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4901402
大小:49.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1-02
《校本课程地开发和实施方案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档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方案一、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依据: 校本课程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它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料源,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根据新课程改革和国家制定的教育目标,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和主要依据有: 其一、素质教育的需要。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社会没有创新就不能进步,一个学生不能创新就不能高质量的生存。校本课程
2、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特殊的作用。 其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校本课程必须以学生为本,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和兴趣,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兴趣开发出不同的课程。 其三、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和课程开发的需要。新型教育模式下的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同时又是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设计者。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充分锻炼和发挥教师的科研、课程开发的能力和水平。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原则 针对性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结合本
3、校的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出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增进文化科学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校本课。文档 循序渐进的原则。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课程开发的补充,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生儿”。它的开发和实施没有统一的现成的模式。它的开发实施必须建立在边学习边实践的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边实践边总结,做到逐渐认识、逐渐提高,逐渐深化,最终实现完美。 主动参与和全面开发的原则。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的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和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的自身的性质、特点
4、、条件以及可利用的开发的资源,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与校外团体和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的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的活动,是一种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过程。这就势必要求教师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并尽可能的开出符合学生实际及需要的课程内容。 可操作性实用的原则。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不应停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注重内容选择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上。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生动活泼地参与校本课程的学习上,参与配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三、校本课程开发设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5、》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校确定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课程都不强调学生背诵某种知识和结论,而是强调学生参与和体验。四、校本课程实施过程:文档(一)领导小组 组长:郭红琪副组长:司翠琴成员:王俊强、吕俊强、李华鹏、王素芳、李海燕领导小组是具体负责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组织、领导、决策、管理和协调工作,以保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顺利进行。(二)、培
6、训教师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明确校本课的定义,开发的意义,开发实施的过程,原则,评价等。(三)确定目标:引导学生形式各种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树立学科,爱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四)开发实施内容1、《礼仪文化》2、《爱校教育》3、《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文档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为指导,坚决落实《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的精神,紧密结合本校教育理念和主体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核心内容
7、,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并以此为契机,树学校品牌、开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二、课程开发主旨:1、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处理好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的关系,克服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承的倾向。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与适应性,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处理好现代
8、社会科技进步与学生发展的关系,概念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状。4、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三、开发目标: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文档2、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3、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