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ID:468685

大小:295.22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7-08-07

上传者:U-944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1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2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3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4页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国际经济与贸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背景:FDI已经成为目前跨国公司发展经营的第一选择,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引进外资的重要条件。意义:阐述20年来外资企业(尤其是跨国性集团)进行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及经济影响,同时对其中因技术溢出产生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找出让我国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商FDI的时候能够更为系统有效地将之转化为溢出正效应,避免一些负效应,使得我国相关各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更加全面。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基本内容:1外商FDI与技术溢出效应简述1.相关概念简介2外商FDI的动因分析2.外商FDI技术溢出的产生机制2.1示范—模仿效应2.2竞争效应2.3关联效应2.4培训—流动效应3外商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3.1模型介绍与数据选取3.1.1模型介绍3.1.2数据选取29 3.2FDI技术溢出在各地区实证结果与分析3.3FDI技术溢出在各行业实证结果与分析4结论与进一步提升FDI技术溢出的思考拟主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外商FDI在理论上能够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改善国内产业结构,提高技术,开拓创新管理理念,然而事实上我国由于地域广阔,各地区发展差异十分巨大,再加上我国现代化工业底子十分薄弱,许多行业发展跟世界脱节,结构畸形。因此在我国FDI的实证效果中呈现多种结果,如何通过分析各地区各行业FDI实况,找出使FDI技术溢出产生正效应,避免负效应,正确引导健康的外商投资,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就是本文需要研究的问题。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借鉴Feder的研究思路,利用两部门经济模型进行建模,通过建立一个能测度外资影响的内资部门的生产函数来分析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是否存在。利用中国统计局所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套入模型进行分析,找出实证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然后分析结果,得出中国在面对外商FDI时是否会产生技术溢出以及是否各地区都会出现正效应。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计划时间轴:2010年12月10日至2011年1月10日开始收集中国统计局相关资料,翻阅过往此类研究文献,泛读资料,确定重点研究目标和层次。2011年1月11日至2011年2月25日,在春节期间对所选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开始利用数学模型进行一些计算和论证,得出自己的量化值。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0日,将量化之后的结论进行总结,并综合到论文之中,开始撰写论文主体部分。2011年3月20日至3月30日,对论文进行修改和最后检查。五、主要参考文献:(1)谭永基等.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102-104(2)姚掌宏.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29 p146-150(3)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p179-184(4)樊增强.浅析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及溢出效应[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4期(5)邵留国.张仕璟;王国顺.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4期(6)李春顶.FDI技术溢出路径的深层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8期(7)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8)王艳丽;刘传哲.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9)吴林海,罗佳,彭宇文.跨国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论[M].中南大学,2006年p31-45p139-151(10)吴松毅.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4月:p27-29(11)卢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C].石魁英.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经济师》杂志社,1999年(12)沈玉芳张浩张之超.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区域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p59-66(13)章凯栋;钟昌标.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浙江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5期(14)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p325-349(15)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3年3月(16)陈涛涛;白晓晴.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益: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9期29 外文文献[1]Coe,D.andE.Helpman,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J].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39,pp859-887,1995[2]Kokko,A.,Technology,MarketCharacteristicsandSpillover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3,199429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国际经济与贸易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研究前言:“以市场换技术”是我国引进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主要目的之一,利用好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和劳动力资源可以算得上是无限的这一本位优势,能够使我国迅速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改变国际分工地位,优化产业配置等。因此理解FDI的概念,合理应用其所产生的技术溢出效益,以及研究其后进发展途径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从FDI兴起的原因开始追根溯源,借助技术进步内生化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Coe和Helpman、keller等人的研究认为,一国技术的进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土的研发了,国外技术转移和扩散开始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而FDI已经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其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对东道国的技术进步起到了许多由传统两缺口模型无法解释的影响。具体是如何影响的,影响的结果如何,这里许多学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经过实地考证发现其中存在着比较大的歧义。