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ID:42512739

大小:187.69 K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9-16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_第1页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_第2页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_第3页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_第4页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_第5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最新北师大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含本单元综合测试题第1课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基础达标]1.老子主张“无为”,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这在当时主要反映了()A.新兴地主的要求B.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要求C.手工业者的要求D.富裕商人的要求2.下列孔子的思想屮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A.“仁”和“礼”B.“仁”和“为政以德”C.“克己复礼”D.“忠恕之道”3.孟子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材料所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礼治B.仁爱C.仁政D.兼爱4•“文王行仁义而王天

2、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学说B.墨子的“兼爱”思想C.韩非子的变法革新主张D.庄子的“齐物”观点5.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吋,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这句话反映的是()A.“大一统”理论B.“罢黜百家”C.“天人感应”D.“仁政”思想[能力提升]6.《史记•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国策略。该治国策略所属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7.“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

3、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A.儒家B.墨家C.法家D.道家8.自汉武帝以来,汉代政坛曾出现“世为边郡守”“世为二千石”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的减弱C.儒学地位的提高D.世家大族的出现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李斯上奏)“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

4、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黑京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下焚书之命,行偶语之刑”。——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三董仲舒向汉式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做了哪些努力?⑶如何

5、评价秦汉时期推行的思想文化政策?答案精析1.B[老子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是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体现,是其保守性的反映。]2.B[孔子的“民本”思想指的是“仁”,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体现了孔子对百姓的重视。]3.C[材料体现出孟子提倡统治者对“鳏寡孤独”者的关心、爱护,并以文王“发政施仁”的典故加以强调,由此可知孟子的政治主张是“仁政”。]4.C[“世异则事异”是论点,“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狡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5.C[“天有四时,王有四政”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从

6、而为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6.B[材料的主旨是:简约而容易掌握,事情少而成就大。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故B项正确。]7.A[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由此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儒家的“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8.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汉式帝时期开始尊崇儒学,特别是元帝以后,经学兴盛,著名的儒者世以传经为业,通过经学入仕,又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故C项正确。]9.(1)发展趋势:

7、从百家争鸣到思想统一。原因:国家从分裂割据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加强。(2)战国时期,诸子努力用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3)秦朝的“焚书坑儒”措施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西汉的“独尊儒术”虽也有钳制思想的不良作用,但提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且推动了教育与儒学的发展。解析(1)问需先明确三则材料的核心內容,再分析其趋势和原因。(2)问结合材料提炼即可。(3)问要注意客观地评价,辩证地评价。第2课宋明理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