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

ID:54694539

大小:4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19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_第1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_第2页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案例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单元第六单元主备人母应斌辅备教师课型阅读教学课时数2执教时间主备内容个性化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2.掌握文言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3.体味邹忌讽谏齐王的语言艺术。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重点实词的词义,采用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纳谏的思想。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教具准备《邹忌讽齐王纳谏》PPT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一个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作为大臣,怎样才能使君主接受自己的进谏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邹忌是如何向齐王进谏的。激发兴趣二、整体感知一、解题,了解《战国策》。1.解题。点拨:讽和谏的含义。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谏,直言规劝之意,此处作名词,规劝,建议。2.了解《战国策》(检查课前预习)。二、朗读文章,疏通文意。1.指名学生朗读文章。师生订正读音。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

3、)于齐间(jiàn)进2.自由朗读课文。3.疏通文意并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各小组比赛完成)(1)重点字词:学习字词和句式。孰朝暮尺窥寝地方(2)句式:A孰与:相当于“与……孰”,“……与……相比,谁更”B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否定句宾语前置:忌不自信D被动句:王之蔽甚矣E省略句:与坐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检查背诵。2.听写重点字词二、赏析课文1.齐读课文。2.第一段中,妻、妾、客说话大意都相同,但表述及语气上有何细微不同,可否找出?点拨: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

4、言表;妾,比妻稍为冷淡点,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客,用陈述句,语气更平淡。3.其实,从文段看徐公更美,为何妻、妾、客都夸邹忌好看?点拨:妻→私妾→畏客→有求4.邹忌被蒙蔽了。第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邹忌比美的事呢?邹忌比美的事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有何关系呢?(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点拨:齐王是否也有同样的情况?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有求→四境之内邹忌因妻私他,妾畏他,客有求于他而受蔽,现在齐王的情况亦与邹忌相同,并且受蔽更甚。这种推理方法就叫类比推理。5.齐威王听了邹忌的话后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什么效果?(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四段)6.概括

5、邹忌和齐王的人物形象点拨:邹忌是一位头脑冷静、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的谋士。齐威王是一位心胸宽广、从谏如流(虚心纳谏)、明智果敢、勇于改革的开明君主。三、拓展延伸问题:学了本文后,你有怎样的体会呢?可能有这样的观点:1.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2.作为领导,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3.作为领导,要有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胸襟和气度。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建议,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6、4.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接受采纳。忠言不一定非要逆耳,良药不一定非要苦口。小组联系实际,讨论总结,充分发表意见。讨论总结,让学生集思广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四、课堂小结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用设喻说理的方式委婉地讽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这一对明君贤臣,又让我们懂得讲话的艺术和宽广的胸襟的重要性,深受启发。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总结本文的重点字词。3.完成“思考与练习”二、三题。积累文言知识,夯实基础。板书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

7、战国策》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有求→四境之内受蔽类比推理受蔽(甚矣)教学反思在上课前,我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归纳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特殊句式。这项工作似乎比较死,但我以为这是打基础,学生自己整理,印象深刻,虽“死”却“实”。课堂上,我决定让学生动起来:来一次小小的比赛,看哪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说要比赛,别提有多起劲,只两三分钟功夫,就有同学上黑板出好了题,其他组也不甘示弱。比赛很快结束了,我依据黑板上的题目进行讲评,间或插入一些问题,此时学生们尚处于兴奋状态,反应特别敏捷,对于我的提问也

8、能随声应和,师生配合相当默契。  设计这一比赛,一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