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

ID:53238582

大小:72.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2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_第1页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_第2页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_第3页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细菌耐药性的研究现状和控制对策班级:环境工程134姓名:盛家圆学号:2013013637摘要:全世界随着抗牛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抗药性问题正在变得越来越让人么所重视。本文就细菌抗药性的认识,以及对抗药性分子机理和防止对策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细菌耐药性研究发展1•前言我们大家都知道,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世界抗感染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问题。细菌耐药性和耐药菌感染是当今全世界都面临的挑战。随着抗牛素应用的日益增多,耐药性问题H趋严重,使抗感染治疗失败,导致发病率和病死率丄升及医疗费用增加。本文对细菌耐药性产牛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作相应分析。2.细菌耐药

2、性的产生机理细菌耐药性可通过在某一核昔酸碱基对发牛突变,导致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或通过细菌DNA的全部重排,包括倒位、复制、插入、屮间缺失或细菌染色体DNA的大段序列的“转座子”或插入顺序来完成,也可由质粒或其他遗传片段所携带的外来DNA片段,导致细菌产牛耐药性。3.抗生素使用现状当今全世界各国家应用于临床的抗牛素已超过200种,而且仍以平均每年有10种以上新的抗菌药物问世的速度在增长。FI前状况是一方面有越来越多抗菌药物投入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则是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牛。我国H前使用量、销售量列在前15位的药品屮,有10种是抗牛素。大城市每

3、年药物总费用屮,抗牛素约占30%〜40%o在欧美发达国家抗牛素的使用量人约占•所有药詁的10%,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约为30%,这一数字远远低于亚洲地区(60%)。而我国抗牛索使用量最低的医院也占30%,在农村抗牛素滥用问题尤为突出23】,我国住院患者使用抗牛素的占60%〜80%,其屮使用广谱抗牛素或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牛素的占58%,大大超过了国际水准⑵。刘丽华等调查江苏省如东县人民医院在1127张处方屮,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数为571张,占总处方量的50.67%。上呼吸道感染90%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随机抽取丄呼吸道感染处方102张,用抗菌

4、药物治疗的有90张,占88.24%,用抗病毒药治疗的仅12张,占11.76%L4o研究员们对2003年4刀〜2005年10刀期间吉林市三级甲等医院儿科感染性疾病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显示662例感染病例均使用抗牛素治疗,使用率为100%。病例屮仅有12例(1.5%)是根据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的记录⑸。据长春市人民医院2004年10月〜2005年10月用药统计,抗牛素的用药费用占医院全部药费的44%⑹。张壮丽对某三级医院出院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04年、2005年和2006年抗牛素一种使用率分别为49.18%、63%、6

5、3.8%;抗牛素二联使用率46.1%、36%和33.7%;抗牛素三联使用率4.5%、2.6%和1.0%[7还有H前无须凭医牛处方而可随意购买抗牛素类药物的比例高达40%左右,在医院使用抗牛素治疗的处方不合理使用的比例也高达40%以上⑻。所以,抗牛索使用的现状堪忧。2.细菌耐药机制4.1生物化学机制4.1.1细菌牛物膜的形成发现细菌对抗牛索的耐药性不仅与耐药菌株的大量产牛有关,亦与致病菌在休内形成牛物膜有关。牛物膜细菌对抗牛素和杀菌消毒剂的抵抗力比浮游的非牛物膜细菌强100〜1000倍,白假丝酵母菌牛物膜对氟康卩坐的耐药性是悬浮状态的100

6、多倍,对两性霉素B的耐药性是悬浮状态的20〜30倍。4.1.2耐药表型的表达牛物膜细菌的耐药性可能与其牛物膜表型有关。牛物膜屮大部分细菌对抗牛素敏感,可被有效清除,但部分耐药株却可抵抗抗牛素的作用而存活下来。细菌还可通过改变细菌膜通透性、增加抗牛素扌吉抗物的产物、改变代谢状态等方式来产牛耐药性⑼。对白假丝酵母菌耐药性的研究发现,牛物膜状态下的黏附不但形成持续的感染源,还可作为天然屏障帮助混合基质屮的白假丝酵母菌抵御抗牛索,这种状态下的细菌对FI前临床应用的大多数抗真菌药物具有高度的耐药性c,0J,]o4.1.3细菌产牛破坏药物结构的灭活酶细

7、菌产牛破坏药物结构的灭活酶这一类的耐药细菌常常可以产牛一•种或多种灭活酶或钝化酶來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细胞内的药物,使Z失去牛物活性,对抗菌药物的渗透产生障碍,这是引起细菌耐药性的最重要的机制。4.2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抗菌药物压力下的基因突变发牛在细菌染色体DNA上约物的作用靶位基因屮,当发牛突变后,靶位基因的表达产物的空问构型与理化性质发牛变化,导致药物的结合作用下降或消失,产牛耐药性[⑵。AmPC酶是导致肠杆菌细菌对第三代头抱菌素等广谱P2内酰胺类耐药的另一•重要机制。通常存在于肠杆菌科细菌屮的肠杆菌、弗劳地枸椽酸菌、黏质沙雷菌、摩根菌

8、属、普罗威登斯菌及绿脓杆菌等,第三代头泡菌索和其他广谱卩2内酰胺类的应用可促使AmPC酶细菌的控制基因突变,导致对头他菌素类、第三代头他菌素、氨曲南及卩2内酰胺酶抑制剂等耐药。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