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

ID:46694494

大小:5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11-26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_第1页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_第2页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_第3页
资源描述:

《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的治疗展望闻德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一种顽固性、难治性居11烈慢性疼痛性疾病,特别是老年持续时间较长的难治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常规应用含激素、麻醉等药物的感觉神经(脊神经根)阻滞或交感神经阻滞;头、颈、面和上肢病变,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躯干、肢体用单次或连续硬膜外阻滞、皮损内注射药物配合物理疗法、□服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皆不能根除剧烈的神经痛。乙醇、酚甘油的神经毁损治疗虽有疗效,但无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诊治经验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病毒活化后对神经损害后出现的沿脊神经背根节

2、(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至末梢释放的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在脊神经支配区域发生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临床体征具的一定的规律性:皮损从脊神经背根发出的感觉纤维越近,其局部触压痛越敏感,运用软组织损害压痛点诊断技术可以发现皮损节段或邻近节段棘突旁、小关节、椎间孔区域皆存在着高度敏感性软组织损害压痛点,滑动按压这些高度敏感性压痛点时,可引出与患者平时完全相同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根据带状疱疹具有亲神经性,脊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属脊神经背根节潛伏病毒激活复制,并沿感觉神经支配区域皮肤分布末梢释放,形成皮肤与神经损害的发病机制可知,脊神经后支内侧支

3、、夕卜侧支皆出现了损害的无菌性炎症,所以在棘突旁、小关节、椎间孔外□区域都存在着高度敏感性压痛区。并且上述区域的压痛程度远高于肋间神经支配的胸前区、脊神经外侧支分布的臀上皮神经分布区、臂丛神经分布的上肢皮损区。可能出现脊柱背侧区域压痛点超敏感性属与背根节距离最近、脊神经后支损害严重、相应释放的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较多之故。同时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时产生的无菌性炎症(运用辣椒碱抑制SP合成后可有效缓解带状疱疹神经痛相关研究证实)与软组织损害无菌性症同属SP物质所介导,软组织内存在着严重无菌性炎症时,可激活相应背根节释放大量病理量SP物

4、质并沿其感觉神经所支配的区域末传递,最终释放神经源性无菌性炎症。而带状疱疹背根节区损害最为严重,其次损害程度由重至轻分别为所分布区域的神经根、支、末梢。由于除臀上皮神经外,其余的脊神经后支均相对较短,根据带状疱疹患者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分而规律可知:虽然在脊柱旁皮损不比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胸肋部等严重,但脊神经后支损害远重于皮损区的神经支与神经末梢。治疗展望:临床观察发现所有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痛者,皮损支配区域脊柱旁软组织损害压痛点皆高度敏感。神经痛消失后,相应并存的脊柱旁压痛点也随之消失。对于顽固性常规方法久治不煎的带状疱疹神经痛

5、患者在相应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点行温银针针刺后,运用温银针深部溫控治疗仪给予55C加热温度对脊神经后支进行有效损毁,不但脊柱旁高度敏感的压痛点在短期内可迅速消失,而且胸肋部、腰紙部、臂部等区域远端的脊神经支配区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也随之减轻至到消失,达到了彻底消除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目的。所以笔者认为:消除脊柱旁高度敏感性压痛点,可有效解除带状疱疹后遗脊神经损害所致的神经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