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

ID:45316793

大小:185.50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11-11

上传者:U-25928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_第5页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含解析)(I)一、单选(每题2分,共80分)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墨子·告子》载:“诸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这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C.“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材料中没有反映;C项应为“传子”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D项应为以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D两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统属关系,……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反映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选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由于被封的诸侯王在封地上有很大的独立性,所以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利的高度集中。xx高考江苏单科考查了分封制下的等级特征。预计在xx高考命题中,仍有可能从分封制的目的、对象、权利义务、走向崩溃的原因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2.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烽火戏诸侯”反映周幽王利用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从作战。由于幽王“烽火戏诸侯”,当犬戎入侵的时候,没有诸侯肯来救驾,周幽王战败死去。B项非“宗法制引发”,C项君主专制时代不对,D项申侯并不是维护了宗法分封制。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分封制3.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A.甲: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B.乙: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C.丙: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D.丁: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信息,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事宜”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排除;B项“违背了三纲五常”,错误;D项“分封制”,与题干材料“立太子”无关。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及其影响4.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中国古代社会受宗法制的影响,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而且宗法制有利于共同的民族心理的形成,故A排除。中国古代真正的国家,具有家国同构的特点,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家国同构5.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国家管理制度化D.为民主政治奠基【答案】C【解析】大秦帝国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制手段,体现了国家管理的制度化特点,C符合材料含义,故选C;礼仪政治侧重从文化角度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从制度角度来分析,现代化的含义是向制度方向转变,A错误;中国古代不是法治社会,B错误;秦朝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不能民主政治奠基,D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紧扣关键信息和所学秦朝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6.《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答案】A【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可知,秦朝在地方上推行县制;“十里一亭,亭有长”“乡有三老、有秩、蔷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县级以下,又设有乡、亭、里等行政单位,从中可以看出秦朝在地方上建立了比较严密的地方管理体系。材料涉及的是秦朝的地方管理制度,并没有提及皇权、中央体制,B、C项均可排除;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并不是等级制度,D项也不对;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易错警示】本题考查秦朝地方行政机构的划分。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县设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县”隶属于郡。县级以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从上到下依次为郡、县、乡、里等。7.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A.实行分封制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C.实行郡县制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郡县制与周代以来的“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与材料中“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相符,故C项正确。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即三公,属于中央官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B项错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即皇帝制度,与材料中“统一性”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8.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材料表明秦朝政治体制建构的本质含义是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C.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D.由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封建专制主义集权之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视天下一切为个人私有财产,百姓难以摆脱对君主的依附,故A项错误;由血缘政治转向地缘政治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着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度,中央集权政治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下虽无世禄之臣”可见秦朝废除了世卿世禄制,打破官员任用上的血缘标准,这从本质上反映了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卿大夫亦世其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也”,可知秦朝以前是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秦朝打破血缘关系,开创官僚政治。9.中国古代的“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从近世开始,部分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周边政权已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B.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度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D.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迅速扩张【答案】C【解析】【详解】“方国”就是一定区域内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集团,帝国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故C正确;周边政权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说法过于绝对,也没有体现方国的问题,故A排除;皇帝制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重要制度,不是实质,故B排除;中央王朝统治范围的扩张,不属于实质,故D排除。故选C。【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方国—王国—帝国”,学生应该抓住题干关键词“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从方国与帝国的概念区别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答案。10.“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A.重农抑商B.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D.削弱相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意思是,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央集权11.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郡守【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秦朝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执掌百官的奏章,所以答案选择B。12.梁启超在《战国载记》中说:“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不必论,其政治所设施,多有皋牢百代之概。”其中“皋牢百代”的政治举措是A.创立皇帝、丞相和郡县制度B.“使黔首自实田” C.“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D.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黔首自实田”属于经济方面的举措,排除B;“书同文”,以小篆为标准字体属于文化方面,排除C;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属于军事举措排除D。题干要求从政治方面考虑,因此A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秦始皇的政绩13.《晚清七十年》载:“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这次转型A.摧毁了宗法观念B.发展了分封制度C.确立了专制政体D.创立了科举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四千年来我民族之社会政治形态之发展,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观念至今还存在,故A错误。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故B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质是一种专制政体,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转型,故C正确。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而不是秦汉时期,故D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君主专制制度14.“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A.中朝制度B.郡国并行制度C.刺史制度D.