国外研究现状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大致归纳为以下四种形式示范——模仿效应(Demonstration——ImitationEffect)竞争效应(CompetitionEffect)关联效应(LinkageEffect)培训——流动效应(Training——FlowEffect)示范——模仿效应该效应由Kokko在1994年首先提出,他经过研究认为,一国的内外资初始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技术溢出的大小。跨国公司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设备,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质化技术。而拥有这些比较优势的MNC29 子公司可以借此获得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其成功的同时也成为了东道国国内企业的榜样和模仿对象。东道国的内资企业为了在竞争中生存下去而纷纷开始模仿和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模式和技术。总之当跨国公司在先期凭借先进技术和优越的管理制度取得超额利润之后,会在无意间诱导东道国内资企业模仿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资企业在本国的竞争优势同时也刺激外资企业带来更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以确保其所得优势,这样技术扩散就在非主观的情况下得以进行,而东道国也获得了技术溢出的正效应。竞争效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和一些政治因素,存在很多高壁垒的行业,这些行业往往难以注入新鲜的血液,由于高度垄断,导致技术革新和管理改革难以持续下去。必然的结果就是这些行业竞争程度低下,经济效率差,技术水平落后。这样对东道国的本国经济发展很不利。政府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往往会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进入这些行业。跨国公司凭借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以及规模经济等优势,可能打破垄断,激活市场,迫使东道国的企业改革创新,更新观念,加大技术改进,推动当地技术效率的提高。关联效应关联效应指的是跨国公司(MNC)在东道国的子公司同当地供应商和客户在发生联系的时候,当地供应商和客户可能从MNC子公司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市场策略中免费获得一些支持,即便子公司可能要求收取一定的费用,但也不可能完全获得当地厂商从中带来的全部效益,因此而产生了技术溢出效应。目前关于关联效应的研究大致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而在这之中对于后向关联的研究更为详细和重要。Lall(1980)关于后向关联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通过以下五种行为促进东道国的技术溢出:1帮组供应商建立生产基地;2为改善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及研发创新而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3提供或协助供应商购买最为适宜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4提供管理方面的培训和帮助;5发掘新的客户群来帮助供应商多样化经营。研究除了揭示厂商间的联系能产生技术溢出之外,另外还表明MNC生产的当地价值含量水平(localcontent29 )是后向联系的决定因素之一。而且有研究发现MNC子公司的当地要素投入有增多的趋势,一些当地供应商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和改革,顺利进入了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从而使其生产经营方向同跨国公司引导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保持高度的相关性。培训——流动效应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的子公司的技术流动与溢出往往以在该公司系统接受培训和工作过的人员为载体扩散到东道国的本土企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证实,先进技术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并不能完全固化到设备中,相反很大一部分技术是以技术人员为载体体现在公司的竞争力之中。IrvingGershenberg通过对肯尼亚的案例研究得出企业培训对东道国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有正面影响。在接受培训时,东道国的员工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甚至合作从事R&D活动,可以获得许多国内厂商缺乏的技能知识。当他们流动到本土企业或自创企业时,对本土的技术进行改进,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就发生了技术溢出效应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大体上世界范围内都认同技术溢出效应产生机制为以上四个方面,然而在实证考察研究中发现,各国对于上述四种效应所产生的结果却并不是完全相同。HaddadandHarrison(1993)对于摩洛哥制造业1985—1989年数据的研究表明,并没有明显的溢出效应发生。Cantwell(1989)研究了美国1955—1975年美国跨国公司进入欧洲市场后当地面对竞争加剧的反应,发现也没有明显的技术溢出。Kokko对此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原因在与跨国公司和本地企业之间的博弈有关,当外资进入本地高壁垒高垄断却低效率的行业的时候,外资企业打破原有的保护,使得市场重新激活,自然会产生较为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然而当外资企业在某些行业占据大部分份额反倒在极短的时间完成新的一轮垄断之后(其中极大多数为世界新兴行业,尤其东道国原先没有相关成熟的产业),东道国的本土企业很可能根本无力吸收溢出,从而导致其被迫让出市场份额甚至退出行业。自然而然新的一轮“孤岛经济”再一次形成。国内的吴林海(2002)发现,关于苏、锡、常三个科技园内的跨国公司子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几乎为零,由于无法吸收溢出而导致对跨国公司技术依赖提高,固化了技术差距。湛柏明(2003)也提出,跨国公司对华的投资技术构成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上,我方无法吸取溢出。29 另外,FDI的技术外溢作用存在着“临界水平”。BINXU的研究表明,当东道国的人力资本达到1.9年以上(成年男性接受中学以上教育年限)时,美国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才能加快东道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关于问题处理的国际相关经验目前关于如何诱导技术溢出,国际上已经有了许多相关成功案例和经验,现在简单介绍一下,这对我国改善吸收溢出和脱离依赖、打破“孤岛”有很大的实践意义。1互补模式。该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此模式中,跨国公司和本地创新主体分别侧重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知识在有跨国公司R&D机构和地方创新主体构成的环节中平行流动。台湾的政策重点为:加大吸引力度;提升本土企业;强化科研机构实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务的发展;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2下行模式。该模式以新加坡为代表,即跨国公司的离岸R&D机构同本体的R&D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向是从前者流向后者,后者通过外部力量提升R&D能力,聚焦优势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政府具体表现为大力吸引跨国公司以支持地方生产为主要职能的R&D机构;加强体现政府意志的研发机构的力量;鼓励本土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并促使其与跨国公司R&D机构开展合作。3合作模式。该模式以印度为代表,跨国公司在印度能获得高素质低成本的技术人才,因此针对这个特点,印度政府做出以下的措施来使得自己的高素质人才转化成为经济效益:鼓励合作研究;增加相关投资,增加互动能力;建立科技园区,实现机构聚集;开展人才培训,强化互动载体;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环境。小结FDI的技术溢出十分复杂,其产生的效果根据各个地区的市场环境、人才资源情况、政策环境等不同会产生或正或负的效应。目前我国关于这方面的对待仍然显得十分粗糙和武断。一些技术经过本土化之后往往失去了吸引价值,一些地区不切合自身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投资,导致产业结构失衡,而在引入外资的同时又不注重对溢出效应的吸收,使得本地企业丧失市场,进一步加剧技术差距,同时被动产生技术依赖。本文的写作目的就在于详细分析各国对于FDI29 技术溢出的反应和产生原因。汲取以往的教训,再结合我国现行相关政策,提出适合于我国市场的诱导方法,使得其产生的效应为正效应。主要参考文献:(1)谭永基等.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102-104(2)姚掌宏.