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

ID:46167900

大小:7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1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_第1页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_第2页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_第3页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_第4页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粱产业发展趋势与对策1国内外发展动态1」国外发展趋势与研究动态高粱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饲料、饲草作物在许多国家的农业牛•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多国家,高粱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在美国,36%的高粱用作饲料,配合饲料中25%的成分为高粱籽粒,45%的高粱出口到墨西哥等国家,出口的高粱也主要用于饲料加工。在法国,高粱作为青贮饲料卅來养牛、养猪和养鸡,发酵饲料屮70%的成分为高粱籽粒。在澳大利亚,配合鸡饲料中30%的成分为高粱籽粒。在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种植饲草高粱用來放牧牲畜,或者用作青贮和干草饲料。2次石油危机警示人们寻找新的能源,在

2、生物质能源系统中,甜高粱是首选绿色能源作物。它是世界上牛物学产量最高的作物之一,-般茎秆产量45〜75t/hm2,籽粒产最3〜6t/hm2,徳国甜高粱的鲜生物产最可达160t/hm2。每公顷甜高粱可转化酒精6106L,高于甘蔗(4680L)、木薯(5332L)、玉米(2986L)等,所以,甜高粱是一个最冇效的太阳能转换器。H前,世界各国对能源甜高粱的研发方兴未艾。美国能源部将甜高粱列为制取洒梢的主要作物,计划用甜高粱逐渐収代玉米牛•产酒精。欧洲对甜高粱的研发也「分重视,从1982年开始,在欧共体的支持下,欧洲开展了甜高粱的研究,首先评价甜高粱作

3、为一种有潜力的工业和能源作物的町能性,并经过生物质能源的多年试验,表明甜高粱是欧洲未來最有希望的再卞能源。俄罗斯、FI本和印度也对能源甜高粱进行了大虽研究。1.2国内发展趋势打研究动态在我国,高粱的栽培历史超过了5000a,是我国重要的旱地农作物之一,由于其产量高、适应性强、具有多重抗逆性,曾在我国困难吋期解决人们口粮问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后,高粱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每年均在66.67万hm2左右,总产量约250万t,主要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种植(占全国高粱总面积的87.8%)o据统计,我国华北区、东北区高粱种植面积年份间变化较大

4、,但总血积保持和对稳定,由于四川、贵州白酒产业的拉动,西南区高粱种植而积回升幅度较人。高粱作为我国传统酿造业的重要原料,在区域性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茅台、五粮液、汾酒、泸州老窖、郎酒等和山西老陈醋都是以高粱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国内85%的高粱用于酿造业,2010年以高粱为主的白酒产业销售收入2713亿元,利税总额678亿元,其中利润351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Z一;饲草高粱稳步形成产业,年生产种子1500t,种植面积6.67万〜10万hm2;甜高粱产业发展进入国家生物质能源计划,能源甜高粱冇种和产业化起步发展。我国高粱研究从“八五”开

5、始就得到各级政府的资助。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得到了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农业部国家高粱产业技术休系等项目的支持,高粱科研得到了可喜进展。高粱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筛选出一批高淀粉材料、抗麦二叉酚材料、耐盐材料、对高粱1,2,3,4号小种全部免疫的材料,并构建了我国高粱丝黑穗病鉴别系。育种新技术研究:在分子标记、组织培养、航天诱变冇种、无融合生殖方面都取得新进展,完成了多个适宜我国不同生态区的高淀粉酿造高粱新品种选育,产量增加7.8%〜25.6%,籽粒淀粉含量为73.64%〜75.56%。解决了我国高粱栽培中的多项关键技术:组装、集成了“干旱、半

6、干旱地区高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半湿润地区高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等高产栽培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和效益;研制了再牛高粱栽培技术体系,解决了西南高粱栽培屮一季有余、两季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的关键技术问题;育苗移栽、慕部再生等关键技术保证了两季高粱的高产、稳产,大幅度提高了西南地区的高粱牛产水平。2山西高粱发展现状山西是我国高粱生产的主要省区Z-,年种植面积在6.67万hm2左右,占全国高粱种植面积的1/10,是旱作农业的主干作物。山西也是我国传统酿造业大省之一,用高粱作为主要原料酿造的汾酒系列白酒和山西老陈醋名扬屮外,是

7、山西的重要轻工业产品和利税行业。此外,山西地处我国高粱产区的中心地帯,发挥了联结东西南北高粱产区的纽带作用,特别是在品种示范、材料交换、信息交流、良种调配和支撑酿造行业的商品高粱调节等方面一直发挥着璽要作用。2.1取得的主要成就2.1.1创制了“二矮”型杂交高粱育种模式,为我国高粱杂优利用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以牛天堂为代表的山西省高粱科研工作者,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高粱冇种的经验教训,根据株高遗传理论和高粱杂种株高优势规律,结合我国高粱生产实际,研究创制了“二矮”型杂交高粱育种新模式。育成的晋杂1号、晋杂4号、晋朵5号、晋杂2号、晋杂

8、7号等高粱杂交种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儿乎覆盖全国高粱主产区,累计推广面积0.24亿hm2,使全国高粱单产由1965年的1155.0kg/hm2提高到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