察举制度【答案】B【解析】 【详解】汉初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这是同周朝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不同之处,因此“中间路线”是指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故B正确;中朝制度是西汉武帝时在中央实行的加强皇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刺史制度是西汉的的地方监察制度,故C错误;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不符,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的特点与区别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5.xx·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A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主政治能够激发认得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D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6.蔡襄在《端明集》中写:“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虽有武臣,盖仅有也。故于文士,观其所长,随其才而任之,使其所能,则不能者止其术。”说明蔡襄生活在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答案】B【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描述此时期国家用人制度“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可知该政府采用的重文轻武.文人治国的理念,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CDA项不具备这一特点。17.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答案】D【解析】由材料“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得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是德才并举,故D项正确;材料所述选官制度只是曹魏一个时代的,没有其他时期的制度作比较,看不出选官的标准变化,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地方的中正官手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的局面的出现,是在魏晋南北朝后期,故C项错误。18.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制”,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 19.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到战国时期已经瓦解,被郡县制取代。但是,汉高祖刘邦灭异姓王后,又大封刘姓诸王,“刑白马而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分封制的回潮说明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表现形式B.有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期稳定C.西周的分封制被后世普遍推崇D.分封对象主要为同姓子弟【答案】A【解析】【详解】血缘分封是分封制度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大封刘姓诸王”在本质上是汉高祖巩固皇权的表现形式,故A正确;相比于分封制来说,郡县制更利于中央集权,故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已经瓦解,后世基本不沿用分封制,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分封的对象,而是说明汉高祖为巩固皇权而分封刘姓诸王,故D错误。故选A。20.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秦不能分尺寸之地”,说明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材料说明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不是主要意思,C、D选项没有体现,故排除。21.《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顾,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全部”说法错误。B项说法错误,北宋时中书门下长官为当朝宰相。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北宋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以加强皇权,故选C。D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名师点睛】宋代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2.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讲的是宋代任用文官治理地方,为了防止官员渎职,三年更换一次,这表明了当时中央对地方控制日趋加强,所以答案选B。其他选项材料没有涉及。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23.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任何的决策权,材料中的内容也反映出最终的决策权在于皇帝,所以A项错误。C项是无关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该内容。D项内容与材料内容相悖,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内阁的相关作用,而使君主权力到达顶峰的是军机处,所以答案D项错误,故答案选择B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24.“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排除A;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毕竟不同于宰相制,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职位,而来自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权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排除C,B正确;D项“行政效率提高”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易错警示】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明代内阁因缺乏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只是政务的辅助机构,通过票拟、修旨来辅政。期间虽有内阁首辅大臣权倾朝野,但是权力的来源毕竟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25.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军队,处理各种军务B.参与决策,负责朝廷事务C.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D.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 【答案】C【解析】明成祖时设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后来,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但没有决策权。清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可以参加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军政要务,但没有决策权,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故选C项;A、B、D项的叙述与所学史实不符,故排除。2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讲道:“在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过程中,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英国通过《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市场B.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C.日本通过《马关条约》索取巨额赔款D.各国通过《辛丑条约》纷纷设立租界【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非正义的侵略者同时又往往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英鉴定了《南京条约》,开辟了通商口岸,客观上刺激了自然经济的瓦解,所以答案选A。27.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后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B.鸦片战争时期广东人抵制洋货C.鸦片战争打击了广州对外贸易D.清政府加强限制广州对外贸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所涉及的时间40年代下半期,即鸦片战争以后,所以排除D选项。B、C选项说明不了问题的实质,《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签订,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分散了对外贸易,所以选A选项。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28.清朝谈判大臣对鸦片战争后某一条款的订立颇为得意,认为把清政府最担心的麻烦——诉讼推给外人处置,有使中英之间的商务矛盾不至于上升为两国间武力冲突的好处。该条款涉及A.割让香港岛B.领事裁判权C.巡查贸易权D.关税协商【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中的“诉讼推给外人处置”说明中国丧失司法主权。A项割让香港岛中国丧失领土主权,故A项错误;B项领事裁判权使中国丧失司法主权,故B项正确;C项巡查贸易权使中国中国丧失了对自己领海的控制,故C项错误;D项关税协商使中国丧失关税主权,故D项错误。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29.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其实英国在要求外交平等及商业机会等方面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如果不是英国,那么别的国家也会这么做的。至于英国在华贸易的重点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他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作者强调了中英战争的.......................................A.必然性 B.偶然性C.可能性D.必要性【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代表了西方各国的愿望”“是鸦片而非茶叶或其它什么商品,这只是历史的巧合罢了”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的相关背景——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表述最能够体现材料内容核心意思,即打开中国市场的迫切性与必然性,故选A。30.观察下面的漫画,它反映了发生在19世纪晚期的一场侵华战争: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判断通过这场侵华战争,列强获得的侵略权益是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D.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答案】B【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是19世纪晚期以及中年大汉被一小个子打得鼻青脸肿,而一帮西方人在一边袖手旁观可以判断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等五处港口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A项错误;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体现了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出现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故B项正确;今诸国驻防之处,系廊坊……山海关等,是在《辛丑条约》中的规定,故C项错误;遇有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处置,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官照办,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31.《辛丑条约》规定:“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之城镇,五年内概不得举行文武各等考试。”这一规定反映了西方列强意图对中国进行A.武力震慑B.文化侵略C.严刑惩凶D.