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

ID:52874471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31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_第1页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_第2页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_第3页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_医药学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作者:吴广良,侯秀伟,徐永辉,裴勇,胡军华【摘要】[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尚定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9月〜2008年3刀采用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加H体松质骨颗粒植骨术治疗寰枢椎不稳定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其中新鲜外伤6例,陈I口性外伤8例,术示定期观察椎体复位、内固定、骨融合、临床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寰枢椎获解剖复位13例,大部分矫正1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未发生与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并发症、内固定松动或断钉现彖,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9〜36个月,临床症状均缓解

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可以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三维固定,此法更适用于因鹅颈畸形而难以施行血gerl术的病例。【关键词】寰枢椎不稳定;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寰枢椎不稳定常因上颈椎外伤、畸形、退变、肿瘤及感染等而引起,一旦发生,脊箭神经或椎动脉受到压迫或动态刺激,患者即处于高度危险状态[1]。经关节螺钉固定技术可以提供坚强的固定和较高的融合率,但冇4%的患者并发椎动脉损伤,而且肥胖或有鹅颈畸形的患者,很难获得准确的螺钉钉道[3]。木院自2004年9月〜2008年3月采用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治疗寰枢椎不稳14例经初步观察效果满意,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

3、法1.1一般资料本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9〜62岁,平均40.5岁。原因:新鲜外伤6例,陈I口性外伤8例。主要临床表现:颈后侧疼痛或向枕部放射痛,头颈部活动受限14例,眩旱10例,颈脊髓神经不全损伤2例。具体病情如下:寰枢椎陈III性旋转脱位,无法维持复位伴以上临床症状且保导治疗无法缓解者7例,Jefferson骨折并寰枢椎不稳定2例,寰枢椎外伤性前脱位伴颈脊髓神经不全损伤(ASIA分级C、D级)4例,齿状突发冇不良伴寰枢椎前脱位1例。1.2术前准备对所有患者进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摄片和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进行颅骨牵引,在X线上观察C1后弓和C2峡

4、部的高度,走行方向及后缘对应的解剖关系,CT片上观察C1后弓、侧块及C2峡部的上下径、内外径和前后径、C1后弓和侧块的关系,以及C1侧块和C2峡部轴线在冠状面上的投影线,仔细观察C1侧块和C2峡部轴线与椎动脉和椎管的关系,以确定进针点、进针方向,仔细测量C1侧块和C2峡部的前后径以确定进针深度。1.3手术方法患者俯卧位,全麻施术。用颅骨牵引维持头颈的稳定性,使颈椎稍微屈曲,同时用C世臂X线透视机观察寰椎的位置,避免使寰椎过度前移损伤脊髓,做颈后路正屮切口,显露出寰枢后弓,沿寰枢后弓向其根部剥离,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向下推开,显露出寰枢后弓下面与侧块相延续的部分,此

5、外,寰枢后弓根部的下面与侧块的后面形成一个夹角,将夹角的顶点作为穿刺点的标志,同时用神经剥离了探查寰枢侧块的内外缘,判断出侧块的屮点,将穿刺点定位于此。用磨钻磨穿一侧骨皮质,用尖手锥向寰枢侧块穿刺,穿刺方向应与矢状面成10°夹角,深度控制在15〜20mm,对侧同法操作。用神经剥离了将C2神经根和静脉丛挑起,显露出枢椎椎弓峡部的上面和内缘(椎管外壁)。在枢椎下关节突根部屮点用磨钻磨穿一侧骨皮质,用手锥沿椎弓峡部的上血和内面皮质下逐渐深入达到椎弓根,此刻手锥与患者的屮矢瓯成10°夹角,与人体纵轴的横截血成30°夹角,这样可避免损伤椎动脉。扩孔示拧入合适长度的螺钉,对侧

6、同法操作。将棒弯成一定曲度后连接,拧紧螺帽。用磨钻在寰椎示弓和枢椎椎体、棘突骨皮质打磨出粗糙面。由一侧骼示上棘处取20〜25g松质骨,咬成细颗粒状,覆盖在寰枢椎后弓表面,放置引流后逐层关闭切口。1.4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即刻去除颅骨牵引,切口负压引流24〜48h。2〜3d后颈托保护下可坐起或下地活动,直至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术后即刻、第1、3、6、12个月定期拍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了解内固定位置和骨愈合情况。2结果手术时问2〜3h,出血量300〜600ml,术屮无一例发生脊髓和椎动脉损伤,术后CT检杳一例一侧枢椎椎弓根螺钉部分进入椎动脉孔,但虑者无症状,未作特殊处理。

7、其余患者经术后X线片和CT检杏位置良好,复位满意,全部病例均茯得随访,随访时间9〜36个月,平均20.4个月。典型病例:患者,男,42岁,寰枢椎不稳,于2008年12月13口在全麻下行颈后路寰枢椎侧块内固定术+寰枢椎植骨融合+取像骨术。3讨论3.1Magerl技术的局限性自从1987年Magerl等报告了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同定融合术,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已逐渐被认识,应用这种方法治疗寰枢椎不稳,已有取代Gallie法和Apofix系统的趋势[9],Magerl技术是通过枢椎的椎弓根以及寰椎侧块,固定器械距离寰枢椎关节的运动轴心近,可获得较高的抗扭转力,在生物力学上明

8、显优于其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