的命题方式多以客观题形式考查,第5节科学发展观是本章的重点,可以与其他知识点相结合以分析题形式考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3.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5.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本章无变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属于基本考点,考试中会有所体现,但不会独立以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和动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经济纲领和文化纲领。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及其主要经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经验。本章无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属于比较重要的考点,考试必然会覆盖到,并且会以多种形式即单选、多选的形式进行考查,必须理解、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联系,并进行准确记忆。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社会主义改造理论1.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容。2.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属于比较重要的考点,考试必然会涉及到,主要会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查,考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需认真把握本章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2.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属于基本考点,其中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本章重点,除选择题外存在着出分析题的可能性。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章无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属于基本考点,考试中会有所体现,预计2013年以分析题形式进行考查的可能性较小,但会作为背景特征和其它知识点相结合进行考查,注意把握本章中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七)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本章无变化。本章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2009年已作为分析题考查过,预计2013年再出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  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2.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改革的全面性。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本章无变化。本章在毛中特课程中地位非常重要,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常考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表现、实现形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包括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可能会以分析题形式考查,这两个知识点有很强的现实性,同时也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建议考生重点掌握。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党中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五个知识点都是材料分析题考点,望考生认真备战。题型分布:本章考点多,题型杂,所有题型都出现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重点。 (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3.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本章无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基本考点,主要出选择题,重点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具体内容、依法治国和政治体制改革。     (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本章无变化。本章主要出选择题。重点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和科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本章略有变化。即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语言表述更简洁,实质内容无变化。本章是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重要知识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就业、教育、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问题。题型分布:选择题与分析题都曾考查过,考生应特别注意,把握民生热点问题。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2.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武力解放台湾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原则。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的科学构想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新世纪新阶段的对台方针政策。(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1.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2.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3.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人民解放军的性质和作用。建立巩固的国防。新世纪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3.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本章无变化。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对比表 部分章节2012年2013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改为“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只是语言表述的变化,不影响对知识点的掌握。本章以选择题为主。   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2.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及其原因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此章内容无变化,本章是重点章节,需要重点从宏观上把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级对国家出路探索的过程、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2.洋务运动的兴衰洋务事业的兴办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3.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戊戌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与教训(三)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本章无变化,本章内容虽然是重点章节,但是2010年已经在本章命制分析题,2011年又出了多选题,2012考生要注意对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复习,建议考生主要从选择题的角度掌握本章内容,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2.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武昌起义封建帝制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四)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本章无变化,复习本章时重点把握四个问题: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意义、国共第一次合作。2012年是中国共产党“二大”最低革命纲领制定9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周年。因此,建议考生特别注意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意义、最低革命纲领和大革命等相关知识点。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和伟大历史意义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大革命的失败及其经验教训改为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五)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把握的知识点有:两次会议——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两个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2.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红军长征的胜利(六)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本章无变化,2012年是延安整风七十周年,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考点的增加,标志着可能要命制选择题,乃至结合其它知识点命制分析题。注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如下:①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告,号召全国工农武装起来,进行民族的自卫战争。②   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③   1935年,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⑤   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新四军(简称新四军)。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2.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全国性抗战的开始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战略防御阶段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延安整风运动与中共七大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七)为新中国而奋斗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七届二中全会、《论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政协。 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2.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八)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步骤本章有一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意义”。需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过渡时期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经验。注意本章复习时需要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结合起来复习。 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2.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和条件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及其意义(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1.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成果。 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2.探索中的严重曲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动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文化大革命”的性质与教训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3.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十)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本章无变化,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中共十二大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纲领 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推动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根本原因和主要经验中共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思修法基大纲对比表 部分章节2012年2013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一)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1.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无变化 思想道德修修养与法律基础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理想信念的实现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2.理想信念的实现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考试分析  鉴于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2013年这一部分命制考题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2.新时期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3.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二)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1.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2.新时期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的统一。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3.做忠诚的爱国者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增强国防观念。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无变化考试分析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所以这一部分无论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希望考生高度关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问题,这些是党中央极为重视的问题,是近年来的高频考点。 (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三)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人生观。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2.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3.科学对待人生环境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无变化考试分析2011年考研政治这一部分命制了分析题,2013年再命制分析题的可能性不大,但要注意命制选择题,重点主要是人生价值及其评价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四)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1.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2.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3.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加强诚信道德建设。锤炼个人品德。无变化考试分析无论是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这一部分都是非常重要的。尽管2012年已经在本章命制分析题,由于道德问题始终是近年的热点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建设,2013年命制题目的可能性很大。考生特别要关注的考点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五)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1.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公共生活的含义及特点。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2.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3.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公共生活中相关法律规范。没有变化考试分析这一部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合交融部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我国两大治国方略,而且法律和道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所以这一部分无论是从理论地位还是考试地位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10年考研政治分析题37题就结合“文明出行”这一社会热点考查维护公共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2013年考研政治这一考点再次命制分析题的可能性较小,但要注意出客观题的倾向。(六)(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六)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没有变化2010年和2012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1.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2.大学生择业与创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与创业观。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3.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婚姻与家庭。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年连续3年本部分没有命题,备考2013年的考生要关注命题可能性较大的以下考点: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大学生择业与创业、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  (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七)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1.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和本质。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构成。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3.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掌握国家安全法律知识。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4.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树立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没有变化考试分析2013年考研政治复习时,考生需注意从宏观层面上领悟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进而增强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本章内容以选择题方式考查的可能性很大,希望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加以注意。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 (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八)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1.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宪法的特征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家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2.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 无变化本部分2010年和2012年每年都有命题,考生特别要注意“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这是历年考研政治法律基础部分的核心内容。对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和调解制度。行政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3.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民事诉讼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律制度。刑事诉讼法律制度。仲裁和调解制度。的复习,主要从宏观层面上进行掌握,理解我国国家的基本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等重要制度和法律概念。对于“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的复习,考生应主要从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相关的基本原理和基础概念,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法律问题。   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纲对比表  部分 章节2012年2013年变化情况分析及命题考查重点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年度间(2011年1月一2011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一)形势与政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重大方针政策。年度间(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综合国力竞争。大国关系。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地区热点问题。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挑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南北关系。南南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形势与政策考查时间仍然是本年度的1-12月。2012年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共有14个知识点,2013年新增一个考点: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西方干涉主义的新特点,表现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出现的一种以人道主义和捍卫西方共同的价值观为借口,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为手段,以推行霸权主义和构筑有利于西方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为目的的思潮和模式。考生要特别注意这个考点,另外还要关注以下考点:经济全球化、大国关系、地区热点问题、南北关系、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