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

ID:45329140

大小:584.0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19-11-12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_第1页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_第2页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_第3页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_第4页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学校群体心理》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十章学校群体心理第一节学校群体心理概述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二、学生班级与班集体三、学生非正式群体第二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二、从众与服从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四、竞争与合作第三节学校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含义二、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特点与意义三、师生关系四、同学关系第一节群体的心理概述一、学校群体心理的含义(一)群体的概念所谓群体,又叫社会群体,是两个以上的人在同一目标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之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活动的集合体。还可称为团体。群体特征: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情感共同的价值规范一定的组织机构(二)群体的分类1、按照群体

2、内各种相互作用的目的和性质等不同,可以把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2、从群体是否真实存在,可把群体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3、根据群体的规模,可把群体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4、根据群体发展水平和群体成员间关系密切程度,可把群体分为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三)学校群体的功能1.教育功能2.归属功能3.认同功能4.支持功能二、学校班级与班集体(一)班级的概念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学校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为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组织起来

3、的正式群体。(二)班集体及其特征1、目标特征定向统一是班集体的目标特征。每个班集体都有自己的目标,它是所有集体成员共同努力所要达到的目的。2、价值特征集体主义取向是班集体的价值特征。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精神,但并不排斥和消灭个人的行动自由和否定个人的兴趣爱好。3、行动特征令行禁止是班集体的行动特征。4、情感特征彼此相悦相容是班集体的情感特征。(三)班集体形成与阶段班级从组成到变成班集体,需要一个过程。班集体的形成过程,涉及到集体目标的确定,学生干部的选拔与培养,人际关系的建立,班级活动的开展,行为规范的内化,正确舆论的形成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心理问题。(四

4、)班集体的类型根据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和发展水平,可以将班集体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简单聚合型2.初具雏形型3.理想成熟型(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三、学生非正式群体(一)非正式群体概念所谓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相容和一致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以及较

5、强的约束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情感维系性和心理凝聚性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领袖人物)的权威性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和随意性(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功能积极功能:——非正式群体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满足——非正式群体可以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助于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巩固——非正式群体可以为学生个体提供及时而彻底的物质和精神援助——非正式群体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促使个性得到和谐发展,人格更加完善消极功能:成员之间重情感而轻理智的特点,往往会产生不健康的、危害班集体和社会的行为高凝聚力可能削弱正式群体,有时会使正式群体处于松散状态内部

6、信息交流的畅通性、随意性,往往使之成为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者和制造者核心人物(首领)的极大权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误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产生“内耗”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事实(三)学生非正式群体教育与管理消除误解和偏见,正确认识学生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性区分各种非正式群体的不同性质,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对学生非正式群体实行目标改造,使之纳入正式轨道开展形式多样,种类齐全的班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学生的特长和才干,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多层次的需要重视对核心人物的转化教

7、育,注意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加强班集体建设,依靠集体的力量进行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育人网络,优化教育管理环境第二节学校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一、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所谓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从而使个人的活动效率与水平提高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助长作用。(二)社会惰化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二、从众与服从(一)从众从众

8、是人们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