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p146-150(3)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p179-184(4)樊增强.浅析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及溢出效应[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4期(5)邵留国.张仕璟;王国顺.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4期(6)李春顶.FDI技术溢出路径的深层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8期(7)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8)王艳丽;刘传哲.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9)吴林海,罗佳,彭宇文.跨国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论[M].中南大学,2006年p31-45p139-151(10)吴松毅.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4月:p27-29(11)卢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C].石魁英.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经济师》杂志社,1999年(12)沈玉芳张浩张之超.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区域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p59-66(13)章凯栋;钟昌标.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浙江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05期(14)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p325-349(15)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3年3月(16)陈涛涛;白晓晴.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益: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9期29 外文文献[1]Coe,D.andE.Helpman,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J].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39,pp859-887,1995[2]Kokko,A.,Technology,MarketCharacteristicsandSpillover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3,199429 本科毕业论文(20届)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研究29 目录摘要关键词AbstractKeywords1引言11.1问题的提出11.2国内外关于溢出理论研究现状31.3论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32.FDI溢出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42.1FDI的动因分析42.2FDI溢出的产生机制42.2.1示范—模仿效应42.2.2竞争效应42.2.3关联效应52.2.4培训—流动效应52.3FDI溢出的影响因素52.3.1FDI溢出效应与当地市场竞争环境52.3.2FDI溢出效应与东道国企业自身吸收能力62.3.3FDI溢出效应与当地教育水平62.3.4FDI溢出效应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63FDI溢出效应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63.1模型介绍与数据选取63.1.1模型介绍63.1.2数据选取73.2FDI溢出在各地区实证结果与分析73.3FDI溢出在各行业实证结果与分析84结论与进一步提升FDI溢出效应的思考104.1提升FDI对华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104.2结语:10五、主要参考文献:11感谢12附录:各行业回归数据统计资料1229 摘要:FDI已经成为目前跨国公司发展经营的第一选择,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引进外资的重要条件。本文基于20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及经济影响,着重对其中因技术溢出产生的外部效应进行分析,找出让我国在面对越来越多的外商FDI的时候能够更为系统有效地将之转化为溢出正效应的对策,从而避免一些负效应,使得我国相关各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技术更加全面。关键词:溢出效应直接投资技术转移Abstract:TheFDInowhasbecometothe1stchoicefortheTransnationalCorporation’sdevelopmentandbusiness.Atthesametimeitisalsoanveryimportantwayforthedevelopingcountriestoopeningthemarket、summoningtheforeigninvestment.Thisarticleisbasedonthelatest20years’FDIinChinawhichinfluenceChina’seconomyandsociety.(Especiallyforthetransnationalgroup.).ThenanmainanalysistoExternaleffectswhichownstotheTechnologyspilloveriswillingtofindoutthewayhowtomaketheirFDIeffectsleadtothepositiveeffectstoourcountryandavoidthenegativeeffectswhenmoreforeigninvestmentscomeintoourcountry.Andwiththiswecanfindoutanewwaytosetamorereasonableindustrialstructureandcomprehensivetechnologyforourcountry’srelatedindustry.Keywords:Technologyspillover;FDI;Technologytransfer1引言1.1问题的提出根据以罗默(PaulRomer)和卢卡斯(RobertLucas)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的表述,技术进步是当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当今世界由于各国之间的技术壁垒和发展程度差异很大,导致许多国家在经济逐渐一体化的世界市场中所处地位越来越边缘化。那么诸如中国等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如何才能够建设经济,提高国力。产业技术的革新和进步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获得技术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自主创新,完全依靠本国基础实现创新;二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带动本国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第一种方法由于工业底子薄弱,缺乏资金、高水平人才、先进管理方式等,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的收益;第二种成本相对较低,短期收益率可观,因此受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青睐并采取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等方式来获取技术。然而,此种方法往往对技术引进国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甚至在政治方面也受到很严重的不公正对待。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般往往只愿意转让一些相对落后、淘汰的技术。并且一些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样发达国家常常在最初的短期效应过去之后让发展中国家处处受制,使得自己在今后的进一步技术谈判中丢失了很多的筹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利用FDI方面发展迅速(见表1)。截止2007年年底,全国共有286232家外资企业注册,投资总额达21088亿美元,注册资本11554亿美元,外方独资为9211亿美元(见图表1.1)。显然我国在吸引外资的成绩方面是令人可喜的,但是,这些资金的注入所带来的技术效益究竟明不明显,而在其中我国的付出与收益是否正常,这些都得去仔细研究下。根据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并不缺少外汇和资金。汤文仙、韩福荣(2000)提出了“技术缺口”29 的概念,这表明我国真正缺乏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而这一点在外商投资中外商对其尤为谨慎和小心,有的时候面对我们开出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往往会放弃投资技术转而以雄厚的资金来获得市场。这也同时解释了为什么传统的“两缺口模型”国际FDI理论难以解释流入中国的FDI不断增多的现象。