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

ID:42375809

大小:461.7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9-14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1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2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3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4页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登飞来峰》(人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古代诗歌五首》北京四中李硕棠◆教材分析古代诗歌的学习重在诵读,老师要在这一课中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可以采用自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要注意体会五首诗歌的哲理和蕴含的感情,教学中可以按照“理解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补充相关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这样的学习线索,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哲理和情感,注意落实背诵默写,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4.在写作中可通过引用诗句,增加文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3.背诵默写古诗词,用正楷默写,体会书写的美感。【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布置预习,熟读或背诵诗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陈子昂(约公元661~公元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

3、首。二、初读《登幽州台歌》。提示:《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请同学们齐读,争取读出诗中的情感。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三、分析诗歌内容:请一名同学说说诗歌大意。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教师补充分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

4、从中来,怆然流泪了。进一步讨论分析,诗中怎样的思考赢得古往今来读者们广泛的共鸣?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中表现,衬托人的渺小。可见,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促,宇宙无穷人生有限。四、介绍作者: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称为“诗圣”。(可采用教师讲述,学生记录的方法,因为杜甫相关常识比较重要,要注意落实。)杜甫的创作历程主要划分为:(一)读书和壮游时期(

5、《望岳》创作于此时)(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五、朗读《望岳》。六、分析《望岳》内容和艺术特色。首联: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乍一远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兴奋和惊叹仰慕之情。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比较这两句与王维《终南山》中名句的艺术差别。“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望岳》首联答语大笔挥洒出一片青翠山色,比“连山接海隅”多了颜色的渲染。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说泰山汇聚了

6、所有天地灵气。“割”字用的新奇有力,仿佛“昏”和“晓”是泰山割开来的,写出了泰山的雄伟高峻的气势。这一联虚实结合,化静为动,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这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前句虚写,泰山的美一言难尽,不如写造物主对其情有独钟。后句实写,“割”字用得好,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是写细望。表达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这既是实际登山的愿望,又是诗人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可见其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教师补充介绍:唐代士子的漫游传统唐代士子爱好漫游

7、,与唐人爱好诗歌和崇尚文学的科举制度有关。士子角度:唐人漫游天下,得以饱览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结交天下之士,开阔眼界心胸,发展文学才华,使文章有奇气。唐人在青年时代漫游之前,往往经过多年读书的知识积累,如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又如杜甫的“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壮游》)。进士科举角度:往往以山水自然命题。开元十二年试题《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