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

ID:46140821

大小:61.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11-21

上传者:U-7604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_第1页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_第2页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_第3页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_第4页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诗歌的意境美摘要: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屮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也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是诗歌的最高境界。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冇人说文贵含蓄,诗美意境,我同意这种说法。诗歌创作,无论是语言、意象、表达技巧方面,还是在思想感情方面,都是为意境服务的,意境是诗歌的最高境界。诗歌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样式,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或艺术的表现行为。诗歌是凭借主体的独立想象,去创造一种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诗性世界,是把情思融进物象,借助跨越时空的想象,使它的情境与意象具冇立体感;笔者认为这里的情境与意象所共同表现出来的一种空间就是诗歌的意境,一首诗歌如果没有了这种情境与意象所产生出来境界,是很难给人以美感的。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九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首诗作于安徽滁州刺史任内,写的是春天涧边的景色。起始两句写在涧边的所见所闻,是雨前傍晚的涧边的春景,从岸上写出;后两句写雨中西涧的景色,从水中写出;四句诗有静有动,以动衬静,雨前涧边的春景构成一幅幽深的画面,雨中西涧的景色同样也很深邃。两张滁州西涧的 画幅,都流露了诗人心情的闲适和恬淡,而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所感受的这其中的体味,英实就是所谓的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特有的美学范畴,也是诗歌美学屮非常重要和基本的审美范畴。那到底什么是意境呢?《辞海》对意境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W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①著名的美学大师,被称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的宗白华老先生这样说道:“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②简而言之,意境就是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的空间;亦或是客体的情境与意象在读者头脑中所产生的一种综合的审美境界,有些境界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所涉及到的领域或范围是很广泛的,咅乐、戏剧、美术、体育、绘画、文学等等很多方面都冇其自身的意境美感,诗歌作为文学屮的一种独特的样式而存在着,它的创作有着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整合体,它以语言文字的物化形态荷载着诗人的心灵世界。黑格尔说:“它是一个伟大心灵和伟大胸襟的想象,它用图画般的明确的感性表象去了解和 创造观念和形象,显示出人类的最深刻、最普通的旨趣。”③黑格尔认为,在艺术创造里,心灵的方面和感性的方面必须统一起来;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而诗歌这种经过心灵化之后表现于读者思想屮的东西也就称之为诗歌的意境了,一首诗歌写出来之后如果不能给人以很好的意境美感,那就不能算做是好诗,好的诗歌必定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不论这种亨受是喜的还是悲的,是明的还是暗的。我们來看一首唐朝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九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相传扬州有二十四桥,一桥一景,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又一说二十四桥即吴家桥,古时有二十四位美女亭亭玉立在桥上吹箫,因此得名。现坐落于瘦西湖里面,笔者曾亲临于二十四桥那美妙的画景之中,现在想來还是回味无穷。诗人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离开扬州之后,仍然魂牵梦绕;这首诗以调侃的口吻,询问在扬州为官的友人韩绰,在这秋深月明之际,你是否在与你的某个或是诸位红颜知己们在吹箫按曲呢?这里将想象中的情景与古时的传说巧妙地重叠在一起,令人仿佛想见到月上中天,晚风习习,吹箫的美人冰清玉洁,风情万种,依稀听到悦耳的箫声如泣如诉,散布于月光如水的南国秋夜,简直是梦里江山……诗境空灵虚幻,美妙绝伦。即使是没有去过扬州的人们,读到此诗,也定然会在脑海屮浮想联翩,那美丽的情致久久萦绕在身边……我们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歌中的“意境”,是指超越于作品的物 质形式,在主体的审美经验中生成的整休性美感;意境是与客观世界(尤其是大自然)有密切的联系的,诗人不观察外物,不在外在的世界中得到一种心灵的触动感发,是没有办法构成审美意象,从而写出蕴含着优美的、深远的、丰富的意境的诗篇。但“意境”不是客观外物的机械的拍照,而是经过创作主体高度选择、简化的审美“完形”。主题的审美意志在意境创造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意境”的创造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超越,因此它显得更加虚灵化!总之,诗歌的美不仅包含着语言的风格、艺术的手法、表现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指内容。诗歌的美应当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意和境的统一的结晶体,是这种结晶体放射出来的艺术美!因此,诗作者要使自己的作品有“意境”,就必须以热情专注的目光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和体验我们最熟悉的生活,在观察和体验中,我们获得认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捕捉形象,积累感情,移情入景,用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去抒发自己内在的情感和体验!最后笔者用别林斯基的话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记述大自然之美的作品是创造出来的,不是抄袭而成的。诗人从心灵深处复制人自然的景象,或是把他所看到的东西加以再创造,无论哪一种情况,美都是山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口然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诗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给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气,如果他想用大自然景象来感染或者震动我们,他自己先就必须对这景象加以欣赏或者感到吃惊。”④参考文献: ①(《辞海》1999缩印本第2453页)②(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③(黑格尔《美学》中译本第一卷50至51页)④(《别林斯基选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