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昆曲艺术

浅谈昆曲艺术

ID:44388100

大小:3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0-21

浅谈昆曲艺术_第1页
浅谈昆曲艺术_第2页
浅谈昆曲艺术_第3页
浅谈昆曲艺术_第4页
浅谈昆曲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昆曲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昆曲艺术浅谈昆曲艺术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T秋万代。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日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

2、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o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冋娘家”交流演出。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5月18口,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o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

3、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耍的作用”。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白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

4、人们的焦点。2004年4月,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携手两岸三地艺术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在世界巡演。2006年进演美国加州,连演十二场,场场爆满,昆曲艺术开始走向世界。白先生曾说:“昆曲就像一个精美飞瓷器,放在角落,时间长了,落满了灰尘,没有人知道它的美。把它擦拭干净,放在灯光下,它的透明的光泽会让你惊叹。”这个瓷器止在历史的尘埃中脱颖而出,绽放耀眼光彩。2006年3月,南京紫金剧场上演全木《1699•桃花扇》十分成功。此后,口先勇携《牡丹亭》走进了北大、北师大、北京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儿十所有名大学,所到Z处掀起了昆曲热。200

5、7年国庆期间,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文化访谈录”节目中,人们看到连续七天播出的《于丹•游园惊梦》。很快,根据于丹昆曲系列讲座为基础修改润色而成的新书《于丹•游园惊梦一一昆曲艺术审美之旅》出版,昆曲义工白先勇先生欣然为此书做序。口先生自己也撰书,演讲,参与排练昆曲等等,为昆曲的传播积极奔走。走进学术界,关于昆曲的著作也已是数量颇丰,朱栋霖,吴新雷《中国昆曲艺术》、纽骡《中国昆曲艺术》、周秦《苏州昆曲》、张允和《昆曲FI记》、余秋雨《笛声何处》、口先勇《嫦紫嫣红牡丹亭》《我的昆曲之旅》《白先刃说昆曲》《牡丹还魂》、刘静《幽兰飘香一一昆曲Z美

6、》等等,给昆曲的研究和传播注入强大的力量。社会的大环境对昆曲的重视,作为一名爱好者,有必要对其一些知识进行探讨和梳理,希其能对目前关于它的研究有少许的添补。二、昆曲的产生及历史变迁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提出一个观点: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和时代精神,而“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昆曲的故乡一一昆山,这里口古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事丰富多彩,是它孕育世界文化遗产的戏剧幽兰一一昆曲。元代初期,昆山地区人口稠密,商业发达,市井茶楼酒肆民间艺人卖场的场所,南词曲调得到流行并流传。元后期,昆曲始祖顾坚“精于南词,善作

7、古赋”,与当时文人顾阿瑛,杨维祯等人來往甚密,经常一起咏唱,把流传在昆山一带的南词曲调进行加工,改进,整理成只有清唱的腔调,取名“昆山腔”。“昆山腔”一词从此成为昆曲另一代名词。明代曲家魏良辅曾“足迹不下楼者十年”专心研究戏剧咅乐,将弋阳腔,海盐腔的咅乐融入昆山腔,向北曲名家张野塘学习,并将口己的唯一女儿许配了他。使昆腔兼具有南曲的委婉清丽和北曲的深沉浑厚,再将昆腔语言改为上层社会通行的“中州韵”,并用江南丝竹,吹管和打击乐伴奏,建立起“水磨调”的昆腔体系,使昆山腔在众艺中迅速突出,达到美轮美奂的境界。嘉靖末年,曲家梁辰鱼,经过多年磨

8、练,一部大型传奇《浣纱记》横空出世,将昆曲推向舞台,完成昆曲发展的最后形式。剧中讲述西施和范蠡的故事,成功塑造两个典型形象。梁辰鱼在编词度曲中基本遵循“水磨调”字正腔圆的原则,同吋根据自己“转喉发响,声若金石”的优势,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