多年以来,中国政府也意识到自己工业基础的薄弱,因此政府一直鼓励外商在国内建立实业工厂,努力引进新技术,甚至不惜牺牲国内的部分市场,即便是一些比较重要且占据主导的行业,也出台一系列的政策争取让国外集团安全进入行业,坚决奉行着以“市场换技术”的引资方针,以求将国外的资金引入中国的同时,也期望能够带来先进的技术,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本国薄弱的工业技术基础,缩短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高本国技术能力的目的以便在未来的技术竞争中不再落后被迫付出过大的代价。然而事实上真的出现了这种效应吗?目前国内持有观点分成两派,一方以江小涓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者认为,中国通过以上的行动,确实产生了技术溢出,溢出以示范和竞争效应形成。另一方以路风等学者为主则认为,FDI在中国并不明显,这是因为大部分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具有强烈外向性,子公司与母公司直接存在强烈的技术联系,但本身技术活动较弱,在本地的技术扩散就更弱。那么中国目前的FDI技术溢出与中国的FDI状况是否匹配?应该如何去衡量?影响技术溢出和本地化的因素究竟有哪些,怎么才能更好利用FDI产生更多的技术溢出以及影响?本文就以上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一些参考意见。表1各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登记情况表29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1.2国内外关于溢出理论研究现状29 按照时间上来说,caves是对技术溢出做出研究的第一人。他根据技术扩散对东道国厂商的不同影响,首次比较全面地把技术扩散的可能存在的溢出效应分为三类:1原先作为高垄断性的行业,因为外资进入打破垄断,市场份额重新分配,竞争重新产生,技术和管理得到革新,资源配置得到改善;2由于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使得跨国公司为保证在某地区的市场份额而加速向该地区输送技术和设备,使得当地技术获得推动和发展;3由于竞争和模仿,跨国公司的进入使得人力资源的流动性加大,这在某些意义上加快了技术的扩散和转移。而随后的Findlay则认为,FDI输出国跟东道国之间的技术势差越大,技术扩散率则会越高;那么则有:假定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当地的资本份额越高,扩散的速度越快;最后得出,技术差距或外资份额是当地厂商决策行为的外生变量。结论最终得出:溢出水平与外资的份额正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了技术溢出的理论研究主要可以归纳出5种类别。首先是以溢出为前提的厂商理论,该理论表明,在溢出条件下,各厂商之间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够提高经济效率,倘若厂商之间因为竞争而各自封锁技术和交流,那么由于人力资源的流动不可预测性,溢出效应很容易就此产生,而且不可控制和避免,这样在长久的看来,对峙的双方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其次,博弈论中也对溢出做了分析,在溢出足够大的时候,合资的福利水平大于不合资,定价的福利水平低于合资,此学说表示:如果合资,则可以把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各自的技术特长和技术优势能够传递给对方,也能在自己短板的方面获得多方的帮助,这样技术的溢出就产生了正的效应;另外在近年来最为流行的策略联盟合作方式中,对技术溢出的关注和分析也在提高,策略联盟认为,企业的行为包含了许多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显性的影响主要在资金、技术和规模方面,而隐性的影响,则涉及到了一些以人为蓝本的属性,例如企业文化、员工忠诚度等,一些企业尽管在显性方面占据优势,获得成功,然而往往不能长久下去,就是因为隐性的溢出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而技术的溢出往往是以人为载体来溢出的;而在“边干边学”理论中,罗默认为知识是公共产品,具有正的外部性,即“外溢效应”,罗默认为知识的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的存在而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负面效果,从而使作为社会收益率的知识投资保持不变或递增;而组织技术的研究则在银行组织行为研究中提出了技术溢出的现象和问题。新战略贸易论中有关技术溢出的研究:其实近年来,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已经将技术作为一种内生的变量了,不仅仅对技术做常规的定量分析来作为研究贸易与增长的影响,同时,在经济的增长之中,技术的发展也逐渐成为一种结果来对待。技术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变量。新战略贸易论认为,技术外溢的同时会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技术外溢在跨国公司中其实也是有出现,但是对于常规的溢出相比,跨国公司更希望将此技术外溢最大地控制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实现内部资源优化和技术共享。然而人员的流动等客观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溢出效应就不可避免地会削弱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所以,对于溢出,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都致力于严密管理技术层面,甚至为了不使得技术外溢,而放弃一些国家的一部分市场和先进技术,尽管通过内部的技术转移就能够轻易获得在某国的技术垄断优势。此外还有一些诸如工作培训及其人力资本流动的模型。综上所述,一开始溢出的研究,还局限于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和市场影响方面,而最新的有关溢出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跨国公司为核心的框架。开始就一些社会新现象和以往的一些结论做出了新的解释。1.3论文研究思路及创新点本文主要准备借鉴Feder的两部门经济模型分别就不同产业间及不同地域内的产出投入进行分析FDI对我国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域的溢出效应的相关性。同时对比不同行业间及不同地区的所表现的差异性。以此来得出影响溢出效应的各种内外在因素,同时就各国不同的对待FDI的政策及所得实证来提出改善溢出的方针方案。此类分析和回归之前已经有学者做过,不过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仅仅到2000年前后,之后的变化和新的问题,目前还是比较少的,因此我决定就此问题选取最近几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以延续此类的研究,使之更能够与目前的实情相结合。29 2.FDI溢出效应的机制及影响因素2.1FDI的动因分析作为一个企业,其生存的终极目的唯有一样,那就是利益。利益在这里不单单指金钱和资产。企业作为社会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样承担了许许多多的社会职责。在当今世界联系愈加紧密的时代,企业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一地一国范围而获得更大的发展和生存。同世界互动成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因素。外商对我国的FDI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实现技术的本土化,支撑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和销售。中国广大的市场、近乎无限的廉价劳动力以及相当不错的基础制造业基础。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大量的生产性投资,逐渐把中国纳入了世界性制造产业链之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外资公司的不断涌入和中国政府对于各领域投资的相继开放,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竞争,许多外资公司开始有意识地调整投资组成部分,更多地倾向于输出技术以替代高额的资本成本输出,同时培训本地雇员,降低高额的人工成本。2:利用中国丰富的智力资源,降低企业研发成本。作为一个企业来说,研发是企业生存之本,同时也是企业最为昂贵的经营活动之一,并且不能有一丁点水分在里面。而研发成本中最大的一部分就是科研人员的工资。西方发达国家高素质的科研人才成本十分高,同时人才需求供不应求。为了降低成本,一些跨国公司将发展的目光投往一些拥有丰富科研资源的同时却只有极低的工资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作为这么一个国家就受到国外企业的青睐。3:建立全球性的营销网点,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讲,我国与西方正好有12小时的时差,在通过互联网等工具建立紧密联系之后,这样跨国企业就可以摆脱常规企业朝九晚五的工作规律,建立全球战略性经营手段,这样全天候24小时都可以进行营业,同时能够十分合理和统筹性地调整企业内各种资源和信息。达到一种连续的状态。4:满足我国政府的政策要求,提高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知名度或改善企业的公众形象。