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

ID:46731800

大小:64.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11-27

上传者:U-7604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_第1页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_第2页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_第3页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_第4页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构建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策略“任何文化都是人把自己一步一步地变得更像人的一种行为和过程。文化追求的最终目的,就在于一个'人'字。”并且,一切文化都寓于一定的文化载体之中。正如新课程所主张的,品德教育存在于人的全部生活之中,并且要将它置于实际的具体生活。教育是一个寻梦、追梦、圆梦的过程,童年也是一个放飞七彩童梦,绽放生命美丽的历程。童梦文化视野下的品德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是广州市花都区骏威小学课题研究的一种有意义的实践和探索,是指立足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从儿童实际出发,在课程实施上寻找适宜儿童成长的“生态系统”,营造充满童真、童趣、童乐、童心的童梦文化,让儿童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得到精神的满足,为儿童的生命灵动和个性张扬营造展示舞台,让儿童在学校生活中真正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儿童在这种童梦文化的熏陶和滋润下,其童真得到回归,童趣得到激发,童心得到舒展,童梦得到放飞。品德教学如何让儿童回归儿童,让七彩童梦得到放飞,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点。儿童有不同于成人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和生活需要,也有属于儿童时期自我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方式。因此,品德课堂教学不只是信息和知识的传递,更是与儿童精神、心灵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放飞童年梦想的过程。结合本校“童梦教育”课题研究与品德教学的实践探索,笔者认为应在童梦文化视野下,根据儿童好奇好玩、爱梦想爱活动的天性,实施如下教学策略,构建高效品德童梦课堂,确保品德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讣儿童在放飞梦想的同时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童梦化生活策略 《晶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徳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品德学科具有明显的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特点,童年本身就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童梦具有童真、童趣、童乐、童心的特征,由儿童的真实生活与虚拟生活有机融合构筑的理想世界,必然引发孩子对牛活的探究兴趣,回归儿童的天性,张扬儿童的个性,滋润儿童的灵性。我们的童梦教育是依据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徳•加徳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构建的。多元智能理论强调通过生活中亲身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由此可知,品徳学科课堂教学应关注童梦化的生活,寓道徳感悟和教育于儿童熟悉的真实生活环境中,凸显生活性和人文性。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半活世界,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口己的枇界出发,用口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口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1]。教学内容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牛•活中选取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事例,进行加工转化,让儿童特点和生活经验成为儿童品徳教学的主要素材。在源于儿童实际4:活的教育活动中,通过课堂上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认知,引导儿童树立自信、追求梦想,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和意志锻炼。如教学《家乡的文化瑰宝》吋,可以在课前以学生生活的社区为中心进行岭南文化的了解、调查,依托多媒体资源,从岭南名胜古迹入手,在儿童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有机结合教材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并结合学生春游参观岭南艺术园的经历,适当补充岭南文化中的“活”材料和学生身边的“真”事,在贴近儿童生活的材料和经历中再一次进行主观感悟,在引导学生从认识和热爱家乡的文化瑰宝中生发童年的梦想:“我将来也能创造家乡的文化瑰宝,让家乡的人为我骄傲!”据此,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滋牛:对家乡的自豪感和骄傲感,并唤醒自身潜能,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二、童梦化情境策略“可能性”作为儿童文化的社会属性z—,应当引起教育工作者 的重视和思索。品徳教育也应极力挖掘儿童的可能性,创设适当的情境,为儿童可能性的实现提供一个平台。通过典型情境,以切合儿童认知方式的教育教学范式,触动儿童的精神世界,带领他们进入…个放飞梦想、实现梦想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的品徳教育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和错的,应该和不应该怎么做,而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参与和体验的困难情境。正如卢梭所说:“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之所以能产生良好的道徳效果,只是因为在你做的吋候就意识到它木来是好的。”由于品徳与生活、品徳与社会中包含了大量的综合知识,涵盖面广,而道徳情感也属于抽象范畴,因此最佳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口主、合作、探究”。只有“做过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记忆于心,才能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自己的道徳感。