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案)doc

老山界.(教学案)doc

ID:42915776

大小:7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9-23

老山界.(教学案)doc_第1页
老山界.(教学案)doc_第2页
老山界.(教学案)doc_第3页
老山界.(教学案)doc_第4页
老山界.(教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老山界.(教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老山界》教学案学案一、注音惊惶()呜咽()咀嚼()矗立()蜷()酣()然入梦点缀()落()下二、思考1、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地点的词语,根据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来梳理文章结构。3、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写翻山之难?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对待的?这表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三、课后收集长征图片和文字,同学之间交流,探讨长征精神。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重点、难点: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

2、意思的作用。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亲历了这段历史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撰写的回忆录《老山界》。二、关于老山界和背景了解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称誉。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

3、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叶剑英等一代革命伟人率中央红军三军团、中央军委纵队、后卫五军团、八军团日夜兼程翻越老山界。三、仔细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1、对照注释,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掌握字词的意思。2、划出表明时间和地点的有关词语。3、按时空的转换,简要叙述所发生的事情。4、梳理全文结构,归纳文章大意。A、词语积累B、梳理时间、地点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里——黎明的时候——下午两点多钟。表明地点变化的词语:沿着山沟向上走——山脚——峭壁上(雷公岩)——山顶——山下。C、依据时间、地点理

4、清事件时间地点事情第一天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黎明以后下午两点下午两点以后时间地点事情第一天下午瑶民家与瑶民攀谈天黑山脚下准备爬山夜里半山腰夜行军半夜山路上半夜露宿第二天黎明以后雷公岩翻越雷公岩下午两点山顶登上山顶两点以后山下征服老山界D、依据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梳理结构起因(第1段):交代要翻越老山界。经过(第2-33段):记叙翻越老山界的具体经过。结局(第34段):点明翻越老山界的重要意义。四、分组讨论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翻山之难的?面对这些艰难,红军战士是怎样的态度?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小结:翻山之难红军的态度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

5、观主义精神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睡觉难观赏夜景、酣然入梦吃饭难鼓足勇气、继续前进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第二课时一、重点研读A、研读“星夜爬山”有关语段,思考:1、文中说“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奇观”表现在哪里?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2、这段描写的观察点和视角有什么独到之处?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从山脚到山道,视觉先从山脚往上望,再从“之”字拐的路上向上看,采取仰视;而后向下看,采用俯视,这样,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山路的曲折迂回,山势的陡峭险峻,使读者如身临其竟般感受到老山界的“高”和“险”。3、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

6、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风貌。B、研读“半夜露宿”语段,思考:(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所“闻”的又是什么?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所“见”所“闻”景象给人什么感受?(3)周围是寂静的,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4)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5)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二、探究探析句义文中还有不少语句具有深刻的含义,这都需要我们进行仔细的揣摩。现在我们试举3例,来作一番探究。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

7、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生怕”是很怕的意思,“不准”是命令语气,“不要”是祈求语气,文中原词强调了我们的部队纪律严明,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保护。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飞机当然不会“叹息”,这里表明红军并不害怕敌军,用“叹息”构成了对敌人的揶揄口吻,反映了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并暗示了红军长征是为北上抗日的目的。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

8、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这句话中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