虽然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企业入驻中国不再需要强制性投入一些技术,然而中国政府与民众任然会把是否在华建立研发,培训本国人才和与当地企业开展技术交流看做判断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是否对当地对中国有利的一个标准。因此许多外资企业的投资往往为了自身企业在中国的形象,会有意识地投入技术。以上几点是外商对华FDI的动机的具体体现,这些体现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均体现了企业投资的根本目的——利益。只不过在体现中更多地表现出不同的性质。2.2FDI溢出的产生机制对于外商FDI技术溢出的产生机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学术界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机制归纳为一下四种形式。2.2.1示范—模仿效应即高科(Kokko,1994)所说的传染效应,对跨国公司和东道国来讲,示范——模仿效应是外生的,而东道国内的外资企业与东道国国内的地方企业之间的技术差异决定了溢出的大小。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设备、新产品或者新的加工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产品选择、销售策略以及管理理念等非物化技术。使得其拥有比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更强大的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并借此获得巨大的利润和市场份额,这对东道国的内资企业提供了示范和模仿的机会。2.2.1.1产品技术:在产品技术上的模仿能够使得我国的产品整体品质得到提升。2.2.1.2销售方式:销售方式的示范可以改善以往陈旧的销售模式,精简成本和提高效率,缩短资金周转日期29 2.2.1.3管理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不仅仅是能够提高效率,更可以在精神和企业文化上产生同一和归属感,可以提升雇员的幸福度。2.2.2竞争效应竞争效应通常会产生在一些原本较为垄断的行业内的厂商之间。在很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特定的社会政治与经济等复杂因素,通常有一些高壁垒、搞集中度的垄断行业,这些行业往往由于垄断而忽略了创新和改革,导致整个行业死气沉沉,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即便国家政府希望改善这些行业而扶持一些新企业进入,也往往由于各种阻难而无法改变打破这种创新停滞的状态。这时,跨国公司带着新的技术新的管理理念在政府的干预下,打破这个垄断,使行业继续健康地发展下去,并提高社会福利水平。2.2.3关联效应简单来说,关联效应就是指跨国公司在供应商——跨国公司——客户这三方关系中,同东道主国家的企业进行活动中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根据跨国公司在关系中所处的产业链位置不同可以简单分为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这些都是能够产生溢出效益的行为。2.2.4培训—流动效应跨国公司对于诸如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投资,一般而言是具有技术或管理的优势的,由于技术上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技术溢出是不可避免的。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到宗主国的影响或自身利益以及母公司在自己国度的政治影响,是很少有转让和授意最新技术给东道国利用的。但是前面也说了,外商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减少雇员和人工以及市场开拓的成本,那么雇佣本地人才和培训本地人才也就是必须的了。而在企业中人员流入流出是很正常的情况,当那些人员离开跨国公司进入本地企业的时候,他就带来了许多自己从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技术的溢出和扩散。当然这些都是被动和无意识中的,不过技术的本地化是对一个企业乃至东道国均是一个双赢的结果。综上所述,跨国公司FDI的技术溢出途径和作用机制可以用下表来表示:溢出途径作用机理示范——模仿效应1获取先进技术,弥合技术缺口2学习并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方法和经营管理技能竞争效应1打破行业垄断,改善资源配置2提高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关联效应1跨国公司对产业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技术提携2获取跨国公司优质产品和服务,提高技术水平培训——流动效应1接受跨国公司培训,提升人力资本水平2技术知识随着人力资本的流动而扩散不过实证研究中虽然大多数学者都认证了这个机制的正确,但是仍然有许多的实例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在下一节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会特别提出。2.3FDI溢出的影响因素2.3.1FDI溢出效应与当地市场竞争环境29 对跨国公司来讲,在世界竞争中,其战略目标就是获得优势,因此,对其而言,一旦能够继续维持竞争优势,除非是为了必须击垮某个特定的竞争对手,否则他们就不大会把最先进的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转移。没有先进技术的投入,就没有技术的扩散,这样的话就严重限制了技术的溢出。相反如果跨国公司之间、跨国公司同当地的企业竞争激烈,那么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很多公司之间就会打技术战和价格战,这样就更加有利于技术的本土化和溢出。一个健全的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出先进的技术出现,因此,政府在引进外商的时候,不能总是一味地看着眼前的利益,还应该着手帮助本地企业提高与外商之间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够长远健康地发展。2.3.2FDI溢出效应与东道国企业自身吸收能力技术溢出的程度其实是同东道国本地企业对技术的吸纳能力成正比的。如果国内企业由于在吸纳方面能力不够,那么溢出效应就不能成功产生。跨国公司与当地的技术差距虽然是决定技术溢出大小的重要因素,但并不单单的是差距越大,溢出效果就越明显。当本地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跟跨国公司差距过于巨大时,即便跨国公司有意愿转移技术,可能也会因为人才素质、配套基础设施等原因导致转移出去的技术无法真正发挥作用,这样就无法产生理论上的溢出力度,跨国公司与当地的后向联系也就越为困难,这样新的一轮壁垒和障碍就形成了。因此,东道国本地企业的自身素质自身吸收水平是促成技术溢出正效应的关键。2.3.3FDI溢出效应与当地教育水平这点其实是非常严重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自身的教育水平低下,导致人才稀缺,因此在吸收能力方面天然地显现出劣势。而且就究竟何种程度的教育才能获得溢出效应,根据美国学者BINXU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当地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吸收的重要约束条件且只有成年男性接受初中以上教育年限大于1.9年时,才能够产生明显的技术溢出。2.3.4FDI溢出效应与东道国经济发展水平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对应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就越明显这一说法早就有学者经过研究得出,这同早期的Findlay等的看法有点出入,FINDLAY他们都认为,技术差距越大,本地企业可学习的地方和模仿的空间就越大,因此而产生的溢出效应也越大。并且,Sjoholm(1999)在对印度尼西亚的溢出效应分析的研究得出了势差越大溢出越强的正相关的结论。但是Haddad和Harrson对委内瑞拉的研究和kokko对乌拉圭的研究则发现了不同的结论,他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和背景之下,只有当内外资技术差距较为低的时候,FDI技术溢出才会比较显著。这其实也是十分有道理的,因为倘若技术差距过于巨大,与身为大学生的外资企业相比,内资企业就相当于一个小学生,缺乏学习相关技术的能力。这样即便“大学生”如何敞开胸怀、如何热情教导,“小学生”对大学生所讲的仍然会无法理解,甚至产生抵触和拒绝,这样一来当地企业处于一种无法跟上时代的尴尬,就无法吸收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整体来讲,技术差距与技术溢出的关系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一些特定的环境限定等制约。简单的说,刚开始时,溢出随着差距增大而增大;但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不会再产生溢出,相反会出现产业结构恶化,垄断等现象。综上所述,FDI技术溢出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市场竞争环境、本国人力资源以及当地企业的吸收能力这4个方面。从研究中我们能够发现,技术溢出主要仍然受到东道国吸收本身的约束。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这些障碍,提高吸收效率,通过技术溢出作用,改善当地市场竞争机制以及调整结构。我们结合实证将在下一节中就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统计数据来探讨这些问题和提出得以解决的方法。