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重点

中国哲学史重点

ID:47539003

大小:36.91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1-14

中国哲学史重点_第1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_第2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_第3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_第4页
中国哲学史重点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哲学史重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哲学史》复习提要一、名词概念克己复礼;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讲仁也就是讲自身修养,即是克己,而这正需要礼。通过礼来实践自身的道德。仁与礼相互并存,缺一不可。一个人,遇事是做道德的选择还是做非道德的选择,都是自己给自己下命令的结果,而不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复礼、合于礼,就是为他人、为社会尽责。反者道之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相反相成、循环往复就意味着“道”的运动。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反者,道之动。”“反”有两种含义:一是相反;二是反复。依前

2、者,“道”之动是向自己的反面转化;依后者,“道”之动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两种含义在老子的思想中均能找到:“道”生养万物的过程即是由无到有、由一到多、由无限到有限的过程,这是朝相反方面的运动。“道”生养万物,但万物最终又复归于“道”,这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运动。弱者道之用;弱者道之用指道用弱的一面来对待自然,换言之就是顺应而不是改变。倡导人生应当收敛、柔弱、谦退、“不敢为天下先”、“为而不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治国理论。最早由春秋末期的老子提出。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而治”的主要内

3、容是“为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使民众无知无欲”。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而且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也遵循道的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最根本规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以自然为本,那么对待事物就应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让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使其处于符合道的自然状态,不对它横加干涉,不以有为去影响事物的自然进程。思孟“五行”;“五行”思想是先秦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思想之一。“五行”,具体内容是“仁、义、礼、智、圣”。仁、义、礼、智、圣,是人心得之于天道的,或者说是天赋予人、内化于人心之中的。这五种德行

4、内在地和谐化了,就是天道之德。其表现在外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行为,相互和合,就是人道之善。仁、义、礼、智、圣的和合,是形而上之天道;仁、义、礼、智的和合,是形而下之人道。前者是与天道相连的道德心性,属超越层面;后者是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前者“诚于中”,后者“形于外”。良知良能;良知良能,吾见孟子良是本来固有之善之意。所谓良知,即是对道德上的是非善恶的明觉。对于道德上的善恶是非,何者为对,何者为错,是任何一個人,即使是未受教育的人,都能很正确的分辨出来的。放在良知呈现时,便有道德活动的出现,而道德实践的能力,便是良能。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化性起伪;这是荀况提出的礼、法起

5、源的一个前提。因为人性的放纵会造成不可收拾的恶果,所以必须对它进行改造,即“化性起伪”。伪指后天的人为作用。圣人极其礼、法就是为了改造人类的恶性而产生的。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的人为。荀子认为普通的人经过圣王的教化,也都可以“化性起伪”,成为和圣王同样的人。王霸之辨;中国古代两种统治方法和政治理想的争辩。王指王道,即先王之正道。孟子以王道与霸道相对,认为施行仁政,以德服人者为王道。霸指霸道,即凭借武力假行仁义以征服别人的政治统治方法。霸道以武力压服别人,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孟子提倡王道,反对霸道。韩非则提倡霸王之道。虚壹而静;又名“虚一而静”解释:指虚心、专一而冷静地观察事物,就能得到正确

6、的认识。出处:《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鉴于人们在认识上容易陷于表面性和片面性之弊,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解蔽”方法。“虚”就是虚心,不以已有的知识妨碍接受新的知识;“壹”就是专一,不以对彼一事物的认识而妨碍专心地认识此一事物;“静”就是静心,不以梦幻错觉来扰乱认识。荀子认为,能够做到“虚壹而静”,也就达到了无蔽的“大清明”的境界,有此境界便能够“知道”。性有三品;中国古代一种主张人性分为三等的理论。西汉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东汉王充也据禀气的多少把人性分为善、中、恶三种,唐韩愈明确提出“性情三品”说,把性与情分为上、中、下三品。天人感应论;中国古代关于天人

7、关系的一种神秘学说。认为天和人相类相通,都具有意志,能干预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战国时学*阳家者有持此说,稀罕董仲舒加以系统化、哲理化。后导致谶纬神学的出现,故受到王充的批判。董仲舒顺应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需要,一方面从“天”、“天命”的高度承诺君王以至上的地位,另一方面又依天、天道的变迁规则确认儒家的仁义等价值信念的正当性,借以规限君王的政治行为,更且赋予“天”、“天道”以目的论的色彩以制约君王的政治权力。三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