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

ID:47240074

大小:454.62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6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1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2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3页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式教学【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碧阳中学舒晓燕老师教学模式介绍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境。2、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峰、认识事物的不同,理解诗中蕴涵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设计思路说明【创设情境】用黄山飞来峰导课,很快把学生代入学习的情境【启发思考】这首是写了生命内容【自主或小组探究】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协作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哲理时,又有哪些哲理在内?【总结提高】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教材分析《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过程与方法目标】想象诗句

3、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教学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作者的资料、写作背景3、熟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导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峰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2、走进作者(见课件)3、了解写作背景(见课件

4、)二、诗歌朗读1、听范读,要求学生正音正字;2、生齐读;3、抽生朗读,指导朗读技巧4、再范读。5、理解诗意三、理解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四、品读诗句:1、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2、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3、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

5、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4、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五、写作手法: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转句用典:“不畏”二字气势夺人。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结句拔高诗境,展现高瞻远瞩的气概。六、拓展延伸:你还学过哪些哲理诗,从诗中你悟出怎样的哲理?七、课堂总结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6、。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课外读读王安石的诗歌,体会其诗歌风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