因此,品徳教学要创设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相似、相关的情境,并将学生容易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道德情境,通过参与、感受、选择、假想获得真实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预测种种学生可能想到的生活情境,与学生共同感受、品味道徳情感。如教学《健康、安全要记牢》吋,可结合学生日常情况,设计情景片段:暑假时,明明的爸爸妈妈丁作很忙,考虑到安全问题,便将明明反锁在家里。你认为应不应该锁?假如你是明明,你准备怎样设计自己的暑假,让爸爸妈妈放心,并夸你是个机灵可爱的孩了?在这样的情境里,学生个个兴致盎然,纷纷说出了口己的看法,而不需要老师…味地灌输要求。三、童梦化语言策略品德教学回归儿童生活的终极目标是通过改进儿童的生活,形成基木的道徳感和责任感,从而树立初步的人&观、价值观,为实现童年的梦想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通过儿童语言的回归,让儿童拥有自我说话的权利,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思维模式与文本、其他儿童和老师进行对话交流。 教材是与学生进行对话的重要文本工具,止如哈贝马斯所说:“文本是一种语言,也就是说,它像一个“你'一样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应力图使“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学中的儿童”形成i种“我一你”Z间的对话关系。在解读、对话过程中,结合文本对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新的自主建构,通过儿童与文木、儿童与儿童、儿童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指向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道徳生活。因此,教学中要运用儿童化语言进行对话,让儿童成为课程的表达主体。如“我是家里的小主人”、“我爱秋天”、“新的学期新的我”等,课堂教学应围绕儿童这一表达主体进行设计,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童趣对话的开展,教师隐身其屮、适时引导,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体的、有个性的主角,畅所欲言,将普遍的道徳要求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觉诉求。同时,教师要使用儿童化语言唤醒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情感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上学真快乐》教学时,教师扮演童话中的仙女,对学山说:“亲爱的小朋友们,我是仙女姐姐,我能帮助你们实现你们的愿望,请你们告诉我,你有什么愿望呢?”小朋友们开心地笑了,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这吋,仙女姐姐趁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努力才能实现愿望。在充满童话色彩的语言和对话中,引导学牛用对话描摹自己、设计自己,归还儿童自我说话的权利。四、童梦化情感策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情感是一切品徳形成的催化剂,也是促使综合化知识教学走向人文化的基础。它在品德学科教学中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价值。再者,儿童认知的发展并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只有情感才能引起并深化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情感更是儿童认知和行动的重要动力机制,起到一定的启发、指引和调控作用。《品德与半活课程标准》早已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徳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更是强调在教学屮始 终要以情感作为主线,串联、聚焦相关的“面”和“点”,在深切的情感体验中逐步深化儿童内心的道德意识。因此,品德教师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创造-•个良好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情感环境,让情感成为传授知识、培养情趣、启迪思想、放飞童梦的催化剂,以情感带动儿童对梦想的向往与追求,在情感体验下将抽象的道徳和知识具象化。如《可爱的祖国》一课,教材重点介绍我国地理位置、国土面积、地域范围以及自然概况等内容,学生难免因内容枯燥而难以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赋了教材特殊的情感价值。通过开展“漫游中华”寻秘活动,让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自主发现我国的种种壮观景象,更多地唤起学生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主动承担起爱国的责任。这也是对儿童梦想的正确引导和有目的升华,让学生在自由体验和幻想的过程中,有明确的道徳情感导航。五、童梦化活动策略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将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而开展童梦化活动是引导儿童经历牛:活、播种理想的种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徳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2]正如杜威所说:“所需的信仰不能硬灌进去,所需的态度不能粘贴上去。”[3]因此,品徳教学应充分重视童梦化活动这一重要形式,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鼓励儿童参与活动,体验多样化的角色,深化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让儿童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如教学《品徳与生活》中《祖国真美丽,建设成就大》一课时,教师设计了“旅游棋”这一童梦化活动环节。首先教师与学生一起设计一幅类似飞行棋的旅游棋,再画一个游览路线图,标出标志性建筑,并注明游览注意事项。在游戏体验活动中,引导学生假想旅游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还能催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综上所述,品德学科教学要在童梦文化视野下进行,摒弃“成人化”、“理想化”、“空洞化”,关注儿童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适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FI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杜威•学校与社会•明FI之学校[M]・赵祥麟,任忠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40.[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3.责任编辑/闫益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