29 3FDI溢出效应衡量模型及实证分析3.1模型介绍与数据选取3.1.1模型介绍因为之前这方面的研究所选取的模型中,以Feder(1982)的研究模型最为适用,同时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此此次选取模型我选择借鉴他的思路,把整个经济区分为外资部门和内资部门两部分,通过联立方程和定量分析以此来分析FDI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否存在。我们用Yt来表示内资部门的总产出,Kt则用来代表内资部门的资本存量,Lt的值则是劳动力的数量,而Kf则表示为外资部门的资本存量。这样地就有Yt=F(Kt,Lt,Kf)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我们假设外商的投资和资本的积累对内资部门的影响能够以一种线性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此种假设建立在一个比较客观存在的现象中,即通过资本的运作,如果产生出的效果比预期大,那么在排除掉一些因素之后,就只有技术的影响使得资本的运作效率得到改善,此改善不光光指生产技术的改善获得的,更有管理方式的革新等的改善所引起的变化。如果外资部门的资本积累使得内资部门的产量增加,那么我们可以比较负责地说FDI对内资部门的技术溢出为正;反之,那么溢出效应为负,就表明外资的资金运作方式和其带来的一些技术没有引起我国内资部门相应的正反应。对上面函数进行微分得到:ΔYt=Hk*ΔKt+HL*ΔLt+Fk*ΔKf这里Δ表示增量。Hk,HL表示内资部门的总资本的边际增长绿与劳动力的边际增加率。Fk表示外资部门的资本边际增长率。然后在变形和简化之后,最终我们可以具体在进行参数估计时,采用以下的对数回归模型:LnYt=δ+αlnKt+βlnLt+γlnKf+μ在接下来的分析中,γ即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的系数,如果γ>0,那么就表示从回归数据中的统计分析上看,FDI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溢出作用,即产生正相关。如果γ为负,则为负相关,那么所表现则为外商的投资对我国的技术溢出不明显。3.1.2数据选取作为统计分析的数据的选取,以工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外商FDI的主要集中在工业部门,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反应FDI对我国的总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工业统计数据是比较连续、完整和准确的数据。本次研究的数据选择自2006—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中的“29 各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指标,各地区规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各地区私营企业主要指标,各地区私营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全国三资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对于变量的具体选取,我们采用用“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来代表工业的总产出,其中对各地区的分析用总产值来代表,而各行业的则用其增量来代表。对于资本存量,我们用固定资产净值的年平均余额与流动资产的年平均余额之和来代表。对于劳动投入,我们用其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来代表,这些数据均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的面板数据中获得。3.2FDI溢出在各地区实证结果与分析根据模型和统计数据(2005年-2007年)中的全国主要17个代表性省市连续3年共50个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下:(回归数据见表2)lnYt=-0.7929+0.9227lnKt+0.1513lnLt+0.0895lnKf(-4.5682)*(17.6278)*(2.3042)(6.4065)*R2=0.9674调整后的R2=0.9670F=2135DW=1.2447结果表明,FDI在2005—2007年期间,对中国工业部门的技术溢出是明显存在的,总体上来看,每增加1%的外商投资的资本积累,则可以使得内资工业部门产出增量增加0.0895%,不过从估计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产出增长还是来源于内资部门的投入。3.3FDI溢出在各行业实证结果与分析上一节中我们就各地的内外资投入和产出做了回归分析,发现总体来讲呈现出正效应。这一节中我们就各行业的具体情况来再做做统计和分析来看看是否与之前的分析吻合。我们把2005-2007的工业内细分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有外商投资的行业中我们选取了主要20个作为研究的样本。与地区数据的回归分析不同的是,Yt是内资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而不是总产值。因为分行业中总值可能因为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不同位置而产生较大的差异,这样就影响了数据关联性,而以增加值代表产出则没有这个偏差,更能体现生产率变化的增长效应。(回归数据见附录中表3与表4).回归结果LnYt=-0.7864+0.6542lnKt+0.1335lnLt+0.0514lnKf(-4.135)***(13.9306)***(1.4922)(1.5721)R2=0.8905调整后R2=0.7371F=229.0582DW=1.3525其中***表示在1%的水平上显著。行业回归同样得到了正溢出。这表明每增加1%的外商投资的资本积累,内资部门的产出就可以因此而多出0.0514%,不过不过t统计值偏低,远低于之前区域回归的6.4065,接近10%的显著水平。因此由此可以看出,FDI对中国工业行业内有一定的技术技术溢出效应产生,不过行业间的外部溢出远远小于单个行业内的溢出。对此联系现象和效应,我们得出如下解释。1: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在中国首先是存在的,并且在大多数地区为正。外资企业通过获得母公司的注资和技术转移,再与本地企业之间发生关联效应,则技术开始扩散。由国外扩向国内。通过这种关联,当跨国公司向国内企业购买技术标准较高的产品和零配件的时候,由于为了达到标准,因此会通过诸如技术援助等方式来帮助国内企业建立技术。因此在一些活跃的行业和省市中,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显著。2:虽然在行业内外资企业的FDI产生了不错的技术溢出,但是在行业间由于涉及到跨国公司多面经营和其竞争者的影响,加之国内企业对于技术再扩散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在涉及到跨行业的技术溢出时很不明显。29 表2,各地区技术溢出分析回归数据Yt流动平均固定平均KtLtKf2007北京9648.384912.273411.938324.20119.254358.52天津10075.078329.263952.7312281.99120.764984.39河北17054.7813721.585377.4819099.06303.213035.43山西7791.7110896.323971.6814868.00216.34473.03辽宁18249.5617034.527352.7924387.31328.024111.53吉林6486.016024.602181.798206.39109.331795.40黑龙江6143.176578.792711.689290.47142.94603.46上海22259.9420656.7510316.1130972.86282.1214648.81江苏53316.3838011.2218978.8256990.04861.0522299.52浙江36073.9330581.9815899.5746481.55790.939609.90安徽7945.177873.163050.1810923.34178.211210.52湖北9601.5212107.243945.5516052.79200.352207.27河南20442.2113788.005334.8619122.86382.231275.33湖南8464.086832.012426.619258.62195.47659.79广东55252.8639821.9720955.3460777.311307.4033735.98四川11047.0411690.214600.6716290.88257.46942.84福建12571.914747.804747.809495.60359.166848.072006北京8210.004319.912955.167275.07117.363799.15天津8527.703425.592308.495734.08116.334370.54河北13489.804470.924573.309044.22303.352344.65山西5902.843230.113586.446816.55220.59287.55辽宁14167.956044.275512.7511557.02302.023101.59吉林4752.721884.022187.014071.03105.211251.02黑龙江5440.172341.802603.844945.64140.31540.36上海18573.138712.155880.3814592.53266.8411693.69江苏41410.4015136.9110571.7925708.70774.5017011.51浙江29129.9412653.247845.9420499.18726.947601.05安徽5915.592424.232274.424698.65164.81972.26湖北7454.073200.614438.537639.14190.851724.83河南13889.774340.514685.489025.99365.281724.83湖南6131.182039.002291.414330.41178.15476.49广东44674.7517553.0010714.5528267.551203.5826968.24四川7934.413677.973511.587189.55233.53645.62福建10005.083852.732900.816753.54324.895695.302005北京6946.073701.522590.446291.96116.973081.24天津6774.103058.692155.415214.10122.173319.23河北11008.123822.083894.237716.31292.211715.29山西4850.912659.712855.685515.39213.20232.9729 