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脊髓

人体解剖--脊髓

ID:43205343

大小:4.23 MB

页数:26页

时间:2019-10-02

人体解剖--脊髓_第1页
人体解剖--脊髓_第2页
人体解剖--脊髓_第3页
人体解剖--脊髓_第4页
人体解剖--脊髓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体解剖--脊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延髓脑桥中脑间脑小脑端脑脊髓枕骨大孔脊髓一、位置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称为脊髓圆锥。脊髓圆锥下端延续为一根细丝,称为终丝,止于尾骨后面的骨膜,有稳定脊髓的作用。终丝内无神经组织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处续于延髓,下端至第1腰椎体下缘。成人约45cm。新生儿平第3腰椎。第一腰椎颈膨大:与上肢的神经支配有关腰骶膨大:与下肢的神经支配有关颈膨大腰骶膨大C4-T1L2-S3二、外形(1)呈前后略扁粗细不等的圆柱状。(2)脊髓有两个膨大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2条前根31对后外侧沟2条后根31对在后根上有膨大的脊神经节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

2、成1条脊神经,由椎间孔出椎管。前根为运动纤维,后根为感觉纤维,脊神经为混合纤维。(3)脊髓表面有6条纵沟前正中裂后正中沟(4)脊髓的节段:每对脊神经前、后根相连的1段脊髓,称为1个脊髓节段。脊神经31对,因此,脊髓分为31个节段:8个颈段(C)12个胸段(T)5个腰段(L)5个骶段(S)1个尾段(Co)马尾:脊髓节段高于同序数椎骨,而脊神经根仍然从相应的椎间孔出椎管,以致腰、骶、尾部的脊神经在椎管内几乎垂直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马尾的临床意义: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临床上在此穿刺比较安全。马尾胚胎3月时,脊髓和椎管等长;4

3、月开始,脊髓的生长速度比脊柱慢。三、脊髓的内部结构在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灰质在中央,白质在周围。(一)灰质后角(后柱)前角(前柱)中间带侧角(侧柱)T1-L3中央管灰质连合前角后角中间带侧角1、前角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前角运动细胞可支配躯干四肢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可区分为大型的α运动神经元和小型的γ运动神经元,前者支配肌梭外的肌纤维,引起骨骼肌的收缩。脊髓前角运动细胞2、中间带在侧角内(T1~L3段),侧角细胞与内脏运动有关(交感神经神经元),发出纤维随前根走出,支配平滑肌、心肌和腺体。骶副交感核:位于骶2~4段中间带,与内脏运动

4、有关(副交感神经元)。(3)后角:内含多极神经元,统称后角细胞。主要接受后根的各种感觉纤维,其轴突主要有两种去向:一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进入对侧或同侧的白质形成上行纤维束,将后根传入的神经冲动传导到脑;一些后角细胞的轴突在脊髓内起节段内或节段间的联络作用。脊髓后角细胞(二)白质包括前、后、外侧索和白质前连合前索后索外侧索白质前连合脊髓白质主要由根纤维、固有束及长距离的上、下行纤维束(传导束)组成。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外侧索前、后外侧沟之间后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白质前连合灰质连合与前正中裂之间的白质,由左右交叉纤维组成。薄

5、束楔束(3)纤维束1)上行纤维束(感觉传导束)①薄束和楔束(a)位置:位于后索,薄束在后正中沟两侧;楔束在薄束的外侧,仅见于第4胸段以上。薄束楔束楔束:第4胸段以上的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薄束:第4胸段以下(乳头平面)同侧的本体觉和精细触觉。(b)功能传导同侧躯干、四肢本体觉(深感觉)和精细触觉。(c)起源(胞体位置,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薄束来自胸4以下的同侧的脊神经节;楔束来源于胸4以上的同侧的脊神经节,它们由脊神经节的中枢突组成。(d)终止(第二级神经元的位置):分别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核发出轴突继续向上传导

6、。(e)损伤症状:一侧薄束、楔束损伤,表现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障碍。深感觉冲动通过感受器沿脊神经节的周围突→脊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的中枢突→薄束或楔束→薄束核或楔束核(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上行。薄束或楔束脊神经节周围突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②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外侧索前索对侧躯干四肢皮肤痛觉和温度觉对侧躯干四肢皮肤粗触觉(c)起源(胞体的位置,即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它们均由对侧后角细胞的轴突组成。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行。(d)终止(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丘脑。由丘脑发出轴突再上

7、行。(e)损伤后症状:一侧脊髓丘脑侧束损伤,表现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觉障碍。浅感觉的感受器的位置位于皮肤。脊神经节周围突脊髓丘脑前束脊髓丘脑侧束浅感觉冲动通过感受器沿脊神经节的周围突→脊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的中枢突→脊髓的后角细胞(第二级神经元胞体)→脊髓丘脑束→丘脑(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上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b)功能:它们的功能是传导躯干和四肢的随意运动的冲动。2)下行纤维束(运动传导束)①皮质脊髓束包括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a)位置:皮质脊髓侧束位于外侧索,皮质脊髓前束位于前索。(c)起源:它们

8、均起于对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运动神经元,其交叉部位在延髓的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存在脊髓全长;皮质脊髓前束只存在于上胸段。(d)终止:在脊髓内逐渐和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联系,将运动冲动传至前角运动细胞。(e)损伤后症状:在脊髓损伤一侧皮质脊髓束可引起同侧侧损伤平面以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