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

ID:45897616

大小:1.25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9-11-19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_第1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_第2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_第3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_第4页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级宏观经济学 第7讲 失业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七讲失业理论一、失业概述(一)失业的涵义及衡量1.失业(unemployment)的定义:失业是指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符合工作条件、有工作愿望并且愿意接受现行工资的人没有找到工作这样一种情况。正在经历这种情况的人被称为失业者。国际劳工组织定义:失业者是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有工作能力,积极寻找工作,且能够立即工作(到岗)的人。可见一个失业者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是:一是没有工作;二是能够到岗;三是积极寻找工作。2.失业率(unemploymentrate):是指失业人数在劳动力总数中所占的百分比。失业

2、率的统计方法比较常用是采用抽样调查或根据求职登记记录取得数据。表7-1世界主要国家与失业率图7-1主要国家失业率(%)图7-2中美两国失业率比较3.失业人员的构成及失业率的差异图7-3部分国家按年龄分类的失业率(二)失业的分类1.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frictionalunemployment)是劳动力正常流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失业(或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由于转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量的大小取决于劳动力流动性的大小、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就业信息渠道是否畅通。劳动

3、力流动量越大、越频繁,寻找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越大,就业信息渠道越不畅通则摩擦性失业量越大。反之则相反。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structuralunemployment)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结构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转移和流动需要成本。转移成本高低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程度。二是劳动者的初始人力资本及培训机制。(三)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cyclicalunemployment)又称需求不

4、足的失业(deficient-demandunemployment),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阶段因需求下降而引起的失业。其特征是在经济萧条时上升,而在经济繁荣时下降。可以用紧缩性缺口来说这种失业产生的原因。紧缩性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小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之间的差额。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而造成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由于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导致消费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造成投资需求不足;流动偏好规律使利息率的下降有一定最低限度,无法拉开利润率与利息率的差距以便刺激投

5、资,也会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其结果是总需求不足,出现紧缩缺口。(三)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定义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造成通货紧缩的状态。自然失业率也被称为充分就业的失业率,表示只有在实际失业率超过自然水平时,失业才是过多的。充分就业(fullemployment)是指在现有工作条件和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了工作的就业量。二、失业产生的机理与模型(一)贝弗里奇曲线(结构性失业存在的原因)英国经济

6、学家贝弗里奇(Beveridge,1909)曾详细考察了失业与劳动力市场中的结构、地理和信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发现了失业与空缺岗位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性,如图所示。后来,这种刻划失业与空岗负相关性的曲线被称为贝弗里奇曲线。假设一个经济中有两类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第一类是存在失业的低技能劳动力市场,第二类是存在空缺岗位的高技能劳动力市场。假设由于这两类市场在对劳动力技术方面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两类市场之间无法流动。也就是说,这种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源自于结构性因素。如果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是

7、古典式的,那么降低实际工资就可以减少失业人数,但是,在降低实际工资的同时,第二类劳动力市场的实际工资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空岗数量上升,如图所示。这是因为实际工资的降低主要是价格水平上升所导致的,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两类市场的实际工资都会下降。用模型表示就是:如果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是凯恩斯式的,那么增加总需求就可以减少失业人数,但是,增加总需求也会提高对于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致使空岗数量上升。用模型表示就是:由此可见,无论第一类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属于何种类型,只要第二类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空岗

8、,整个经济中的失业和空岗之间就将存在着负相关性,即贝弗里奇曲线所表述的那样。贝弗里奇曲线表示在一个给定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岗位空缺率与失业率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失业率越高,岗位空缺率就越低;而岗位空缺率越高,失业就越低。经济中很多因素的变化会引起曲线上点的移动。比如当经济出现繁荣时,失业率会下降,岗位空缺数会上升,使得曲线上的点向左移动;同样地,当经济出现衰退时,曲线上的点向右移动。(二)职业搜寻理论(磨擦性失业存在的原因)职业搜寻理论模型以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完全为出发点分析摩擦性失业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