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评书提纲

论语别裁评书提纲

ID:47367859

大小:49.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1-10

论语别裁评书提纲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论语别裁评书提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别裁》评书提纲《论语》大家都知道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著作,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仅一万多字,两千年来注疏、译注及研究文章恐怕也有好几千万字。在这么多论著中,作为普通读者,要选择怎样的书来入门呢?我向大家推荐《论语别裁》。此书曾在台湾12年内再版18次,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引进后到2007年也已第15次印刷,可见此书在海峡两岸受欢迎的程度。然而,这也是一部有“争议”的书。主要存在篇章结构、字句翻译、主题立意三大争议。争议一:行文随意,天马行空?

2、一些批评者认为,南怀瑾“能扯,想到哪说到哪。”“是建筑在不管原文、随口乱说的基础上。”事实上,《论语别裁》是南怀瑾先生在上个世纪6、70年代多次讲《论语》集合整理的讲录,不是书斋笔耕的学术专著,与充分构思的笔耕之作当然存在差异。即便如此,由于南怀瑾也是按《论语》原有的篇章秩序而逐章讲解的,所以整书架构“形散神不散”。更为重要的是,传统上普遍认为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并不是一部系统的著作;而南怀瑾突破了这一观点,他认为,论语20篇本身具有完整的系统,每篇都是完整文章,不可以圈断,..且篇篇都高潮起伏,一点也不呆板

3、。其中,前四篇“学而、为政、八佾、里仁”是最重要的四篇,包含了论语最核心的观念:“学而”阐明孔门的学问——不是知识,不是文字,是拿人生修养来体验,包括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为政”阐明学问的外用,“为政”不能简单理解为“政治”或“政治思想”,而是指“教化”;“八佾”阐明中国文化和礼仪的精神;“里仁”阐明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仁。而其余16篇,则是用故事和对话式的讨论来印证或注解这四章,比如,第五、六章“公冶长”、“雍也”通过对话和讨论,拿事例来说明孔门的学问;第七章“述而”是“学而”的注解,并且连带

4、发挥前面六篇的内涵,引申了学问之道;第八章“泰伯”是“为政”的个人学问修养的引申注解;第九章“子罕”又是第五章“公冶长”、第六章“雍也”的引申,等等。这就为我们读《论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阅读骨架。特点一:廓清脉络,条分缕析。争议二:不重训诂,信口开河?批评者,特别是一些学者声称《论语别裁》“错误百出”,南怀瑾“不管语文规律,自己高兴怎么讲就怎么讲”,“文言文阅读能力连初中生都不如”。比如,有学者撰文罗列了《论语别裁》的三处所谓“硬伤”,即《学而》篇“无友不如己者”、“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和《八佾》篇“夷狄之有君,

5、不如诸夏之亡也”等三处作为铁证。..我们先看“无友不如己者”,这一句是千古以来对《论语》笺注中争议最大的地方之一。我们读书时,老师总是解释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等。我们来看看南先生是如何别裁这句的,如果照古人的解释,“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照这样注解的话,“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才能够交,“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按此解,照此逻辑,人如果都与强于自己的人交友,那么强于我者一定会与更强的人而不会与我为友,其结果就是南先生说的“大学校长只

6、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总理)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读到此,结论读者自然就清楚了,“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你看,南先生这一步步、一层层逻辑分析得清清楚楚。更何况,“不要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样一种理解又和论语后面《述而》篇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矛盾,因为任何人都有长处呀。由此可知,南怀瑾先生是站在纵观整部《论语》的角度,从通篇的把握来解读某一章句;而且采取以后文印证前文、以前句印证后句的“以经注经”方法,以此来确保所述合乎经文原意,这是很

7、多人不了解、不理解的地方。因此,他在自述中说明了定名“别裁”的原因之一:“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有别于正宗儒学者经学之外”。..《论语别裁》并非训诂学专著,也非中文系教材,而是南怀瑾为社会各界人物讲解《论语》的实录,其首要目的在于讲透、讲通,而不纠缠、也没必要纠缠于具体一词一句。再者,说南怀瑾先生文言文水平“连初中生都不如”,更是博眼球之谈。《论语别裁》虽然不拘于字义解释,但对关键词句的解释也能做到“师出有名”,寻得出处。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课文上的解释是“学习(

8、知识)然后时常温习,不也很高兴吗?”事实果真如此吗?除了学霸,谁复习功课能很高兴了?南怀瑾先生这里就阐述了,“学”不单纯指学习功课,而是指“学问”。前面我们讲了,孔门的学问包含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正如《红楼梦》第五回那副著名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说的,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再来看“习”,一般人都解释为“温习”,南先生这里解释为“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