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

ID:46737582

大小:7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11-27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1页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2页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3页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论唐宋诗风之争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唐宋诗风之争06041125黄文娟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就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独有的特色交和辉映。然而自南宋迄于近代,唐诗与宋诗Z间的争论在这八百余年的岁刀里一直上演着。但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也没争出个所以然來。要研究唐宋诗之间的差异,就必须先得知道这个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基于这个问题,饶毅、张红是如此总结的:“围绕着对唐诗、宋诗的评价问题而展开的论争,揭示的是诗歌木质、诗歌批评原则、诗歌审美特征等一系列诗学命题,涉及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等文学的各个领域,它所阐发的诗学见解、所解决的诗歌创作问题、所拓展的诗论领域等等,都决定了'唐宋诗之争'的

2、诗歌理论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学与哲学、美学等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而它决不仅仅是唐诗、宋诗的优劣问题及诗学宗尚的归属问题,而是广泛意义上的学术之争,是关于诗歌的美学论争①。”近人缪钺在《论宋诗》中,曾经独具慧眼地指出:“唐宋诗人Z异点,先粗略论Z。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唐诗如芍药海棠,械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口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阳凹味隽永。”这一论断可以说是非常地精辟的。笔者不揣浅陋,拟通过诗歌的对比,来说说唐诗与宋诗究

3、竞有何不同。一、唐诗重情,宋诗主理对于唐诗和宋诗的相界之处,严羽是如此陈述的:“诗者,吟咏性情也。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具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屮之音,相中之色,水屮之月,镜屮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Z诗也。②”也就是说唐诗重抒情,所要表达的是某种非理性的情绪情感和兴趣意味;而宋诗则是主议论,所要表达的则是一种清清楚楚的人生哲理。在具体阐释二者之间的差界之丽,我们先來看一组诗。同是吟咏庐山的,李白与苏轼却能唱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格调:一重情景,一重理念,迥然有升。日照香炉

4、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口《望庐山瀑布》)寥寥数字,虽无一言悄达意,但却使人感到悄意盎然。诗人以想象夸张之笔,将飞流宜下的瀑布描写得雄奇瑰丽、气象万千,宛如一幅生动的山水画,以“想落天外”Z笔赋予了庐山以独特的气质,不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昂扬的气概,也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再來看看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日,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说,苏轼是在经过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诸多认识,从而对庐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卬象之示,才领悟出“身在山屮”反而无法识其真%1

5、饶毅,张红.唐宋诗之争中的“温柔敦厚”说[J].理论界,2006(4);%1张少康,中国历代文论精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61页;面冃这一事理的。也就是说苏轼写此诗的hl的并不是在于歌颂庐山的美丽景色,而是注重庐山观感,从中悟出一条朴素的真理:正确地认识某一事物,一定要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立足不同的角度,并保持绝对的清醒。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唐诗重在“吟咏性悄”,读Z感到情深意厚,出口肺腑,而宋诗则是主张以诗意来取胜,满纸议论,发人深省。这就是唐诗与宋诗的第一个不同之处。二、唐诗雄壮,宋诗悲凉我们说唐诗与宋诗的雄壮与悲凉Z分,是从气彖这一角度来区分的。

6、所谓“气彖”,指的就是诗歌的总体风貌。更通俗地來说,也许就是指诗歌所呈现给人们的一种感官上的享受。唐诗的气象來源于诗经、汉魏风骨一脉相承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塑辞汉赋的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于“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的盛唐时代环境,体现了唐代特有的积极、乐观、向上和洋溢着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光彩的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故唐诗的气象可用“雄壮浑厚”来概括。①我们举个例子来看看:金樽清酒斗十T,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欲渡黄河冰塞川,闲来垂钓碧溪上,行路难!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拔剑四顾心茫然。将登A行雪满山。忽复乘舟梦LI边。多歧路,今安在?百挂云帆济沧海。——李口《行路难》(

7、其一)它以行路难比喻仕途险阻,写出自己壮志未酬,被迫离开长安的激愤之悄,于起伏变化的感情Z中,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世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口信和他对理想化的执着追求,展现了其对人生前途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梢神。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说:“读李诗者于雄快Z中,得其深远宕逸Z神,才是谪仙人(指李白,笔者按)而冃。”我们从这一篇屮,也能觅到踪迹,同时它也正是“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②”的真实写照。但是到了宋代,积贫积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