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ID:43557090

大小:1.19 MB

页数:13页

时间:2019-10-10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人心思变,革故鼎新。2.内容(1)农业①对农产品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③大规模

2、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②给企业部分权利。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3.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误区警示]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在当时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进行的,虽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束缚,冲击了斯大林体制,起到了“掘墓人”的作用,但其在经济改革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的局部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

3、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13(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知识点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改革是一次突破斯大林模式不成功的尝试;勃列日涅夫改革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导致苏联的经济发展逐渐陷入停滞。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4、。(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2)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了所有制结构。(3)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4)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局限(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仍优先发展重工业。(3)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4.结果:最终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

5、的解体。[知识点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主题一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13(1)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2.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1)积极性:在

6、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生产的发展。(2)局限性: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3.比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异同。(1)同:①目的: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结果:前者收效甚微,后者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停滞不前。③原因:两者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2)异:内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农业,后者的重点在工业。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1957

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根据上述材料,分析造成上述不良后果的原因。答案 不良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歉收;苏联被迫增加粮食的进口。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

8、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2)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答案 同意。掘墓人:(积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守墓人:(消极影响)对斯大林模式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