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

ID:468399

大小:3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08-06

上传者:U-944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工商管理XX企业员工激励研究高速发展的今天,“80后”群体正逐渐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吸引优秀的人才到企业中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何开发员工的潜在能力,促进在职员工充分的发挥其才能和智慧;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并为员工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密切关系到企业的永续发展。因此,对于“80后”员工的激励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和管理人员的重视。1、“80后”员工的特点苏华和肖坤梅(2008)认为,“80后”是在(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下长大的一代,父母照顾得很多。与60年代和70年代的人相比,他们没有什么负担,不用为生活担忧,也没有受到过什么挫折,所以他们对生活的希望是要快乐,要开心。“80后”绝非贪图享受的一代,在他们身上闪动着较之以往几代人群更为强烈的成功欲望。“80后”在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就接触了互联网,借助传媒的力量,社会文化从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80后”见多识广,工作能力很强,有开拓意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很明显,可惜“80后”的团队意识稍差一些。通常情况下,当领导将一项工作交给三四个“80后”共同完成时,这项工作肯定会一拖再拖。但如果将其具体地交给某一个时,这个“80后”肯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任务。王锦旺(2008)认为,“80后”是有点自我、有点狂妄、有点叛逆、有点浮躁,但又不失才华的一代。主要特点有:可塑性非常强、崇尚自由、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及他人认可意识强;心理容易波动、情绪变化大、抗压能力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对工作与生活有独到的看法,不会将工作与生活截然分开,工作靠情绪,不喜欢生活享受被繁忙工作打乱,在工作与生活中希望处理的是简单的人际关系,不关心职场政治斗争,对权威也敢于挑战;容易被激发、兴趣涉猎广泛、学习能力强、自信和创新等特质。潘新新(2008)认为,“80后”员工持有善变的职业观念,他们渴望尝试不同的职业领域以及同一职业领域内不同级别的工作,他们渴望企业能够为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80后”比以住的任何一代同龄人更具有自己的意见,更强调表现自己能彰显自我价值,他们厌恶传统的层级制度,更习惯民主、协商的沟通模式。他们渴望有所成就,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做一种乐趣 、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他们具有较强的维权意识,不希望被家长或学校的权威所管制,过多地管制反倒会被他们视为对其权利的侵犯。李光远、张敏强(2007)认为,“80后”员工刚参加工作不久,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未来充满憧憬,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拼搏,获得企业高层和其他同事的尊重以及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希望能在企业中发挥自己的实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大部分“80后”员工从小倍受宠爱,很少遭遇挫折和批评,部分员工待人处事均容易冲动,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另外,“80后”员工虽然对工作富有激情,然其感情容易转移,做事往往“三分钟热度”,无法将情感完全投入到一份工作中,所以流动性较高。综上所述,不同的学者对“80后”员工的工作特征有着不同的表述,但总体而言,上述特点基本都反映了“80后”员工的方方面面,通过对“80后”员工特点的认识,会使企业关注和重视“80后”员工,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2、“80后”员工激励存在的问题李淑媛(2010)认为,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对激励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认识,没有准确把握激励的精髓。只是简单地认为激励就是奖励,轻视或忽略了必要的约束和惩罚措施,即负激励,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多数企业还存在“一刀切”地对所有员工都采用同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无视员工需求,认为所有的员工的需求都是相同的,忽视激励群体的层次性与差异性。马磊、田彬(2010)认为,许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未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因此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而且目前企业所采用的激励形式主要是物质激励,缺乏文化、精神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利益导向及物质激励,不积极了解员工最喜欢什么、最关心什么,没有挖掘员工的内在精神动力。不能充分满足员工尊重、成就、动力、自我价值实现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且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只讲竞争、不讲合作,损人利己、封锁消息、一切向钱看等等,往往得不偿失。许多企业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有时设置些员工难以企及的目标让员工努力等,这些举措都很难有好的激励效果。刁晨晔(2010)认为,“80后”拥有优越的生活条件,可以独享所有的物质资源和父母的关爱,在长辈们的宠爱中形成了独立的个性,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不喜欢与别人分享,同时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中对团队的需求。很多“80后” 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脆弱、自尊心强,无法容忍别人的批评和质疑。因此,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的期望总会高出现实许多。