心理征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侵略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有组织的发起侵占,杀戮与掠夺。材料中的规定只是强调禁止文武考试而不是侵略、武力震慑、严刑惩凶,所以ABC三项都正确,均排除。强调禁止文武考试等于断绝了中国人的读书、升官发财的道路,对于有读书、升官发财思想的中国人毫无疑问是一个沉重的心理上的打击,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丑条约》32.这个条约撕开了一个专制政权的铁幕。战前清廷朝野普遍认为民主国家决策程序复杂,不能尽快做出决定;人民拥有权利,不会拼死作战。但无情的战争把这些谎言扔进了垃圾箱。条约签订后,“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迅速的在中国漫延开来。这个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 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冲击的是清廷,对普通民众的思想影响不大,排除A、B;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民众改变了对民主国家的看法,从此民主、共和和立宪成为主流,随后中国掀起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C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其签订之前,“民主”、“共和”、“立宪”的思潮早已宣传开来,排除D。33.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做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型的作用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答案】A【解析】“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义和团运动,由于它盲目反对西方文明,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明显的落后性,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而不是说义和团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排除B;材料明显不是赞扬义和团运动的英雄气概,排除C;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准确解读,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进行思考。34.随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的加深,“托古改制”与“扶清灭洋”方案的上演反映出A.封建制度已成为众矢之的B.洋人成为民族的主要敌人C.两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D.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要变封建专制为君主立宪制,A项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B项与“托古改制”不符,排除;“托古改制”是依靠清政府进行改革和变法,“扶清灭洋”是扶助清政府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两个方案都对清政府寄予希望,C项正确;D项社会对西学认识日益深化,不符合“扶清灭洋”的史实,排除。所以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35.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镇压了太平军和捻军起义,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李鸿章仍有值得肯定之处,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他A.掀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B.洋务运动的主要实践者C.率兵收复新疆D.与顽固派进行论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李鸿章死后不久,梁启超即写了《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又名《李鸿章》),材料是梁启超评论李鸿章的。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A项错误,是林则徐、魏源等人;C项错误,是左宗棠;D项错误,是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李鸿章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杰出代表与主要实践者,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选B。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概况36.“它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与第一第二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文中“它”指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不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故A项错误;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不符合题意,故B、C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符合“反对西洋化、近代化,其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故D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义和团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但它对清政府认识不清,盲目排外也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37.据记载,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中国人如信奉天主教、基督教,被称为“二毛子”;其他通洋学、洋语、及用洋货者,被称为“三毛子”以至“十毛子”等,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陈旭麓先生将其概括成“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这里的“某一时期”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外国人被称为“大毛子”,杀无赦……轻则被殴辱抢,重则致杀身之祸……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义和团运动的特点,即盲目排外,故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没有盲目排外,故A排除。抗日战争时期,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也没有盲目排外,故B排除。辛亥革命时期,也没有盲目排外,故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38.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帕首靴刀,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塞云边月,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A.林则徐B.邓世昌C.谭嗣同D.左宗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林则徐是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排除A;B是黄海海战的民族英雄,排除;D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排除;D是收复新疆的民族英雄,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表现39.下面是晚清时期一首歌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A.太平天国运动B.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C.义和团运动D.武昌起义【答案】C【解析】题干所引歌谣文风犀利,通俗直白,反映出作者文化不高,更有“还我河山还我权”“不杀洋人势不完”的表述,结合所学知识,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不反对清政府,但抵制一切外国事物,反对帝国主义势力的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故答案选C。AD两项主要矛头是清政府,排除;B指的是《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反日割台斗争,不符合题意,排除。40.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探索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不屈不挠的抗争史。以下宣言、口号、诗句,按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已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②“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③“打倒列强,除军阀”④“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A.③②①④B.②④③①C.④②③① D.④②①③【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宣言、口号、诗句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近代中国人民抗争史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是1937年国民政府的抗战自卫宣言,②是关于《马关条约》割占台湾的诗句,③是1926年北伐战争的口号,④是义和团运动的歌谣。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国人民的抗争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悠久,影响深远。(1)为了更全面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相关知识?(2)观察图示中有三处空白,请将其填充完整。【答案】(1)查阅书籍、博物馆、听讲座等。(2)宗法制、三公九卿制、秦郡县制【解析】【详解】(1) 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书籍、网络、博物馆等方面回答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发展史的途径。(2)本题据材料图片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分封制……互为表里……秦朝皇帝制度……地方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地方设郡县制等方面填充三处空白。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初的国歌歌词:“东亚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材料二“我向上海的总领事发出具体的指示,告诫美国侨民团体,既不要鼓动也不要反对这场运动……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芮恩斯《一个美国外交官在中国——1913-1919》材料三今本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平民之思潮,乃吾人所以立国。……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正可因势利导。——《恽代英日记》(1919年7月5日)(1)材料一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指的是什么?(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目的和理想:对内:反对北洋军阀统治(追求民主);对外:争取国家主权(争取独立)。(3)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详解】(1)本题据材料一“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史实回答材料中“旧邦新造”指的是什么。(2)本题据材料二“没有人会不同意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他们是在为民族的自由和新生而战……1919”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追求民主、争取国家主权等方面回答材料中“中国学生的目的和理想”的含义。(3) 本题依据材料三“危急存亡之秋,又有‘五四’运动及各省响应……今日群众,本渐有平民思想之觉悟”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马克思主义等方面分析“平民思想”产生的背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