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

ID:46302756

大小:588.26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11-22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_第1页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_第2页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_第3页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_第4页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理论研究ITHEORETlCALSTUDY陈长彬,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生。电子邮箱:cebin@163.o咖。杨忠,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盛鑫,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本文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51805702003912);浙江省科技计划一般软科学项目(2010C35004);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Z200908711):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A10GL02);杭州市科技计划软科学项目(20110934M29);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20llJD20)资

2、助。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陈长彬杨忠盛鑫内容摘要工作疏离感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构成维度、后果变量等方面对工作疏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工作疏离感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工作疏离感影响因素后果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一、概念界定最早涉及到有关工作疏离感定义及内涵的是马克思。他并没有明确提出工作疏离感这个概念,但采用与之类似的劳动外化、劳动异化概念对资本主义本质进行阐述。这种劳动异化观包括社会分离和个性的丧失这两方面含义,同时也包含工人主观上的无力感和自我分离

3、感(Marx,1864)。在1844年的经济学和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区分了三种形式的疏离感:来自于工作产品的疏离感;来自于生产过程的疏离感;来自于社会的疏离感。马克思把疏离感的概念定义为工人与所有权的分离,就一个相异的客体来说,工人与劳动的产品相关(Finifter,1972),主要原因在于生产的机械化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Bottomore,1963)。韦伯对疏离感的看法(Gerthg:]Mills,1946)与马克思类似,认为疏离感是由于在工作感觉到缺乏自由和受到控制而出现的。马克思等哲学家的开创性工作激发了学者的研究热情,他们从不同方面对工作疏离感的概念内涵进

4、行扩展。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Seeman(1959)的开创性工作与原来的单维概念截然相反,他假设疏离感包括五个方面的要素,即:无力感、无意义感、无规范感、社会隔离感以及自我疏离感。这个构思被用于许多实证研究中(Blauner,1964;Dean,1961;Seeman,1967;Shepard,1977)。近年来,许多学者一直在质疑这些维度的划分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是否能够完全解释疏离感(Kanungo,1979;Mottaz,1981;Overend,1975)。目前,对工作疏离感的定义及概念界定尚无普遍和一致的看法,许多学者从各自研究的角度提出工作疏离感的定

5、义。Ashforth(1989)将其定义为个体与工作和工作场所相分离的感觉,Kanungo(1990)则认为工作疏离感是员工因为知觉到工作不符合自己的期望而产生的一种孤立于、受制于工作的心理状态。尽管上述两位学者对工作疏离感概念的界定并未得到普遍认同,但从其定义的内容来看,已经体现了工作疏离感的本质。有些学者从工作疏离感的行为表现来对其进行定义,女1]RobertR.HirschfeId(2000)认为工作疏离感反映了员工对工作角色投入的程度。在最近的研究中,Banai、ReiseI和Probst(2004)将工作疏离感定义为工作情境不能满足员工的需要或与期望不

6、符导致的员工与工作分隔的心理状态。这一定义相对得到学界的较大认同。在组织行为学领域,Nasurdin、Ramayah和Kumaresan(2005)与Mendoza和Lara(2007)等学者认为工作疏离感实质上反映的是员工的需要无法从工作中得到满足,来源于客观的工作情境与员工的价值观、理想、爱好之间的差距。最近的一些研究中,研究者则倾向于采用整体性的概念和定义,不再分成几个要素来探讨工作疏离感(Adya,2008;DiPietro&Pizam,2008;Nair&Vohm,2010)。二、影响因素1.个体特征变量从人口学变量与个人特质方面,就性别与年龄而言,B

7、launer(1964)对纺织工人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女性的传统主义和对社区的依附会降低疏离感程度。Steitz和Kulpa(1984)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员工的工作疏离感总体而言差别不大,但与年龄有交互效应:女性员工年龄越大工作疏离感越高,男性员工则年龄越大疏离感越低。台湾学者马立秦(1984)发现I%bll入工作组织中的成员,由于年纪轻,在工作上又难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容易对工作产生疏离感。婚姻方面,Evans(1986)发现未婚的员工多属年轻人,他们对于工作疏离感倾向于运用社会支持来应对,因缺乏婚姻方面的社会支持力,无法缓解工作疏离感。受教育程度方面,周嘉明

8、(2001)研究发现员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