总体来看,“80后”员工工作激励不外乎存在那么几种主要问题,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便成为各个企业的当务之急。3.对“80后”员工激励的对策梁海鹏(2010)认为,不同企业应该根据本企业的文化和现状,制订包括但不限于薪酬奖励的多样化的、有效的激励措施,这些措施可以是为业务精英专设的高端培训课程、为业务主管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为优秀员工安排的家属答谢会、公布将业务骨干列入储备人才库等等,只要激励措施能涵盖处于不同追求层次的员工群体,符合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利益,在激励时有针对性的选择运用,激励就会取得理想、满意的效果。梅林、赵杰(2009)认为,要为为员工提供满意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直接影响到员工的个人工作绩效,员工的技能特点、性格特点要与岗位的任职条件相匹配。现代企业的岗位需要的是最适合的人来干,只有与员工的个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才会激起员工的工作兴趣,员工才会有积极性。适当调整、扩大员工的工作内容,采用工作轮换,会再次提起工人对工作的兴趣。对于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工作内容较为丰富,企业鼓励其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就可以有效地激励他们。卢友东、周秋萍(2010)认为,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要具有针对性,激励要因人而异,因需要而异。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即便是同一位员工,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下,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在制定和实施激励政策时,首先要明确每个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将这些需要整理、归类,然后来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帮助员工满足这些需求。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还要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杜杏华(2008)认为,对于“80后”的新新人类,逐步实施限定工作总量、不限工作时间的弹性工作制,其优点不言而喻的。首先,员工在工作时间有了一定的自由选择,他们可以自由按照自己的需要作息,能安排时间参与私人的重要社交活动,便于安排家庭生活和业余爱好。同时由于员工感到个人的权益得到了尊重,满足了社交和尊重等高层次的需要因而产生责任感,提高了工作满意度和士气。另外,对于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负责制及职能交叉专家小组也是激励“80后”员工的一个有效措施。提高员工参与度,使生活在以交互性、平等性为标志的网络世界中的“80后”员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实现他们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因势利导地发挥“80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4、总结综合上述观点,可以看出“80后” 员工激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80后”员工成长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充分享受着现代教育以及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优越成果,除了拥有较高层次的知识面和视野外,还具有多元化的价值观和事业观。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企业必须争取用科学的激励机制去激励企业员工。激励作为管理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抢到人才,更能留住人才。所以企业必须从员工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采取正确的激励手段。对于企业来说,你必须尊重“80后”现象的事实和规律,有意识、有准备地去适应他们或者是更积极地去引导他们,对“80后”员工要更多地采取激励、带动的管理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苏华,肖坤梅.论80后员工的工作特点及管理[J].当代青年研究,2008(4).[2]王锦旺.“80后”开发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探讨[J].企业经济,2008(6):66.[3]潘新新.80后员工的特性及多元化激励措施[J].商场现在化,2008,13.[4]李光远,张敏强.双赢-80后员工管理问题探讨[J].人才开发,2007,9.[5]李淑媛.浅谈企业的员工激励[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6]马磊,田彬.论企业员工的激励[J].中国科技博览,2010,5.[7]刁晨晔.80后员工激励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7.[8]梁海鹏.论企业实施员工激励需注意的问题[J].管理观察,2010,23.[9]梅林,赵杰.浅谈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煤矿现代化,2009,2.[10]卢友东,周秋萍.我国民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及完善[J].现代企业,2010,7.[11]杜杏华.解析A公司对80后员工的有效激励[J].中国外资,2008,9.[12]张冬梅.论知识型员工绩效特征与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26)[13]杨骏.80后知识型员工个性特征与激励因素偏好特点研究[D].浙江大学,2008[14]龙湘洋.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的有效性研究[D].湖南大学,2009[15]张小雪.关于80后新型员工的非物质激励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16]JANECOTE,CLAIREK.TrustandCommitment:IntangibleDriversofInter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J].AvancesinMangementAccounting,2006(15):293-325[17]PETERSONSJ,LUTHANSF.TheImpactofFinancialandNonfinancialIncentives onBusiness-unitOutcomesoverTime[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6(1):156-165[18]LEEC,TinsleyCHmativeContractsofWorkGroupMemberintheU.SandHongkong.[R].WorkingPaper,199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