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

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

ID:49762893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04

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_第1页
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_第2页
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2013-05-0106:47:01)转载▼教师只是学生思想的助产士,不到学生心求通而尚未通之时,不启迪他;不到学生口欲言而未能言之时,不开导他。也就是说,要先让学生达到“愤”、“悱”——这种临界状态,然后再加以适当的启发和开导,才能促使学生产生知识领悟。教师只能帮助学生思考,而永远不能取代他们思考的过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教育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

2、口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的是要等对方实在无法想明白的时候再去开导他,只有在对方心里明白但不知如何表达时再去开导他。简单的说就是在对方努力后再给予帮助。直接的帮助反而会使对方产生不爱思考的坏习惯。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宋代理学家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

3、么说。“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因为教学过程就是在学生求知的“需要----满足----再需要----再满足”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得到发展的。由此引发出启发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的辩证关系。启发教学目的在于提高

4、学生的主动性。而“愤悱”作为一种心理状态,又是学生学习需要和“求知欲”的体现。“愤悱”是认识上的一种困惑状态,即似懂非懂,有所知又非全知。朱嘉、张载等人释为“疑”,故强调“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教学过程正是由这种认知上的“疑”、困惑状态为逻辑起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成设疑----解疑----释疑的过程,也是“设疑引学----辩疑解难----释疑巩固的过程。当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学生的认识需要与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愤悱”状态不难看出,孔子

5、强调的“愤悱”状态,是一种情绪高涨、兴趣盎然、全神贯注、苦思冥想、欲罢不能、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下所迸发出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和表达欲求,是学习、思考的动力和前提。在”愤悱”状态下,“心求通而未得”,当个体对问题的探索已经初露端倪,而又尚未明朗之时,思维便处在一种蓄势待发的临界状态。各种思想被潜抑在头脑中,不断奔腾、冲撞、融合、激荡,就像长期蓄积的洪水,一旦打开一道闸门,就会喷涌而出,一泻千里。阻遏思维喷薄而出的瓶颈,可能是对问题的建构尚缺最后一个细节,或许是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过程中还差某一个环节,只需稍稍添加一

6、点外力,或只需稍稍给予一丝点拨,就可以突破这种思维的临界状态,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就会拨云见日、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就会达到一种思维的澄明境界。著名学者肖川曾描述过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状态: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与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其实这也是对”愤悱”状态的最佳写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