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弧圈球的真谛

w弧圈球的真谛

ID:47106174

大小:20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4

w弧圈球的真谛_第1页
w弧圈球的真谛_第2页
w弧圈球的真谛_第3页
资源描述:

《w弧圈球的真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用动力学分析弧圈球弧圈球的动作要求不像正手攻球要求那么严格。只要初学者的正手攻球动作没有很明显的错误,都有条件学会一手好弧圈。弧圈球自从在日本问世以来,到如今满世界弧圈是由于该技术易于掌握,对击球的时间没有严格的要求。在球的上升期,最高点,下降期都可以拉弧圈。说一个人的弧圈球的球性好,就是指这个人什么球都能拉,不管是上升期,最高点和下降期,加转球,不转球,侧上侧下。要想弧圈球的球性好,必须学会制造弧线,控制弧线。这就是弧圈球的真谛。发个《弧圈球的真谛》得到不少朋友的关注。但是让一个业余爱好者按图索骥的去做,难度太大。我只想通过自己的体会,强调一些重点,以便于朋友们理解并

2、实践。提到拉弧圈,不得不提到身体手臂的运动。有关这方面的教材太多太多,下面我的一些体会可能已有类似的阐述,希望朋友们谅解。关于如何制造弧线留到最后介绍,应为需要有图才能一目了然。准备画好图后拍照上传,再详细解说。1。这张照片是著名的奥运会掷铁饼者雕塑。是铁饼运动员第一次摆臂的造型。朋友们回忆出在最后一圈转体铁饼出手时运动员身体的姿态吗?那就是拉弧圈的夸张动作(当然约有不同)。铁饼运动员最长见的伤是肩伤。所以拉弧圈肩的作用在启动时很重要。拉弧圈由腰部开始启动,肩承担着传递腰部力量的功能。此时肩关节肌肉要绷紧,也就是说腰和大臂成为一个刚体,腰部力量通过肩直接传给大臂。当然,

3、这段过程很短暂。有些球手转腰后没有这个短暂过程,直接挥动大臂。2。当铁饼运动员转最后一圈直到铁饼出手时,铁饼沿着旋转中心在45度平面上划出个漂亮光滑的圆弧。拉弧圈也应该划出一个漂亮光滑的弧线。拉弧圈挥拍的弧线是由腰,大臂,小臂及手腕组成。从转腰启动到结束,旋转半径是由大到小。所以,弧圈球拍子的运动轨迹是一个圆锥体上的一条螺旋线,这个轨迹必须光滑。简单的说,大臂沿着腰部的转动方向挥动,小臂沿着大臂旋转的方向挥动,这样才能划成一个光滑的弧线。为了帮助理解,有兴趣者可以找块纸板,纸板的一边靠着肩腰,使大臂,小臂,拍子紧贴纸板,也就是大臂,小臂,拍子在同一平面中。然后纸板保持前

4、倾并沿着腰的转动方向运动,同时,大臂,小臂沿着纸板挥动(在纸板平面中挥动)。如果大臂或小臂在运动过程中离开了纸板,就破坏了弧线的光滑性,也就是说小臂没有沿着大臂旋转的方向挥动,。。。。有的球手挥拍时大臂突然内收,小臂突然下压,上举等等,都是大臂或小臂离开了纸板(纸板代表挥动平面),破坏了弧线的光滑性。拉弧圈球的球性好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管是什么来球,都能做到不漏球,二是能制造弧线,保证弧圈球的命中率。对初学弧圈球的人来说,常见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摩擦球太“薄”,经常发生漏球的现象,另一个就是击打太多,拉出的球弧线太平,旋转不强,更像攻球而不是弧圈球。首先说明,前贴中提

5、到的挥动平面在这里是一条直线(假设挥动平面垂直于视图),并和球拍运动方向V重合。图1是球和球拍相对运动的示意图,H-H代表水平面,球沿水平面运动。A-B代表球拍宽度,P-P是沿球拍面的延长线(或代表球拍平面)。V代表球拍挥动时的运动方向。当球沿水平方向运动时,球在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和球拍沿挥动方向V的运动轨迹分别用剖面线表示。这两个运动轨迹在空间重叠,重叠部分用abcd面积表示。abcd面积可以称作击中球的“概率面积”。当这个面积越大,越不容易漏球。图2表示当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夹角变为α´,概率面积为a´b´c´d´。很明显,随着夹角α变小,概率面积变小。讨论:1.图1,

6、图2中,假设球拍平面P和水平面H间的夹角不变(该夹角未标出),也就是α+β=α’+β’。几率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运动方向V相对于拍面P夹角α的变化。即使P和水平面H间的夹角变了,从定性的角度上看,还是可以得到同样的结果。为了减少漏球,初学者应注意保持球拍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P有一定的夹角α。当α越大,越不容易漏球。当α大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攻球。当α变小时,球的旋转性变强,弧线变明显,但是球速变慢。所以攻球和弧圈球之间没有一个确定的界线。2.图1图2是假设球沿水平方向运动,或可以看作球在最高点时的运动。如果把图2顺时针转动(图2变为图3),就可以看作是球在下降期的运动。从

7、下图比较中可以看出,球拍平面P和水平面H夹角明显不一样。这说明,为了保证有较大的击中球的概率面积(不漏球),在球的最高点和下降期击球时,球拍前倾的角度是不一样的。3.当运动方向和球拍平面一致时(α=0),可以想象球和球拍的运动轨迹重叠部分为一直线,概率面积为零(实际不为零,下面将讨论),在此情况下很容易漏球。4。以上讨论没有考虑球的速度影响。图4表示考虑球速所产生的击中球的几率面积。假设球拍AB两点是球拍面的有效击球点。当挥拍时球拍AB运动的到A´B´所需时间为ΔT。在发力拉球时,球拍挥动速度基本是不变的(与来球速度无关),所以可以近似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