辽宁10814.515045.594848.739894.32276.552328.23吉林3791.961707.861854.243562.10101.83902.86黑龙江4714.912060.462379.944440.40136.85364.35上海15767.517833.285226.5213059.80259.639788.71江苏32707.0912579.768758.6921338.45704.2413263.86浙江23106.7610305.436518.3016823.73659.125644.38安徽4567.232008.121910.873918.99155.21743.81湖北6066.963059.063850.146909.20188.301373.30河南10487.383750.853788.637539.48362.79610.91湖南4754.861761.491886.623648.11169.25385.43广东35942.7414411.128834.6823245.801085.6522875.53四川6178.033150.693039.996190.68218.99487.99福建8135.983260.862521.275782.13290.414753.23资料来源:《中国历年统计年鉴》2006~2008说明,其中的Kt由流动平均资产+固定平均资产所得,其余各值均已在前文中解释过取法。29 4结论与进一步提升FDI溢出效应的思考通过上面的回归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些目前我国FDI技术溢出的现状。1.FDI溢出确实存在,然而整体来说效率仍未达到最佳,仍然出现很多浪费资源的现象,并且在某些行业中也存在抑制情况。2.FDI的溢出范围过于狭隘,经过我们的统计,发现在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然而各行业间技术仍然十分分割,这样就导致市场也是分割的。这对我国的经济后期发展和基础工业完善十分不利。导致这些的原因上一节已经提起,这里就不再赘述。关于解决方案,以及提升溢出效应的方法。结合国外的实例和国内现状,本文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促进现有FDI溢出中由一些内在的技术因子和隐形的设施设备等所产生的溢出,强化此类溢出的作用。这一方面包括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质量、深化科技水平、丰富人力资本存量等,因为当经济发展水平未超越发展门槛的时候,技术溢出效应就很难发挥应有的效率,甚至由于外资企业的过于强势,还会对本国企业产生挤出效应,严重抑制国内企业的发展。而一旦门槛越过,那么就会出现溢出效应了。二:促进由竞争效应而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这一方面的话,主要体现为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深化技术溢出的作用范围,扩大其作用的方式和作用效率。我国目前虽然在2002年吸收外资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许多资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甚至很多国际游资的资本运作大大抑制和阻碍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4.1提升FDI对华技术溢出效应的关键29 目前而言,外商的投资是肯定在我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但是任何跨国公司的投资都是以获取最大利益为目的的。这样外商的投资方式,投资的方向,就不可避免地和我国的本地企业产生博弈。而博弈的结果就是双方一方是占据土地、政策、人脉等资源,另一方则是占据资金、技术等资源,当这些价值都已经无法在做更改之后,双方的趋势就将向人类本身的智力资源进发。因此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才是我们的长远之策。这也就是说,我国的自主创新一定得跟上世界节奏,不能一直依靠外商的技术溢出,这样做是很被动的。我们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同时要注意产权的保护,提高科技转化生产力的比重,同时应该加大我国自身的对外投资,因为有的时候当我们主动做出对外投资的行为时,往往比被动面对FDI产生的经济效应和技术效应要来得高。这样,国家有了实力,才能在技术交换和技术共享中拥有话语权。4.2结语:虽然外商FDI被视为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长远上看,我国如果想要成为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就得进行自身创造,FDI的技术溢出仅仅是我国发展过渡期中所借用的一个手段而已,应用好该手段,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战略上改变看法,在具体发展上重视FDI的技术溢出。这样的话,我国的经济将会真正腾飞起来。五、主要参考文献:(1)谭永基等.经济管理数学模型案例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p102-104(2)姚掌宏.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发展[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年:p146-150(3)王伟光.中国工业行业技术创新实证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p179-184(4)樊增强.浅析跨国公司技术扩散及溢出效应[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年第4期(5)邵留国.张仕璟;王国顺.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4期(6)李春顶.FDI技术溢出路径的深层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8期(7)郑秀君.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述评:1994~2005[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9期(8)王艳丽;刘传哲.人力资本对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年03期(9)吴林海,罗佳,彭宇文.跨国研发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论[M].中南大学,2006年p31-45p139-151(10)吴松毅.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机制研究[J].世界经济导刊,2007年4月:p27-29(11)卢健.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C].石魁英.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全国优秀经济论文选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经济师》杂志社,1999年(12)沈玉芳张浩张之超.外商投资R&D中心建设区域政策环境和管理机制研究[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8月:p59-66(13)章凯栋;钟昌标.FDI技术溢出效应影响浙江自主创新的实证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9 2006年05期(14)李安方.跨国公司R&D全球化——理论、效应与中国的对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年:p325-349(15)张建华;欧阳轶雯.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经济增长——对广东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2003年3月(16)陈涛涛;白晓晴.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益:国际经验的借鉴与启示[J].国际经济合作,2004年第9期外文文献:[1]Coe,D.andE.Helpman,InternationalR&DSpillovers[J].EuropeanEconomicReview.Vol.39,pp859-887,1995[2]Kokko,A.,Technology,MarketCharacteristicsandSpillovers[J].