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ID:42873612

大小:8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9-24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第1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第2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第3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第4页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课题解读<<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因为是回信所以用“答”).谢中书即谢征,“中书”是他曾作过的官职.“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者“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作者简介陶弘景公元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有<<隐居集>>.课文赏析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2、(yú)其奇者。本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写作上概古今,包四时,兼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而能仅用68字,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之:助词“的”.“共谈”:共同赞叹.本文第一句有高度的概括性:1、写作对象上2、时间上3、谈论的人群。以“共谈”概说人人都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和上句“山川之美”有对应关系.观察角度上一仰一俯.以白云、高山、流水构图:峰高水清,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水的倒影给山铺上了异彩,相映成趣,清爽宜人.“两岸石壁,五色

3、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四句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五色:青黄黑白红).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觉极目眺望.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色彩相配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晓:清晨.歇:消散.乱:(意译:此起彼伏).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这四句中有2个转变1、时间由晨至昏2、景态由静至动(与上3句).这四句主要通过对朝与夕这两个时间段的生物活动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晨昏变化之美.“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

4、复有能与其奇者.”--欲界之仙都:欲界:人间(意译:人间天堂)自:自从.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康乐”曾是他的封号.未复有:不再有.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其:代词,代前文所绘之景.奇:奇丽.最后文章以感慨收束.“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感,希望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整体感知本文主题:本文以清俊的笔调描绘了秀美的山川,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结构:总--分--总一层(1句)概述山川之美的无穷魅力.二层(2-6句)具体描绘“四时”“晨昏”的山川之美.三层(7句)总体

5、评价,侧面衬托山川之美.画卷三美的结合: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

6、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课后练习1.默写课文。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