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

ID:48626951

大小:2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2-26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1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2页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读书心得李宁课堂提问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生物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生物学教师应该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以灵活多变、循循善诱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渐入学习佳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避免产生一些认识上误区,使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充分提高。生物课堂提问的一些误区常常表现在忽视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将其看作课堂教学的附属品和“零头”,教师讲课时顾得上则问,顾不上就一讲到底,以讲代问。课堂提问简单化,形式化,教师往往只是问“对不对”“是

2、不是这样”等类似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学生也只能简单附和,没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提问失去了根本的意义。提问不看对象,不讲求变通。一个问题能毫无变化地问遍全班,全班必须毫无保留地遵循同一格式的答案。或者干脆让几个优秀生承包。学生答对是理所当然,答错就斥责嘲讽等。课堂提问要达到大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作用,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生物学教师就必须弄清什么是有效的课题提问。我们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突出重

3、、难点。我们应该把一节课中最需要问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二三个问题,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问题解决了,这节课就完成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要控制好难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三个层次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则提不起学生的兴趣,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太难则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仅无法使学生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索心理,反而使提问失去价值。为什么有经

4、验的老师提问,总能于不知不觉中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然后逐渐提高难度,最后圆满地完成任务?因为他们善于在“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这样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例如,在学了“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DNA的结构和复制”、“中心法则”后,要求学生联系上述知识回答“为什么子代和亲代极为相似?”这个问题虽有一定难度,但由于是在新的“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交汇点上进行的提问,问题也就容易得到

5、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要创设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应生动直观、富于启发,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多媒体技术、趣味实例、知识复习、制造悖论、反思析题等手段,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提出的问题,讲究感情色彩,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新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

6、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例如,在“生态平衡”一节中,出示生态系统图解,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图示思考:(1)生物群落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每一种成分过多或过少,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会怎样?(2)要使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又需怎样的关系?(3)构成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中,输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大于输出,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怎样?(4)同样思考:输入等于输出,输入小于输出时生态系统的发展又将如何?上述设计紧紧围绕如何让学生对生态系统构成图解有个直觉认识和理性分析展开。

7、在这种问题情境中,学生必须在对生态系统成分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生态系统平衡概念,既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又能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巧设“坡度”。提问要讲求层次性、连续性、逻辑性。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最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生物的整体性特征的学习:师:口述有氧呼吸反应式的内

8、容。生1:在氧的参与下,1分子葡萄糖被彻底分解成6分子二氧化碳和12分子的水。师:从反应方程式讲,同一般的化学反应有区别吗?生2:没有!师:那么,为什么这个反应在生物体内进行时表现出了生命现象呢?生3:因为有能量产生!师:在体外葡萄糖的燃烧产生同样数量的能量,为什么没有生命现象发生?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我们了解生命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的,但这并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