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3,1994[3]Arikokko;MarioZejan;RubenTansini,TraderegimesandspillovereffectsofFDI:EvidencefromUruguay[J].WeltwirtschaftlichesArchiv, 2001-03附录:各行业回归数据统计资料表3按行业分国内工业回归数据行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全部从业人员年年平均余额年平均余额平均人数(万人)      全国总计94023.2826382.1827421.8916043.592252.9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556.92681.63410.63339.9561.302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3.646.034.128.960.26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149.52485.10338.76234.8624.7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627.93269.16190.61107.2315.64非金属矿采选业636.54221.46129.67117.2517.58其他采矿业7.012.050.641.020.17农副食品加工业6723.711860.911284.89928.45108.79食品制造业1678.56502.92422.16349.8844.83饮料制造业1034.80346.19298.36253.2524.02烟草制品业0.470.130.752.950.01纺织业8633.692198.092733.181730.42265.4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2551.77734.34703.76338.96132.6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1735.32489.13397.10185.7267.4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2053.33610.16415.42317.9661.82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972.51271.98277.20155.0533.82造纸及纸制品业2016.59551.65594.24436.7553.2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661.38188.07254.22196.1122.31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602.43152.58177.0390.4726.4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641.59483.39564.05409.2017.2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6728.681910.971870.581128.96120.55医药制造业1306.10435.21453.51334.6030.09化学纤维制造业1375.35287.01457.73288.9712.71橡胶制品业799.38243.93216.07148.7022.37塑料制品业3165.02812.65939.65518.1680.8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504.632012.751780.801628.46186.0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7294.361871.351875.461034.9277.19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471.811116.65974.54406.5142.60金属制品业4754.811264.081546.02673.96117.43通用设备制造业6671.491886.372139.901012.43168.10专用设备制造业2738.53823.871003.07449.6170.8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43.431011.961387.66586.5295.9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895.571493.701983.49679.06123.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1736.86442.34693.85236.3853.27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654.38198.53301.8498.7419.93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54.03324.31340.00153.1144.1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335.7783.3056.2119.692.982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26.3788.46166.09391.935.54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5.3812.7621.9118.260.61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3.607.0316.7130.210.7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7》表4按行业分港澳台工业投资回归数据行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资产全部从业人员年总计平均人数(万人)全国总计127629.3132129.7296367.042353.0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46.4872.14310.183.9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603.61548.38310.730.38黑色金属矿采选业56.8625.5468.270.9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61.5337.0290.411.28非金属矿采选业108.8442.7490.132.55其他采矿业0.060.030.210.01农副食品加工业4881.231221.232748.3060.71食品制造业2341.68706.481717.4441.09饮料制造业1842.27675.171813.7725.63烟草制品业8.624.2514.790.36纺织业4460.401185.443846.57157.64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3430.451074.892172.62218.58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2587.06749.541523.64156.95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666.71186.07521.2719.76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1137.12279.40828.2946.85造纸及纸制品业2198.95584.602792.1336.83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650.41218.03744.6221.44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285.24337.60871.6083.65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2646.39467.631623.007.56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526.092137.066525.5255.99医药制造业1628.12624.321664.2627.40化学纤维制造业1226.89253.821078.059.51橡胶制品业1226.46336.121195.5733.25塑料制品业3206.69854.322747.9698.6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863.82904.793425.7171.6529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4842.601071.153300.9625.1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873.97659.571758.6919.00金属制品业3987.481001.232806.2388.42通用设备制造业5067.781353.204627.5284.50专用设备制造业2845.49826.632896.8261.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2364.773359.099428.40111.4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959.942182.986042.86192.7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32966.716060.8917700.73442.72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2707.00654.361512.4158.26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294.73371.81864.5965.33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46.0926.3899.701.37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2241.92853.615267.2113.83燃气生产和供应业411.06121.61686.274.3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27.8160.61649.592.1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8》2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